理论教育 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政策协调相关研究

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政策协调相关研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跨国企业的政策需要进行国际协调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阐述。发达国家同意把这个问题包含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条款中。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东道国的市场,经常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进行违法支付与贿赂行为,借此收买东道国的有关人员,使其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大开绿灯。发展中国家要求阻止跨国公司用非法手段干预东道国的内外政策。

国际社会跨国公司政策协调相关研究

在处理与跨国企业的关系方面,无论是一国的政策,还是区域性的、国际性的措施,其成功的要素是要做到真正了解实情。有关跨国企业的政策需要进行国际协调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阐述。

(一)有关对外国公司所有权的限制问题

发达东道国与发展中东道国在对外国公司所有权的限制方面意见并不一致。发达国家鼓励外国公司的竞争,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曾对此制定了种种限制措施。目前,这两类国家集团已在两个方面取得一致意见:

(1)各国政府在它的国境内对于自然资源拥有永久主权。

(2)禁止或严格限制外国公司反竞争所取得的利益。

(二)关于遵守东道国政府的政策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过程中,深感一个国家势单力薄,难以有效阻止跨国公司可能在国境外维护其母国对于附属公司的权利。为此,发展中国家要求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中列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一切活动必须维护东道国的国家主权。发达国家同意把这个问题包含在«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条款中。但是,对于如何解决东道国与跨国公司之间的纠纷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发展中国家坚持东道国的国内法是最终的裁判,而发达国家则谋求诉诸国际法和解决纠纷的国际协定。

(三)关于扩大技术转让的问题

扩大技术转让在过去10年里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两类国家原则上都同意«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普遍适用”原则,但对该守则是否适用于跨国公司设在国外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境内的技术转让,存在着分歧。七十七国集团认为这些子公司的技术转让活动受其设在其他国家的母公司的控制,因此属于«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适用范围。但是发达国家坚持由母子公司内部安排,不受该守则约束,因此子公司在东道国所进行的技术转让交易不属于该守则的管辖范围。

(四)关于避免行贿受贿的措施问题

商业贿赂是不健全市场的一条大蛀虫,源于人性的贪婪,制度的不健全,其形式层出不穷,在国际市场上,仍是“野火烧不尽”。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一些跨国公司的行贿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官”“商”私交,勾肩搭背,坐地分赃。

跨国公司为了争夺东道国的市场,经常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进行违法支付与贿赂行为,借此收买东道国的有关人员,使其为跨国公司的进入大开绿灯。联合国谴责在国际商业活动中的这种不正当的支付活动。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张制定关于制裁贿赂和勒索的法规。发展中国家要求阻止跨国公司用非法手段干预东道国的内外政策。因此,两类国家原则上同意«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中包含这类法规。严格执法是问题的另一面,执法成败在于让违法的成本大大高于其获利,使之得不偿失,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破产加牢狱之灾。

(五)关于限制性商业惯例的问题

两类国家集团都表示要限制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定价,其目的在于“公平”定价。它们一致认为大多数商业惯例是不合理的。但是,发达国家主张,只有对交易双方以外的其他方产生不利影响,并达到不合理程度时,才应当避免。它们坚持,对在组织、经营、法律关系上合法的同一实体内实行的惯例,通常应当接受,除非这种惯例造成了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换而言之,它们主张按是否造成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而违反反托拉斯法,或是否妨碍市场自由竞争,来评价这些限制性惯例。

关于跨国公司母子公司间的惯例,七十七国集团认为,此类惯例是否应当避免,要视其对当事方以外其他方经济发展是否带来不利影响而定。一些拉丁美洲国家认为,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应视为独立公司间的交易,相互间的惯例不应作例外处理,应受«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管制。

(六)关于金融管制的问题

发达国家要求跨国公司避免破坏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发展中国家从保护本国国际收支的角度出发,要求跨国公司给每个发展中东道国的国际收支提供净盈余,为此主张限制子公司的就地集资、外国借款以及公司内部的定价和借款。

(七)关于就业劳资关系的问题

两类国家对就业与劳资关系具有相当广泛的谅解基础,它们对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三方声明”(各国政府、企业主及工人三方)一致表示赞同,并主张列入«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三方均应尊重国家主权,遵守国家法令,尊重人权。跨国公司投资活动应配合东道国优先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积极增进就业,提供就业培训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注意改善劳资关系。

(八)关于解决投资争端的国际协定问题

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发生的投资纠纷应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求得解决。1996年,世界银行主持签订了«关于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还规定设立一个“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ICSID)作为世界银行的非财政机构,调解或仲裁私人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争端。目前,两类国家对由谁仲裁纠纷仍存在着分歧,发展中国家主张由国内法裁定,发达国家倾向于由国际仲裁机构仲裁。

(九)关于环境保护的国际管理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的国际分工的加深,跨国公司往往将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为此,发展中东道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在采矿业中要求外国公司在开采后修复土地,保护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完整。这种要求会增加跨国公司的成本。因此,环境保护问题应被列入«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中。

(十)有关资料公开问题

1975年10月,国际自由贸易联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Free Trade Unions,ICFTU)在墨西哥世界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工会对立法管制多国籍公司的要求宪章»(Charter of Trade Union Demands for Legislative Controls of MNCs),其中明确提出要求跨国公司公开公司财务及其他有关的资料,发展中国家主张跨国公司在必要的报告和资料中应有更多的具体细节。而发达国家认为,这样不仅会使报告和资料的代价很高,而且会损害竞争企业保护情报机密的原则。这些分歧也有待进一步解决。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加强各国政府对跨国公司行为调控的必要性。

2.政府应从哪些方面对跨国公司进行调控以及怎样实施宏观调控

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4.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采取限制和利用相结合的政策?

5.发达国家母国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采取什么样的政策?

6.试说明发达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

7.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经营制定了哪些措施?

8.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有哪些特点?

9.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的行为做了哪些政策性的规定?(www.daowen.com)

10.面对限制性国际经营环境,跨国公司会采取哪些对策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案例分析

再见,百年品牌诺基亚

北京时间2013年9月3日,微软正式宣布,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NOKIA)手机业务(设备及服务部门),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专利许可证,共计54.4亿欧元,约合72亿美元。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所有信息技术(IT)类新闻的头条,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在中国的社交网站上,网友们也发起了大量诸如“回忆你用过的诺基亚手机”等接龙活动。“诺基亚手机”这个符号已经是几代人的回忆。

在诺基亚总部所在地赫尔辛基,收购案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议论的话题。长期关注北欧创业公司和科技企业的Aretie Startup联合创始人Dmitri Sarle说:“微软收购诺基亚在当地已经像政治宗教一样,成为最有争议的话题。”Dmitri表示,虽然大家意见不一,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这一事件对于芬兰来说意义重大,诺基亚对于芬兰的很多产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百年历史

芬兰诺基亚公司成立于1865年,从事的是芬兰传统造纸工业,后来逐步转向胶鞋、轮胎电缆领域。20世纪60年代,诺基亚木浆厂、芬兰橡胶厂、芬兰电缆厂三大工厂联合成为诺基亚集团,其产业涉及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等领域。

到20世纪90年代初,芬兰出口行业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涉及众多产业的诺基亚也濒临破产。当时,诺基亚的高层果断地将其他品类繁多的产业全部舍弃,只保留了诺基亚电子部门。

这次“瘦身”计划,后来被证明是一次成功的战略选择。在经济危机之后,诺基亚是帮助芬兰重新获得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此后,诺基亚也成为芬兰民族象征的一部分,人们为之骄傲了几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之前,确实是诺基亚最辉煌的时期。

诺基亚致力于为大众生产便宜、实用、耐用的手机,并将北欧人独有的执着、严谨、精于钻研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在质量和成本控制方面不断创新,把竞争者抛在身后。

诺基亚曾创造了多项纪录。比如,目前在全球依然流行的GSM技术(Global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其首次通话就是于1991年在芬兰通过诺基亚支持的网络打出的。又如,全球销量最好的手机,并不是苹果公司的某一代iPhone或者三星公司的某一款Galaxy,而是诺基亚的1110,其全球累计销售2.5亿部,在机型更新换代如此快的今天,这一纪录几乎不可能打破。

从1996年开始,直到2012年,诺基亚占据全球手机市场头把交椅长达15年之久,2007年诺基亚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达到40%。

当然,衰退的伏笔也就此埋下。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代iPhone手机,虽然当时的iPhone因信号差、待机时间短等问题而总被人们嘲笑,但是智能手机变革的大潮已汹涌而至。

正确的方向,失败的结果

诺基亚并不是一家没有危机意识的公司,相反,诺基亚早就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在iPhone推出的2007年,诺基亚在全球首次提出转型互联网战略。在所有手机厂商中,诺基亚是第一家高调提出转型的厂商。2007年8月,诺基亚宣布公司全面转型战略并推出Ovi计划,通过软件商城音乐、地图、邮件及N—Gago移动游戏平台等五大业务来全面支持诺基亚转型移动互联网。

诺基亚对Ovi可谓花费了无数的资金和心血。其中最大的手笔,就是2008年斥资81亿美元收购导航地图公司Navtaq(这一价格比如今诺基亚手机被收购的72亿美元的售价还高)。为了顺应互联网趋势,诺基亚还率先做出了很多“免费之举”。如2010年1月,诺基亚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上的步行和驾驶导航全部免费使用。2010年4月,诺基亚在中国推出一项名为“乐随想”的服务,供中国用户免费下载高质量的MP3正版音乐。此前,诺基亚在全球30个市场推出了该项服务。

除了Ovi在移动互联网服务方面的努力,诺基亚还联合英特尔公司弥补了一直被人诟病的塞斑(Symbian)系统的不足。

1998年,由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合资成立塞班公司,旨在开发一种可以在手机及其他移动系统通信终端上运行的开放性操作系统。就在诺基亚凭借塞班系统占据智能手机市场50%以上的份额之际,乔布斯带着他的苹果手机杀入移动终端市场,改变了竞争规则。没过多久,谷歌开发了开放源代码的安卓系统,也成为了新的规则制定者。

塞班系统与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相比,在触摸屏体验、兼容性和移动应用等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在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交互及扩展方面也存在很多劣势。

其实,诺基亚已经着手研发基于Linux的新一代手机操作系统,用以作为换代产品。但是,21世纪初的诺基亚与20世纪90年代的诺基亚已不能相提并论,过于辉煌的塞班系统反而成了包袱,而新的系统尚未得到市场检验,导致诺基亚未能做出像上次一样明智的抉择,从而失去了战略先机。

此后,诺基亚开始走背运。2009年底,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LG纷纷终止研发塞班平台转而采用安卓系统。塞班的市场份额日益萎缩。2010年10月,诺基亚聘请微软前高管史蒂芬·爱洛普(Stephen Elop)出任首席执行官(CEO),并在随后促成了诺基亚与微软在手机业务上的合作。诺基亚于2011年2月宣布放弃其他平台,在智能手机上全身投入微软Windows Phone的怀抱。

芬兰经济研究所教授于尔基·阿里于尔克认为,诺基亚过久地留恋塞班,未能及时推出换代系统,也没有立即采用安卓平台,而是选择绑定并不成功的Windows Phone,这时它的败局已定。“一步错,步步错”,后来的一系列合作,直到手机部门与微软合并,倒是“不得已而为之”。

芬兰瓦萨市议长斯特兰德说,如果说诺基亚早期注重的是产品耐用、实用和用户友好性,后期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推出炫目旗舰产品则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的政治决定,“忽视了用户体验,就要失去市场,这是竞争法则”。

微软和诺基亚合体之后

被并购后的诺基亚让很多人都感到伤心。因为他们信任多年的诺基亚,再也不是国家和当地经济的支柱了。但人们对“后诺基亚时代”的芬兰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于芬兰的创业者们来说,诺基亚永远是他们心中的骄傲。诺基亚成功地为芬兰在全球树立了一个充满创新和经济驱动力的形象。“我们在清洁技术、医疗、工业科技等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在这些领域都需要很强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灵活的思想,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小民族’所擅长的”。而对于诺基亚自身来说,这并不是诺基亚第一次遭遇严重危机。现在诺基亚还拥有电信设备以及地图服务等业务。人们对于诺基亚的未来仍抱有期待,如果几年之后,诺基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崛起,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奇怪。

并购后,新的诺基亚品牌和产品的命运将被重新书写。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认为:“除革新精神以及在所有价位手机业务上的强大实力外,诺基亚还带来了在硬件设计和制造、供应链和制造业管理、硬件销售以及市场营销关键领域已被证实的能力和天赋。”

收购诺基亚将给微软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鲍尔默在接受采访时,列举了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将会使微软变得与众不同的原因:减少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很多法律和后勤障碍;减少品牌投资的决策过程;增加商业利润。并购后,将使微软手机业务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加速上升。

微软和诺基亚合体后,微软自己将其定义为微、诺联盟2.0,一个更紧密、更有效的合作方式。在外界看来,则是微、诺联盟的产物。微、诺合体之后与微诺联盟时代一样面临基于Windows Phone系统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问题。在这一方面,微软的策略是向另一方向突围:向设备与服务转型。

这场并购终结了诺基亚作为独立手机品牌的历史,微软将自己的前途下注在诺基亚身上。与其说微软将造就一个新的诺基亚,不如说诺基亚将造就一个新的微软。

【注释】

[1]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叶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341.

[2]US Business Week,p55,Oct 27,1996.

[3]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叶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2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