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综合吸收了其他有关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合理内容,该理论将国际贸易、国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转让置于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构成的“三优势模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分析研究各国经济活动的结构、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措施出发,说明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特点及其表现,并把它们同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特征与类型联系起来。[4]
该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公式:
国外直接投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国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缺一不可。
(2)出口贸易只需具备前两种优势,而区位优势无关紧要。
(3)单纯的国际技术转让(许可证贸易)只需具备所有权优势,而没有后两种优势。邓宁根据企业所具备的优势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见表10-1)。
表10-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www.daowen.com)
上述三位一体的表述被称为“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构成国外直接投资的三种优势。
三优势还有另一种细分法,即分为国家层(宏观)、产业层(中观)和企业层(微观)优势,邓宁偏重于从国家宏观层次上分析这三种优势,并说明了国家层优势对产业层、企业层优势的制约作用。他还认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在世界各国分布不均,且各不相同,因而必然会影响各国产业和企业的优势性质和范围,进而影响跨国公司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程度和形式。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进行不同组合,指出国际生产可分为六种类型,它们是:资源开发型,制造业的进口替代型,产品生产或加工型,贸易销售型,服务型和其他。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动态化的研究方法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把对国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结构联系起来,分析了各国国际生产或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性质,指出各种优势的动态结合必将引起该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战略地位的变化。由此,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模式”或称“对外直接投资U型发展曲线”。他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56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67—1979年)和人均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大小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相关性。其动态性规律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发展,使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有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此过程表现为,一开始资本流动额很小,而且主要是吸收外国资本的流入;以后逐渐发展到资本流入、流出平行发展;随着一国经济迅速发展,并进入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流出额大于流入额,并且使资本总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由此可见,一国利用外资或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地位的变动与该国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无论哪一个国家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对外直接投资是国家特定优势或企业特定优势与该国经济发展阶段保持的一种函数关系。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具有综合、宏观、区位和动态分析的体系特征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特色正好在于平庸的折衷和杂烩式的兼容。就理论形态而言,是比较完整和成熟的集诸家之长,又新增加了区位优势一项。较之其他跨国公司理论,它具有综合分析、宏观分析、区位分析和动态分析四个方面分析的体系特点。而且在运用统一的理论解释整个国际经济活动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有理论意义,因而在现代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被认为是最完备的模式。
邓宁将一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的阶段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以67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和流入量为采样,证实了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崛起,是由它的经济贸易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是其经济实力增长的必然结果。所以说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体系既适用于发达国家,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地区)。但是,邓宁的理论不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创新理论,它只是将各家学说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框架体系,故尚不能称之为跨国公司的“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