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与主要内容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与主要内容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垄断优势理论是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拓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二)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1.市场的不完全性海默重点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工业部门,他发现这种投资和垄断工业部门的结构有关。垄断寡占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观点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与主要内容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

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是大公司依仗其特定的垄断优势拓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跨国公司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初由加拿大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其所著的«民族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论文中提出,这是海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论文。文中首次明确指出大企业到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优势。这种“企业特定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20世纪70年代中期,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在其基础上加以补充发展,形成所谓的“海-金传统”(H-K Tradition),成为当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初创者。海默开创该理论吸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精华,区分了国外证券投资和国外直接投资,指出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套利假设无法说明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自此跨国公司国外直接投资理论首次以独立的理论形态从传统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传统资本流动理论仅用于说明证券资本的国际移动,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而美国公司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公司,美国公司凭借其国外直接投资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由此,金德尔伯格认为,国外直接投资旨在实施对投资企业长期控制的资本流动。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市场的不完全性

海默重点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国外直接投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具有独特优势的少数工业部门,他发现这种投资和垄断工业部门的结构有关。企业对外扩张充分利用了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谋取高额利润,扩大企业规模

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指在市场结构中,众多生产者生产同一类产品,均无力控制市场,而只能接受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不完全竞争(Imperfect or Non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指在市场结构中,众多生产者生产和销售同一类产品,但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档次、规格等方面,还表现在产品的品牌、商标方面,由此产生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激烈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完全和寡头垄断的产物,是拥有某些垄断优势的大公司为实施控制不完全市场所采取的一种措施。[1]

市场不完全可分为四种形态:

(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四种市场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其垄断优势。

相关链接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前提的,在自由竞争的完全市场前提下,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利益,从事进出口活动。所以,国际贸易业就成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唯一形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垄断的形成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打破了世界市场的完全性,出现了不完全的竞争市场。(www.daowen.com)

不完全市场竞争是指由产品差异、技术垄断、规模经济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寡占已成为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这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使得世界市场在其运行与体系的功能和结构上呈现出缺陷和失败。

2.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

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海默和金德尔伯格的观点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垄断优势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但严格来说,他们的观点并不能够被称为一个理论,因为它只是简单列出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这个理论对西方学者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学者基本上沿用这种观点,就市场不完全来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3.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会遇到一些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语言和社会环境等不利因素,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进入东道国市场并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主要原因是拥有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资本优势。跨国公司拥有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技术、融资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优势。这些优势的特点是:知识优势可以限制竞争者进入既有的垄断领域;管理技术优势,可以使竞争者难以为继,败下阵来;融资信息优势,可以帮助优先获得市场信息和资金,使竞争者无力抗争。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在于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

(2)产品差异化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具有差异化的各种产品、特殊品牌、销售技术及市场操控能力,人为造就产品生产不完全的竞争优势,使得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偏好得以充分满足。产品差异化可以表现在产品样式、外观设计、质量、价格、包装和广告等方面。

(3)规模经济优势。跨国公司规模优势表现为:第一,生产集中,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第二,控制市场,使竞争对手始终处于不利的市场地位;第三,大企业的技术、管理、信息的优势,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使竞争对手败于产品的性价比方面。

跨国公司凭借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竞争优势。公司内部通过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经营,以当地企业所不能及的规模开展生产经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同时,跨国公司通过国际化生产,充分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价格差异,发挥其区位优势。

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进一步说明,美国公司选择国外投资的原因:一是东道国往往采用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措施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口,而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壁垒,实现扩大市场销售的目的;二是技术等知识资产不同于销售商品那样直接获取利润,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控制技术的运用,防止核心技术泄密。由此可见,市场不完全直接导致跨国公司对资源的排他性占有,使得局外企业难以与其展开竞争。这就是基于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垄断优势使跨国公司有能力获得并长久保持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垄断优势使跨国公司生产出当地企业无法供给的高质量的差异化产品,最大限度弥补从事海外经营的额外成本,克服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诸多不利因素,并确保略胜当地企业一筹的优势地位。

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可以理解为,跨国投资的形成以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前提,以市场不完全为基本条件,以垄断优势为中心,充分发挥其核心资产的作用,抵制各种不利因素,在国外直接投资方面强势胜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