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探析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摘要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分离出来的,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跨国公司是国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主体,而国外直接投资又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成长。西方经济学家关注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活动,并提出一系列国外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探析

✔本章摘要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分离出来的,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由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指出,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充分利用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本章关键词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学完本章,你需要掌握:(www.daowen.com)

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内核。熟悉上述五种理论在实际业务中的应用,了解各种理论的不足之处。

跨国公司是国外直接投资行为的主体,而国外直接投资又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成长。西方经济学家关注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活动,并提出一系列国外投资理论。从理论的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任务是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并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重点由对外直接投资转向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主体,即跨国公司。因此,这个阶段提出和发展的理论也就是跨国公司的理论。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是从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分离出来的。所不同的是,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工业经济学家在探讨国外直接投资时,从产品的垄断和要素市场出发;国际金融专家着重解释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而管理决策专家的研究重点是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决策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海默(Stephen H.Hymer)首创当代跨国公司理论,随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相关理论模型,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在这一个理论领域研究中,加拿大学者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尼克博克(F.T.Knickerbocker)的寡占反应论、英国教授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的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日本学者小岛清(Kyoshi Kojima)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都是颇具特色的代表性理论流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新兴跨国公司崭露头角,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素材

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按其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五大类:(1)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理论,如垄断优势论和寡占反应论;(2)理论贸易与工业区位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比较优势理论;(4)内部化理论;(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