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国外直接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它是随着国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而相应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当然,并非所有进行国外直接投资的都是跨国公司。只有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建立其全球网络的国际企业才算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寡头垄断企业发展与扩张的必然结果。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特殊优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以下八个方面反映了它的特点。
(一)跨国公司是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
跨国公司是经营国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垄断企业。跨国公司全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由资本(K)、劳动力(L)、技术(T)构成。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在全球各地市场组织这些要素。其中资本有机构成(K/L)和技术密集度(T/L)两个变量可以作为衡量跨国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
在国外直接投资中,跨国公司借助于参与制,以少量的自有资本控制他人的巨额资本,使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拥有的资产大大超过其对外投资的累计总额。据美国商务部报告,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的资产额相当于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的5~6倍。当代跨国公司已逐步做到国外子公司销售额大于公司的对外贸易额,换言之,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应当属于“国外投资型”,而不是“出口型”。
(二)国外直接投资主要国家的相对地位发生明显变化
美国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相对削弱,德国和日本的地位增强。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对外投资累计额曾占到世界总额的50%以上,德国和日本总计比例也仅占4%。目前,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值依然高于德国和日本,但增长速度不如它们。
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海外投资方面名列前茅,并一直处于上升势头。这表明日本的财富是先靠出口赚外汇,然后再将出口所得投向海外资本市场,进一步积累财富。这种方法值得研究。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因资本市场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海外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三)国外直接投资规模大
跨国公司规模大,国外投资实力雄厚。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海外投资规模若达不到行业最小规模的临界值,那将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浪费,企业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产品难以升级换代,从而缺乏竞争力。世界上的一些巨型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等拥有的资本超过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这些庞大的“无形帝国”,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国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配置明显地向发达国家倾斜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资本以双向对流为主,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大三角”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又令人注目。
一个国家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邓宁(John H.Dunning)教授在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书中提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1)一个国家吸收大量的外资阶段。
(2)一个国家以吸收外资为主阶段。(www.daowen.com)
(3)一个国家进入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阶段。
(4)一个国家以对外投资为主阶段。
一个国家在国际双向投资中的地位,取决于其对外投资额与吸收外资额的大小,也就是对外投资净额(Net Outward Investment),而对外投资净额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就美国、欧盟、日本“大三角”而论,美国和欧盟已进入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阶段,而日本以对外投资为主,吸收外资明显不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跨国公司主要是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因而外资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投资重心转向西欧。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不断下滑,并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中国、巴西、墨西哥、南非、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
(五)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上。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最早集中于种植业、铁路和公用事业。后来,国际矿业公司和石油公司开始发展采掘业,在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投资开发各种丰富的矿产品和石油资源。20世纪70年代,投资转向制造业。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银行业、金融业、保险业等无形产业颇受跨国公司资本的青睐,而拥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却相对失宠。
(六)国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相互交织,多维并进
如果商品输出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有现象,那资本输出应被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成熟的一个特征。现代大型企业的国际地位可从商品、资本和技术三方面来衡量,这三者已经被认定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发展中的三大范畴。一个国家或一个国际企业发展经济不能仅靠产品,还应有技术和资本。
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跨国公司实际业务中,这三者呈现显著的同向性,即商品交换多,技术和资本的往来也多;商品贸易增加,资本和技术的交流也随之增加,反之亦然。因为资本投资增加本身,往往带动商品贸易和技术转让的进一步发展。
(七)企业内部分工部分取代原有的国际分工
在过去,各国根据比较成本优势,往往集中生产某些产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获得比较利益。资本主义国际分工长期以来形成工业发达国家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交换的局面。而现在,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每一个国家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后通过内部交易把这些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公司经营内部化,即资金、技术和零部件的流动与转让大部分是在公司内部进行。在这里,各国间的分工反映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同时,跨国公司也把很大一部分的国际贸易变成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从实践中看,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迅速增长,目前已达1/3以上。
(八)新兴的跨国公司浮出水面
近30年来,世界市场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跨国公司仍占主导地位,一些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大公司也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新兴跨国企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国际资本单向性、垂直性流动的格局,扩展了南南投资,开创了由南向北逆向发展梯度的“上游投资”。发展中国家母公司在国外主要经营制造业,其中90%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这些企业中65%以上分布在那些比母公司所在国制造业增值低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