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外直接投资增长背后的原因

国外直接投资增长背后的原因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原因跨国公司是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垄断企业对外扩大规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体现了分散生产、集中装配或加工、定向销售的经营方针要求。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有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欧洲市场的主要投资国。

国外直接投资增长背后的原因

(一)全球国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进入21世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当代全球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受跨国公司推动的日益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20世纪末国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创造了历史纪录,21世纪初,国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开始下滑。2000年全球国外直接投资达1.4万亿美元,2001年为8 240亿美元,2002年为6 510亿美元,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03年上升至6 530亿美元,2004年为7 750亿美元,2005年为8 970亿美元,2007年为1.5万亿美元,超过2000年的1.4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14年初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发达经济体吸收的外国投资同比增长了12%,达到5 760亿美元,在全球外国投资中占39%。而发展中经济体吸收的外国投资增长了6.2%,达到7 590亿美元的新高,占全球外国投资的52%。另外,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称之为转型经济体(包括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国家吸收外国投资则占据余下份额的9%。

美国仍然是发达国家中的第一投资大国。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萎缩状态;欧洲对外投资趋于下降;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不平衡;韩国、越南、泰国等经济形势较好;非洲吸引外国投资一直有所增长;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阿根廷、巴西等国吸收外资下降;中东稳中有升。

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尤其是在“金砖五国”中一枝独秀。在吸收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两个方面成绩骄人。中国的良好投资环境是吸引外资的基本条件,国内经济实力是对外投资的驱动力。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迅猛,2013年达到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美国投资达到42.3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25%,对俄罗斯的投资达到40.8亿美元,同比激增51.8%。

2008年全球经济低谷时期,中国企业扩大了对外投资,2009—2019年,中国经济拉动世界经济贡献率高达34%,而同期美国仅为24.8%,且两者差距逐步拉大。

《世界投资报告》显示,随着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创造新纪录,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复杂的国际生产体系已随之出现。它的出现对发展中国家究竟有哪些益处,发展中国家可能为此付出何种代价,发展中国家政府可能奉行怎样的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研究课题。此项研究明确指出,在21世纪吸引外资方面,国家面临的挑战是创造既有助于吸引外资,又能使本国经济从中获得最大收益的政策环境。

(二)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原因

跨国公司是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垄断企业对外扩大规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高额利润

1.生产国际化带动国外直接投资,以降低生产投入

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投入方面臻于自给自足,而大企业在国外投资生产可以解决本国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此外,产品大规模生产势必加深各种产品的社会生产专业化。这种大规模生产趋势的延续和生产专业化的加深是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这是因为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要求使得专业化产品的国内市场容量变得狭小,要克服这一矛盾就要求各相关大企业在世界市场联系下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生产国际化。各国企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加强,又便于组织大规模生产,把生产集中在条件最有利的国家和地区,这将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体现了分散生产、集中装配或加工、定向销售的经营方针要求。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加深,专业化逐步由部门之间转向部门内部,具体形式有零部件生产专业化、不同型号产品专业化、生产工艺过程专业化。(www.daowen.com)

2.贸易的不完全性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的流动

国际贸易中,贸易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贸易集团已经形成,它们对内取消关税,减少关税壁垒,对外具有更大的排他性。如欧盟建立关税同盟,内部削减乃至取消关税,使欧盟内部贸易迅速增长,大幅度地减少了对美国商品的进口,严重打击了美国的出口贸易,迫使美国企业增加对欧盟投资,夺回失去的市场。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比重有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欧洲市场的主要投资国。

(2)各国加强贸易保护,增设名目繁多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为了回避贸易摩擦,贸易受阻的出口国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实行出口替代,在出口对象国就地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日本便是其中的典型。日本企业是出口主导型,它使日本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在西方各国贸易摩擦中越来越引人注意。而美国和欧洲国家既对国外进行投资,同时又接受来自国外的投资,体现了资本的相互渗透。日本却是一个封闭式的市场,接受其他国家投资的比例很小,很容易遭受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复。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各大企业开始在欧美及其他国家投资建厂,生产汽车、电机、家用电器等,从客观上推动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但是,国外直接投资并不能减缓贸易摩擦,而是加深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这是垄断对抗的结果。

3.企业“追随潮流”,竞相争夺有利的投资市场

“追随潮流”(Band Wagon Effect)是指如果有一个企业要向国外扩张,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为了确保国内外市场的地位,也竞相向国外扩张。西方经济学家把一个企业的行动在同行业企业群之间引起的连锁反应称为“垄断反应逻辑”。根据美国187家巨型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资料,跨国公司对某一地区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一窝蜂”现象,而且,产业密集程度越高,此种现象越明显。同时,这种产业的获利性及稳定性也较高。如在号称产业良师的半导体工业中,日本企业要在美国投资生产半导体,美国企业也必须采用在日本进行直接投资的办法与日本企业抗衡。原因在于美国企业如果不这样做,日本企业就会在日本市场上牢固地构筑起防线,而为了与日本企业相抗衡,美国企业就必须在有发展前途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种“一窝蜂”争夺市场的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在第三国市场。例如,西欧企业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汽车装配业,美日企业不甘示弱,也会在那里建立类似产品的生产线,以抵消竞争对手在该市场可能获得的特殊优势,即便因此所进行的投资本身并无短期利益可言。

4.国外投资利润率高,吸引大公司的投资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进行国外投资是为了向外输出过剩资本,或是为了绕开关税壁垒。如果利润率低于国内,企业不可能进行对外投资,除非另有其他目的。即使有的大企业为了占领某一特殊市场,甘冒投资亏本的风险,那也只是一时一地的做法,绝不可能成为长期的、普遍的政策。

5.跨国公司积极地向朝阳产业投资

目前,世界上存在四大朝阳产业,即IT产业(信息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医疗健身产业,这四大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