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由国内经营向跨国经营发展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个国家的企业由内向外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然后进入国外市场,占领国外市场份额。当代跨国公司使传统的以国内生产、对外交换为特征的贸易导向型国际分工向以国际化生产、跨国经营为特征的投资导向型转变。
企业参与跨国经营,使世界经济发生质的变化,由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生产,由世界市场转向世界工厂。国际化是企业经营内部化过程超越国界的表现。美国科斯(Konald Coase)教授在《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一文中指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企业放飞于竞争的市场,在激烈的商战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2.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
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因而,必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整体联系。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与世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
(1)跨国公司与母国政府的关系。
(2)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内子公司的关系。
(3)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的关系。
(4)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
(5)跨国公司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6)一家跨国公司与其他跨国公司的关系。
(7)跨国战略联盟内的跨国公司的相互关系。
(8)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的关系。
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活动的整体联系就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的。图2-2形象地反映了它们之间的整体联系。
3.世界经济给企业跨国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世界经济给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际商品市场和国际生产要素市场都非常发达。
(2)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
(3)跨国经营十分活跃,渗透到世界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
(4)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开放政策,开放是为了发展,“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
(5)国际经济组织非常发达,影响着世界经济活动。
图2-2 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整体联系
(二)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与进程
1.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
跨国经营就是在国与国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开展全球化经营管理,以获取最佳竞争优势。生产要素可分为一般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要素指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普通劳动者等;高级要素指高科技和高素质的人才等。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国家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以弥补本国某些特殊资源的短缺。因此,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有以下三个最重要的原因:
(1)企业生产要素不足,必须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组合。在企业经营中,通常存在这样一种矛盾:一些基本要素丰富的国家,由于不合理的战略布局,通常不能获得竞争优势;而一些高级要素丰富的国家,却可能缺乏基本要素。为了实现双赢,就需要进行生产要素的跨国优化组合。
一个企业很难在价值链的全部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只能在若干个环节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价值链上的优化合作。
(2)特殊资产交易的成本昂贵,促使企业走跨国化之路。稀缺和被垄断的某些资源,跨国公司不能通过市场来实现其价值,只有采用直接投资的办法来控制当地企业的生产。这种特殊资产的交易,由过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通过企业内部交易来实现。
(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企业要走技术联姻之路。由于高科技产业投资金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促使企业走技术联合开发之路,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分享成果。因此,技术联姻便成为跨国经营的发展模式。
各个政府为了保证本国跨国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利用政策措施、财力支持、立法保障以及提供信息等办法大力支持企业的跨国经营。(www.daowen.com)
2.企业跨国经营的进程
国际分工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随着国际资本流动加速,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日益加强和提高,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日益成为企业跨国化的发动机。
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由两个相互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过程构成。一个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即一个“土生土长”的地方性国内企业发展成为国际性企业的过程;另一个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即企业的产销活动由一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企业跨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多数企业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渐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市场范围逐步扩大至国外;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化发展。
大多数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原则是“由近及远,先熟悉后陌生”。企业市场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遵循这样的模式: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例如,美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理顺序依次为加拿大、拉丁美洲、欧洲、亚洲。
通常企业选择的跨国经营方式是“先易后难,逐步升级”。在跨国经营的各种方式中,最简便易行的方式是间接出口,然后依次是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机构或分公司,最后是设立海外子公司进行跨国生产。因此,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过程为:单纯国内经营→间接出口(依靠国外中间商)→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机构→设立海外子公司直接投资、生产和销售。
相关链接
国际化企业的特点是:实施本土化战略。有关理论指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应包括:(1)关系本土化,这是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核心;(2)产品本土化,指跨国公司的主要产品在当地生产,或配件国产化和原材料本土化;(3)市场本土化,企业注重开发能够满足本地消费者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4)人力资源本土化,为其实施产品和市场本土化提供智力资源;(5)经营方式本土化,跨国公司要在当地参与竞争,必须解决营销手段适宜性的问题,这离不开对当地消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6)研究开发本土化,即研究开发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
3.企业跨国化的经营者
企业的跨国经营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走向世界,也要求生产要素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观念走向世界。一般而言,人的冒险精神与人们对自己驾驭风险能力的自信心成正比。自信心越强,越敢冒风险。从国内企业到跨国企业的演变,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员既不能坐等完全具备了所有必要的知识和才能之后再打入世界市场,也不能对世界市场环境不加分析,盲目冒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一方面要面对数不清的未知数,另一方面又要意识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有限,这是企业跨国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先从相对熟悉、风险较小的相邻市场开始,即通常所说的“熟悉的魔鬼好打交道”。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经验的增长,再逐步升级。
跨国经营创业者眼界的拓宽,也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这种被动地走向世界可以表现为“订单带动”“客户带动”“竞争带动”和“关键企业带动”等。
(三)公司和产品的“国籍”日益模糊化
1.公司“国籍”日益模糊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拥有的巨额资产、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技水平、全球化的战略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已经将其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并形成了无国界经营的新局面。跨国公司的无国界经营已经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公司“国籍”日益模糊化,也称为公司“国家属性”模糊化,即跨国公司是一国的跨国公司,也是世界经济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不仅要为母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更应该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以缩小南北差距。跨国公司这种国际化的特性来自其股权的多国化。由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相互持股,建立“联姻战略关系”,公司的“国籍”也日益模糊化了。其表现是:
(1)公司股权多国化,相互持股
以日本汽车公司为例,当日本汽车大举涌入美国市场时,美国人却没有想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日本五十铃公司的最大股东;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日本马自达公司25%的股权,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大股东;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是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的主要合伙人。这些日本公司已不再是纯粹的日本公司了。因此,如果说日本汽车冲击了美国汽车市场,那么美国资本也参与了这场冲击。
跨国公司的多国化股权决定了公司的国际性,如果跨国公司不具有国际性,而仅仅是民族国家的工具,那么它就不可能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可以独立发挥作用的权力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日两国竞争愈演愈烈的同时,两国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关系却在稳步发展,这说明了国际化的跨国公司首先考虑的是公司的利益和目标,而不是母国的利益和目标。
(2)跨国公司具有双重属性
跨国公司具有双重属性,即民族性和国际性。跨国公司的民族性指跨国公司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民族经济的支柱。许多跨国公司的多数股权属于母国,其上层管理者也是母国公民。一般而言,各国跨国公司都认同归属于特定的民族国家,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获得支持和寻求安全保护。由此可见,不属于任何国家的跨国公司是不存在的。例如,雀巢公司的海外销售额比重高达98%,但仍属于瑞士的公司。
跨国公司的民族性,使民族国家可以采用某些手段对本国公司实行适度的调控。同时,民族国家对本国公司的对外扩张业务予以支持,既保护本国公司的利益,也利用本国公司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
跨国公司的国际性指其经济规模、业务范围和影响力已经超出某一民族国家的范围而变得国际化了。跨国公司的业务和利益遍布全球,其目标和利益常常凌驾于母国和东道国的目标和利益之上。
(3)跨国公司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由于权力资源的变化影响到各国及其他国际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地位的变化,跨国公司可能会对国家主权造成挑战。其具体表现如下:
2.产品“国籍”模糊化
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部门内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和“国际综合性产品”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比重的日益增加,是当代国际分工深化的一个主要标志,而跨国公司的发展更强化了这种趋势。
国际综合性产品(International Conglomerate Product)是指跨国公司在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的国家内组织专业化生产,而后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把这些国家的生产活动和工序联系在一起。因此,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流程,也就成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生产流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种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就成为一种“国际综合性产品”。
国际综合性产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观念上的某国产品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模糊了产品的“国家属性”。那些由“多国籍”元件组成的产品是诸多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不朽之作《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使许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成为全球性的了。事实已经证明,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无一不是国际综合性产品。
相关链接
欧洲几个国家联合研制的大型民用飞机“空中客车”(Airbus)是国际综合性产品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开发“A—320”型飞机的发动机,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怀特尼分公司、英国的罗伯尔—罗伊斯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法国MTV公司以及三家日本公司共同组建了七公司财团,联合起来为此项目集资。参加“空中客车”系列干线飞机生产的公司有: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德国空中客车有限公司、英国航空航天公司、西班牙的卡萨公司(飞机制造公司)、荷兰的福克公司、比利时的空中客车公司和意大利的阿莱尼亚公司。由上述各国公司生产的零部件集中在图卢兹法国航天航空工业公司进行总组装。法国公司生产的元件占“A—320”型飞机元件份额中的40%,占“A—330/340”型元件份额中的37.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国际综合性产品集世界先进技术之大成,是任何单个国家企业的产品都无法比拟的,它是资源、工艺、技术、管理等要素最佳配置的产物;第二,一个著名的产品要百分之百地实现本国化是难以做到的,而且经济性不高;第三,经济全球化模糊了企业和产品的国籍,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国家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度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成正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