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普遍流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7年的报告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无一例外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其核心是:无歧视的公平的自由竞争;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加速运动,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社会化大生产冲破国界的限制,实现资本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多边经济贸易规则和惯例的不断发展和健全。正如多才多艺的先哲歌德早就教诲人们的那样,概念与感情的自由交流与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互换同样扩大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富裕的要求。因此,知识和产品的交流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有:
(1)国际分工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2)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3)大型跨国公司急切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是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以及科技全球化。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与承担者。
(1)贸易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WTO)以自由贸易理论统一国际贸易行为准则,并减少进出口关税和贸易壁垒,使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等迅猛发展,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让生产资源全球配置,生产要素环球流动。只有这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才能真正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国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活动,根据自己面对的客观环境和具体条件,积极采取合适的对策和步骤,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同时主动打入国际市场,才能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争取有利的地位。
(2)生产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即生产活动的国际化,其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第一,从传统国际分工发展成为世界性分工;
第二,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成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第三,从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品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第四,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分工;
第五,从生产领域分工发展到服务部门的分工。
所有这一切变化完全依仗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使各国之间缩短了距离,使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变得轻而易举。
(3)金融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机构的各种金融业务一览无余,资金、借贷、证券发行、外汇交易、企业并购等活动,不受时间和疆界的影响。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4)科技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是指各国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减少了各种人为的障碍和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垄断技术标准,使各国的技术标准日趋一致,迫使大家共同遵守统一的、有效的“游戏规则”,从而控制了国际生产,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3.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1)国际交流和竞争降低了市场价格,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有利于优化经济贸易结构。
(3)扩大了市场供给,有利于更充分利用资本和资源的优势。
(4)改善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利于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此可见,全球化不是一个政策选择,而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4.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经济全球化的真正推手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因为它们拥有知识和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竞争根基牢固。为了保持其优势地位,西方国家不仅需要千方百计地维持汇率杠杆的“吸血”功能,同时还必须在技术上持续创新,在文化上保持胜利者的魅力,即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保持全球化既得利益的输送管道畅通。
西方国家把创新后的技术迅速产业化,通过大规模的制造,向全球市场推销产品,以赚取高额利润,并分摊其大量的研发费用。同时,用政治手段迫使其他国家不得染指其知识产权,用复杂的法律规定以及名目繁多的壁垒,让其他国家不能轻易采用“围魏救赵”的方式进入本土市场,这就是西方国家竭力推行全球化的目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正好相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越发展,贫富两极的分化越大。财富向富裕的国家聚合,贫穷向穷困的国家集聚,呈现穷多富少的两极化态势。
就本质而言,西方国家的现代经济全球化和当年工业革命时期的海外扩张是一样的。如果说到区别,那就是通过产品的细化分工,使得一些后进国家有了廉价出卖劳动力的机会。现代知识和脑力劳动的垄断利润,靠的不仅是知识产权这样的游戏规则,更重要的是配套的工业链和完备的金融机制所支撑的军工制造能力。
5.对全球化的期盼
全球化是过去30年的一大经济主题,不仅影响了世界商业,也对世界大部分地区产生了影响。推动全球化的因素有技术、创新,也有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化,主要是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也有人口流动。全球化是全球市场乐观主义的全盛时期,这种乐观主义最初由美国和西欧释放,由中国和新兴国家推动。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远远超越了经济领域。第一,世界各国将英语变成相互交流沟通的世界语言;第二,受过很好教育的职业大军进行大规模的跨国流动;第三,善于管理全球经济和商业活动的精英队伍发展壮大;第四,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全球化,带动了文化、思想、习俗的跨国传播。
2008年由美国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一直在摧毁这种无忧无虑的信心,阻碍全球化前行。人们希望:(1)更加严格地监管市场;(2)提倡自由贸易原则,减少不公平交易;(3)加强私有经济的安全保护。实现全球化和市场监管是一种复杂的平衡。现在全球市场经济已经告别愉悦而自信的清晨,进入阴云雾霾的白天。
由美国主导、欧洲积极参与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的目标是对中国形成战略围堵和挤压,使中国不得不面临着重塑的西方和更高标准的全球化。一旦美欧在产品技术标准上达成一致,TTIP就将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则的基础,进而影响整个全球化规则的制订,它将会大大提高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成本。美国正在试图为国有企业补贴的透明度以及规则设定全球标准。此举明显针对中国的国有企业,这类规则严格限制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所有制透明、阻止非平等待遇、纠正扭曲性国际补贴等,此外还要求政府保证国有企业按照市场补贴运行。(www.daowen.com)
(二)衡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的含义
综合国力(Conglomerate National Power)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或控制的关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所有力量的总和,由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军事能力和民族的凝聚力四个因素组成。
2.衡量综合国力的指标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其主要衡量指标包括:(1)国民生产总值;(2)主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国际竞争力;(4)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大小和质量高低。这一指标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国同世界经济的交换量和国际收支能力,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规模和主要产品的产量,因此,发展对外贸易与提高综合国力密切相关。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国家是传统的竞争主体,企业是相对独立的竞争主体。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政府的经济政策、企业的组织形式、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国防军备开支等。国家竞争优势的根基是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经济的大环境影响着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这些理论各自从某一方面对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优势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有助于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解。
美国哈佛大学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著有著名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教授指出,国家竞争优势实际是行业竞争优势的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一国经济的大环境如何影响企业和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为此,波特教授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的模式,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
波特所提出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以及企业战略和组织,研究重点应放在分析生产要素和需求要素的关键性作用上。
1.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各行各业中,生产要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是一种给定的先天条件。高级要素是指开发新产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这种要素难以通过公开市场取得,是后天开发创造出来的。一般说来,高级要素的生成时间长,可供性极为有限,国外竞争者很难模仿和超越。
基本要素不足往往成为企业努力开发高级要素的动力,而高级要素的成功开发,则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到基本要素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企业来说,最有利的是把自己的竞争策略建筑在发挥本国高级要素优势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高级要素是变化的,今天的高级要素明天可能变成基本要素,因此,各国在发展国家竞争优势时,关键是创造一种有利于高级要素生成、发展、不断提高、升级换代的环境。
相关链接
以色列采用高级要素替代基本要素的不足,如自然条件恶劣等,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疟疾流行的沼泽地被排干了水,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裸露的山头被栽满了树木,一片郁郁葱葱;沿海公路两旁,整齐划一的农田和果园,无尽地延伸着;沙漠中点缀着一块块绿洲……仅占人口约5%的以色列农民不但能填饱国民的肚子,而且能向欧洲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这时,称赞变成了由衷地钦佩”。[1]
以色列在一片沙漠上建起全球一流的喷灌式的农业,它的工业是世界市场高、精、尖产品的供应者,年经济增长率为西方国家的2~3倍,人均GDP早已是上万美元。以色列的惊人成就源于引进欧美等国家的一流人才,充分发挥了知识、技能和科学管理经验的作用。以色列成为靠高级要素替代基本要素不足的典范。
2.需求状况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助动力
一个国家消费需求的特征,影响着该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优势。以本国需求为出发点而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营销策略是否有利于本国企业打入世界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则取决于本国需求状况与国际需求状况比较后的相对优势或劣势。
从需求状况考察国家竞争优势,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比较各国消费的“时间差”,二是比较各国消费需求的“规模差”。
各国需求状况的“时间差”,指本国消费需求是走在世界消费者的前列,引导世界消费潮流,还是跟在国外消费者后面,亦步亦趋追随潮流。这对于本国生产者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态势有极大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需求走在世界需求的前列,该国企业相应地走在世界其他企业的前面,由此可建立起自己“一着先,步步先”的竞争局面。
各国消费需求的“时间差”,与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以美国消费需求为例,在新产品的市场开发阶段,由于美国需求市场的前卫性,规模大、购买力强,因而新产品需求价格的弹性小,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美国跨国公司凭借其竞争优势,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不得不依赖进口。产品进入成熟阶段,产品生产基本定型,市场需求增长,国内外模仿者蜂拥而至,竞争加剧,产品需求价格弹性逐渐增大,降低成本成为竞争获胜的关键因素。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完全成熟,仿制品充斥国内外市场。这时,新产品的原创者(美国跨国公司)已失去了垄断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成本—价格”成为决定性因素。美国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市场份额,采取鼓励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两手并进的策略。一旦生产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参与竞争,美国则成为返销的市场。今日,中国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就是一个佐证。
各国的消费结构有着“规模差”。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各不相同。一国市场最畅销的产品在另一国消费结构中可能占次要地位,其生产相应地不为该国企业所重视。这就使领先国家企业打入后进国家市场具有了竞争优势,因为领先国家企业可以凭借其大规模生产的成本优势,向后进国家市场大量出口。
3.相关产业是企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企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受企业相关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家的竞争优势必须以世界一流企业的相关产业为依托。一国某一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紧密合作的可能,推动了互补产品产业的发展和高质量信息环境的建立。这种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互相促进、一荣俱荣的实例随处可见。例如,美国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受益于软件业的不断创新,日本电子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半导体产业的领先地位。
许多行业中的重大创新,往往是发现了那些原本认为毫无关联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相关行业密集的布局会带来高质量的信息环境,这就是企业群的相互影响效应。以美国为例,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波士顿的128号公路、纽约的华尔街、洛杉矶的好莱坞,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相关企业密集在一地,极大地促进了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招待会的不期而遇可能开启新的思路,酒吧间的邂逅相逢可能点燃创新的火花,甚至某一技术革新的谣传都可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启发。经验表明,许多重大科技和管理的创新,都是抓住了萌芽时机,使新产品及时开发,抢先上市,从而实现了超额利润。
4.企业战略和组织决定企业竞争的方向和基础
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体制、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经营战略、人才流向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1)企业经营战略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产品开发竞争”(Product Development Competition),它依靠科技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提高新产品的创新和投放市场的速度。第二类是“制造工艺竞争”(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mpetition),它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生产组织能力及质量管理水平,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第三类是“营销技巧竞争”(Marketing Technology Competition),它运用营销技巧和促销手段,提高品牌信誉,塑造产品“形象”,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第四类是“要素成本竞争”(Factor Cost Competition),即通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向市场推出价廉物美的产品。
(2)企业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出类拔萃的人才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能否持久地吸引和凝聚最优秀的人才,是竞争成败的关键。如果打开各国成功企业的“黑盒子”,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尖端人才的最佳组合。美国著名计算机芯片生产企业英特尔(Intel)公司把“一群发奋的天才”聚合在一起,创造了奇迹。日本松下电器的成功在于科学地把“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创造奇迹”。
(3)各国企业的组织方式千差万别,自成一体。美国企业强调个人作用,分工很细,职责分明,但协作较差。日本企业以小组为单位,工种分类比较粗,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互相协作,注重发挥团队精神,但缺乏美国式的“崇尚个人奋斗”精神。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竞争优势大多数与知识有关,而不是自然资源。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最有可能取胜的行业是“四要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一个国家可以在某些行业遥遥领先,但同时在其他行业远远落后。事实上,一个国家最有希望在全球占据优势的行业是其国内最强盛的行业,是那些创汇高的行业。这种行业在美国是金融业和娱乐业,在瑞士是银行业,在意大利是时装业,在日本是电子产业。而跨国公司则应关注这些国家的优势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