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和资本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国内,更体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从2001年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这17年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超越了自己的预期,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赢家。
由于中国加入WTO,巨大的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工业化国家几乎所有产业要素流转的洼地,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在这17年的时间里形成全球产业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重组和配置。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所有产业链中的低端产业要素都进入了土地、人力资源、效率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市场,全世界的原材料都被中国采购,在中国生产加工,形成中国制造。之后许多产业链的高端又返回到发达国家总装,最后销售到全世界。2010年至今这几年时间里,由于大国优势,中国强大的消费崛起,政府也通过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全球产业的下游最低端转移到不发达国家,中端和高端逐渐进入中国,中端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2014年,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当年中国引进外资数量第一次少于对外投资数量,出现对外投资逆差。这个标志性数字说明,中国已经从贸易全球化发展到资本全球化,是中国经济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是一个简单概念,是中国产业发展到一个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标志,也是中国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之前很多年,我们都以中国出口了多少产品、挣了多少外汇为荣,后来我们又以引进了多少外资、在中国生产制造的产品有多少国产化率为荣,但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对外投资的时候,才可以说明我们的国力真正强大了。因为所有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都有一个从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阶段,发展到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盈利模式,才是强国的表现。
当然,资本的全球化和投资的全球化首先是以产品的全球化、产业的全球化和贸易的全球化为基础的。认识分析创业创新必须要分析理解国际化和全球化里面的创业创新机会。
根据近十年来参与全球投资和全球并购的经验和观察,我提出了一个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三链关系”。这个“三链关系”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以来所形成的。
前面章节已对“三链关系”做过一些阐释,世界性、开放性的大国都存在这样的关系,也只有大国之间的“三链关系”才更有理解的意义。
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中,发达国家主要是指日、英、法、德、意、美、加(G7)以及丹麦、瑞典、瑞士、挪威、荷兰、澳大利亚等。中国和这些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经济质量的整体性差距,产业链和价值链基本是倒挂关系。中国向它们出口的都是对方过去放弃的中低端消费品和工业产成品以及零部件、加工原材料这样一些低附加值产品;中国向其进口的主要是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食品。贸易额上,看起来是中国对它们的顺差,但实际上在利润额上是逆差。同时,由于中国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跟不上,消费外溢严重,中国的贸易顺差在收窄。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主要是互为补充关系。中国已经在很多产业上比它们有优势,比如大量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通信、互联网、基建、装备制造等。这些国家基本上只有食品、工业原材料对中国有出口优势;产业链上中国处于上游,价值链上具有优势;这些国家群体规模很大,人口众多,是所有发达国家竞争的市场。
中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是指非洲以及缅甸、老挝、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文化、政治都非常落后,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清晰简单。中国几乎在所有工业产品,尤其是基本生活用品上在这些国家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完全处在价值链的高端,主要是对这些国家处于产品输出和投资输出阶段。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资源、农业初加工产品。(www.daowen.com)
中国经济既然已经从贸易全球化进入资本全球化时代,必须根据“三链关系”,按照生产、贸易、投资、关税、汇率、利率多种要素来综合制定产业战略、资本战略。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倡议指引下,进行全球化产业资本配置。
我在《全球并购 中国整合》一书中全面讨论过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根据这个关系的特征,我认为中国即将掀起第六次世界并购浪潮,而这次并购浪潮最大的特点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通过“金融在前、产业在后,整合在前、并购在后”的并购整合逻辑,使中国完成工业化之路,达到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本书出版后,获得社会一致好评,而中国海外并购也从2014年开始,连续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6年达到高峰,全年海外投资并购超过2200亿美元。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2017年开始,这种增长势头受到阻碍,包括中美关系。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导致外汇储备下降,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的内容和动机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不符,中国海外并购在许多发达国家遭遇抵触等,都导致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进行整合,由此,我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产业、资本、城市”三位一体模式,作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目前已经得到很多地方的认同。
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也给中国带来很多创业创新机会。最大的机会就是在中国的综合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率逐渐下降,竞争异常激烈的所有产业,当然,也包括在中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型信息化、新能源、环保、中医中药、餐饮等产业。这些领域在发展中国家最好的投资方法是通过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进入,还有一种方法已经渐渐开始被认识到,就是通过“一带一路”这个理念以政府或者大型国有企业的方式,学习当年新加坡在苏州创建的模式,到发展中国家创建中国产业园区,通过这个产业园区形成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产业集群,同样可以把中国国内的一些技术和创新带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创业孵化。
中国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关系,是中国全球化未来的商机。重点是非洲,非洲和中国有传统的友谊。毛泽东当年在中国那么贫穷的状态下还给非洲提供很多支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和非洲容易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走到一起,中国传统的文化优势也可以在非洲寻求到很好的发展机会。非洲的旅游也是中国未来较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走遍了新马泰,欧洲游也不再稀罕,异域风情的非洲一定是中国未来较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也同样是旅游业的投资机会。非洲的初级资源是中国发展绝不可缺少的,需要逐渐从原材料的投资开发上升到价值链前端产业的创建,有利于给非洲经济带来繁荣。同样,非洲的农业产业潜力巨大,中国农业可以走出去,通过投资开发而不是简单进口农业初级产品,让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渐平衡,才能在非洲获得长久的机会,而不是仅仅获取不发达国家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国际化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冒险精神还不够,对外投资的产业领域和方法,以及这些投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打造中,对中国与所投资国家的理解也远远不够。主要还是停留在基建、资源、餐饮、日用品贸易这样一些缺乏高度的领域。就连曹德旺在美国的一个非常正常的投资行为,也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激起众人“不要让曹德旺跑了”这样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标志。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是金融资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流入,也是中国金融服务国际化、全球化的标志,但我们是不是仅仅依靠发达国家金融生态进入中国来倒逼我们的金融生态改造和建设呢?如果这样考虑,我们就会非常被动,也是非常愚蠢的面对挑战和竞争的方法。我认为,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应该抓住金融开放的大好时机,通过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发掘中国金融“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机会。
2015年我在伦敦时,有朋友告知我苏格兰皇家银行要出售,后来继续联系,才知道对方不愿意卖给中国投资者。复星集团这些年在海外最大的成功,就是并购了多家海外金融机构,获得了不少海外融资机会,才能够在产业并购上“买买买”。英国、美国都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精品投资银行、财富管理公司、家族办公室、基金管理公司等,它们很快都会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包括过去一直静悄悄的野村证券,也在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一时间开始挖人才之举,某个著名的国内证券分析师已经被野村挖走。那么中国金融业和资本市场“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模式是什么呢?就是利用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之机,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和资本优势,投资、并购海外中小型金融机构,利用海外金融机构的品牌、管理、人才优势开发中国金融市场的机会,从而获得巨大的金融和产业发展机会。如果抓住这样的机会,中国的民营金融资本力量就既可以通过这种思路走向国际,还能利用中国市场的优势创造整合价值,由此带来中国民营金融服务业的春天,让那些在中国本土金融混业市场理想破灭的金融家和资本找寻到更加美好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