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难书写的内容。金融生态是由客户、产品、团队、平台、市场、规则、监管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体系。我把中国金融分为两大体系:货币金融体系和资本金融体系。
货币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信托、保险、金融租赁、期货、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非股权类)等。
资本金融体系包括各类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资本中介机构、上市公司以及和资本市场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
一个控制性资本拥有一个金融机构,称之为分业经营;一个控制性资本拥有两个以上金融机构,称之为混业经营。金融混业经营有很多种模式,有银行控股模式,有金融控股模式,也有银行控股加金融控股模式。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相应的必须是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如果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只允许分业经营,其监管也会是分业监管;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是混业经营,就必须是混业监管。绝对不能允许用分业监管的体制去监管混业经营的市场。
中国金融市场在朱镕基担任人民银行行长期间,对当时分业、混业不清的市场提出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市场生态改革,将银行旗下的所有信托、证券、保险剥离出去。自从2002年,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这样一个国有独资金融控股公司被批准成立,中国又陆陆续续开始了金融混业经营。到目前为止,国内已经形成一个完全混业的行业生态,而且混业的模式和方法没有任何宏观法律监管框架,相当任性。作为最早成立的通过一个控股公司创办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而形成的金融控股平台,中信控股旗下有中信信托、中信证券、中信银行、中信建投证券以及旗下的其他金融机构,几乎我们所知的所有金融业务平台中信控股旗下都有了。除此以外,中信控股已经不仅是一个庞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还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投资公司,涉足的产业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举不胜举,但由于体系庞大,利益集团割据,集团的协同性基本上没有形成,没有和平台、组织的结构紧密关联起来,可以说有着混业的机构和资本结构,但是并没有混业经营。
平安集团是由一家保险公司发展起来的金融集团,从财产保险到平安人寿再到平安银行,然后合并深圳发展银行,设立平安信托、平安证券以及平安直接投资和旗下的各种基金。平安已经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和平台优势,跳出金融,开展和金融业务有关联的产业投资,进入健康领域、医疗领域和汽车、科技领域。和中信控股不一样的是,平安已经形成高度内在关联的金融混业,已经把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内在协同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个体系经历了十多年顺风顺水的磨合、试验和创新的历程,使得归属母公司的利润达到947亿元人民币这样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果继续照着现有模式发展下去,平安就是中国的三井,甚至未来可能远远超过日本的三井帝国。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除了赞叹其前瞻战略和高效的组织和管理之外,实在不能再做什么评论。我只能说,如果当年德隆没有倒下,今天能够和平安相较量的金融集团也许只有德隆了。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这四大银行类金融混业集团已经完成了银行混业模式的搭建,略显中规中矩,毕竟它们是中国金融安全和稳定的顶梁柱,必须和国家的金融安全联系在一起,创新不是它们的使命,它们更多要担负国家的金融发展使命。四大行也建立了旗下的证券公司、国际投资银行,拥有了信托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这些全能银行类金融机构。
还有一类就是创建于2000年的华融、信达、东方、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它们的使命本来就是作为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而诞生的AMC(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使命之后本来应该解散,但后来得以存续。目前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都拥有了银行、信托、证券、基金、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机构,构成了由资产管理公司组成的金融混业模式。(www.daowen.com)
除此之外,一些民营企业如明天系、安邦系、中国华信、恒大集团、复星集团等也纷纷搭建了金融混业平台。当然,随着中国在金融监管、防范系统金融风险方面的加强,国家对民营资本大规模控制金融机构也采取了一些整合手段,限制其控制规模。
总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金融混业规模,金融混业监管的需求也已经出现,但是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所做出的改革方案来看,依然是一个分业监管机制。市场的混业和监管的分业事实上已经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不安全因素,分业监管和混业经营的矛盾非常突出,监管缺失会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业态带来的金融创新更是容易造成监管的缺失,不仅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还会给金融投机分子创造金融欺诈的机会。
随着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中国金融开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金融开放会让更多的国际高水平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人才进入中国,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和开放带来的走出去的机会,也会让中国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业创新的机会也会增长。比如,中国房地产从出售转向出租这样一个市场变化,就会带来很大的市场机会,也会带来创新和创业机会。房地产金融会主要从土地开发贷款、房地产建设贷款、房地产住房按揭贷款转型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也会发展壮大。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长,家族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信托产业发展都有很多创业创新机会。
以中国的银行业务为例,中国只是开放了银行旗下的私人银行业务,而没有一家专业的私人银行,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财富管理市场的业务需求了。独立的私人银行业务是有别于商业银行的,瑞士也有中国这样大型的以存贷款和工商往来结算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但是瑞士发达的银行业通常不是指这类银行,也不是投资银行,而是指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这些地方的私人银行。传统商业银行一般是做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这是银行差异化竞争最典型的特征。而在中国,不管什么存款户,除了有些资管业务之外,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几乎为零。由于保守和封闭,国内高净值人群客户大量流失海外,而国外私人银行又进不了中国市场,中国自己也不开放私人银行业务,金融市场服务水平怎么可能提高?一旦开放,我相信中国很快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私人银行业务创业创新平台。
从整个金融生态衡量,我觉得中国金融生态和美国金融生态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一方面说明中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体制僵化落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金融资产的配置效率和财富创造效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美国,我考察参观了摩根大通银行总部,和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副主席约翰先生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主管进行了交流。摩根大通是世界现代金融鼻祖,也是华尔街的代名词,它曾经是一家金融混业平台,后来在1933年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分拆成为两个摩根,一个是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另一个就是JP摩根。到1999年,根据新的法律,JP摩根又成为金融混业平台。业务涵盖金融零售、公司金融、投资银行、私人银行、资产管理,等等,非常丰富。但是作为金融混业经营机构,不是用什么机构做什么业务,而是根据核准的经营内容从事相应的经营业务;从事这些经营业务的个人,必须要拥有经营资格。监管机构不是仅仅针对机构进行监管,主要是监管业务的合规与各人的从业资格。所以,摩根大通银行这个经营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就是为一般大众存款户提供金融零售业务的,包括存款、贷款、结算、转账。但是针对高净值人群,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资产规模就有不同的专业金融服务,由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给财富拥有者提供个性化专业的多产品综合金融服务。这个体系和中国金融服务体系在结构和金融的本质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中国金融业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
过去在德隆的时候,我们研究了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的金融生态体系,目的就是想要设计出可以和发达国家金融模式竞争的德隆金融混业模式。那时对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市场生态理解的核心就是根据金融服务对象的需求,通过多种金融服务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我们把客户分为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同样就把产品分为机构产品和个人产品。而今天看来,不管是中国国有控股的金融混业平台,还是民营控股金融混业平台,中国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强调的是一个资本或者金融平台旗下拥有多少个机构,多少人员,多少牌照和多大的资产、业务规模,而发达国家金融混业平台则是根据财富拥有者的规模和对象以及需求层次所表现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个性化设计和交叉交易提供多种金融产品,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和规模的金融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给金融机构带来盈利。
恍然大悟之后,我这才发现中国金融真正的逻辑和问题以及发展方向和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