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1年至1993年经历中国股份制发展高峰的过程中,隐隐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被全世界资本市场觊觎的沃土,是一片资本的荒漠。而在整个中国很少人有这种最初的经历和知识,于是我在1993年年底给当时的老板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应该创办一个公司来专业从事资本运营业务。那时我们虽然已经和美林、高盛、摩根士丹利、罗斯柴尔德这些国际大投资银行有了初步交流和接触,但基本上还不知道这些机构具体是干什么的。我也不懂我向老板建议要创办的这个机构其实叫投资银行。
不管怎样,我的老板同意了我的这个建议,我也于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咨询公司——现代国际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如果按照国际惯例,这也算是精品投资银行的想法。当时在中国,类似机构大概只有中华股份制咨询公司、北京标准股份制咨询公司、海问,以及陈琪伟创办的亚商投资咨询公司。我的公司的第一笔业务是给山东五莲县的五征牌农用车公司做改制顾问,第一笔顾问费就五万元人民币。按照国际惯例,这就是资本金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里,你就是一个掮客、中间商、皮包公司而已。
1996年,当时如日中天的万通集团联合了几家机构,投资创办了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我和王巍是主要操作者。我们的定位很清楚,就是要打造专门致力于中小企业并购的投资银行。几年时间,我们为海南寰岛、中体产业、四川新希望等许多很知名的企业提供改制、重组、上市的顾问服务。当时在北京,万盟已经小有名气。通过几年的业务开展和学习,我们也了解到美国华尔街的那些偶像的成功经历以及投资银行家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我清楚地定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希望我们的公司成为中国未来的摩根、KKR和高盛。
可惜,后来我们早期创办万盟的同事纷纷离开,王巍去创办了全国工商联中国并购公会,万盟如今只剩下一个名字和回忆。
早期那些民间的投资银行创办者坚持下来的不多: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联办)早早退出了资本市场,投资创办了财经媒体;创办北京标准股份制咨询公司的刘纪鹏离开商界进入学术界,如今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当时还有一家直接把高盛当成战略楷模、从事并购的投资银行东方高圣,也是起起伏伏,做过不少并购顾问业务,也非常有投资银行的人文气息,创始人陈民键把这个品牌和平台坚持了下来。目前的东方高圣主要从事国际医药工业项目的投资和并购。
20世纪后期,中国从事资本运营的平台主要就是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开展通道业务,包括股票发行、股票代理买卖、股票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完全是围绕上海、深圳两个证券市场中上市和未上市的公司开展业务,都是规定动作,没有任何创意。这个圈子以外还有一大批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本事而生存的各类顾问公司,每个公司大多也就几个人。由于证券市场发行实行审核制度管理,市场容量也很小,一有风吹草动,证监会就停止发行股票。市场并购也不活跃,证券公司基本都不做上市公司并购,而证券公司基本都由国有资本控制。
2004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悲壮的记忆。这一年金融界最大的事件是中国民营企业德隆的倒下。虽然我在十年前就通过《曾经德隆》一书对于德隆倒下的原因作过解读和分析,但是十年来,总有人问我同一个问题:德隆到底为什么倒下。德隆的倒下不仅是一个德隆,而是整个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大动荡。当时几乎所有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都和德隆系金融机构用同一个商业模式,于是,德隆系的倒下,造成了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银行业务的最大震荡和重组。
从2017年到2018年,先后有明天系、安邦系、海航系、中融系、华信系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版本,以我对这些机构的观察和理解,对比我无比熟悉的那个德隆系,我还是对让德隆系倒下无比惋惜。首先,德隆系是真正通过传统产业的战略投资做起来的,德隆系的经验是今天整个国家都在推动的产业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样板,别说民营,就是今天的国企也没有达到当年德隆系的水平。而我们看到,以上企业除了海航在航空服务方面成功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服务型企业之外,其他还有什么在实体经济上的成功案例呢?其次,德隆涉足金融混业也是因为在产业成功的基础上,希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平台,今天的平安金融集团已经建立起了当年德隆要搭建的混业平台。而以上这些机构,主要是利用了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特性和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金融和资本市场倒腾。不是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是用实体经济讲故事,玩着金融的游戏。
十多年之后,又是一次周而复始,又回到原点。
2007年至2008年的一个重大改革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中国证监会终于推动了资本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在这个改革之前,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分别设置为国有股、法人股、自然人股。这些都是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之初存在巨大的生存障碍而不得已做的变通,通过这些股权分置,可以保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不会在股份流通过程中被私有化,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地位。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中国上市公司成为所有股份可以全部流通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价值有了真实的体现。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就有了参与产业整合、重组并购的机会。于是,从2008年到2017年的这十年,即使出现2015年那样严重的股灾,也是获得高速发展的十年。这十年基本创建了完整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国金融界的创业创新也基本是在这十年里诞生、活跃起来的。
资本市场的创业行为主要是围绕股票市场的各个环节展开的。股票分置改革之后出现全流通,让上市之前投资进入企业的股权在上市之后有了退出渠道,于是以IPO为核心的投资链条创建了起来,资本市场的创业者就不会局限于个人以及帮助他人创建的股票账户,投资于股票或者基金的二级市场。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迅速发展起来;全流通也带来借壳上市的机会,借壳上市可以和融资结合起来,成功完成借壳上市,同时参与投资,也有很好的套利机会出现,一大群资本运营者专门致力于借壳上市业务的创新。2009年深圳创业板市场创建,第一批创业板股票成功上市,早期的一些创业投资基金成功退出,获得很高的回报。成功的财富效应让很多人进入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投资领域,设立创业投资基金成为热门,在中国创业投资领域耕耘多年的创投基金深创投、红杉资本、IDG(Internatioal Data Group,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成为热门投资机构。
2013年,肖钢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制定了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一系列政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非上市公司的业务出现井喷,并购交易家数和并购金额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掀起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浪潮。许多类金融机构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投资上市公司,再用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质押融资使中国资本市场异常活跃起来。这样一个政策调整和创新行为一方面给已有资本类投资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资本运营公司带来了非常活跃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再次引领一批产业和实业投资者、经营者进入资本市场,也有一大批房地产商出售房地产业务和资产转型创业,或者第二次创业参与上市公司重组并购。上市公司最为活跃的业务就是通过定向增发投资并购非上市公司资产。由于中国证监会的政策导向,原本排队等候IPO的公司迅速撤回申报材料,直接寻求被并购,成为第二股东。
这个阶段,许多金融创客也闻风而动,有的人四处寻找愿意被并购的资产,有的人专门帮助上市公司寻找并购资产,有的人专门找上市公司寻求定向增发机会,有的人专门找央企或者金融机构合作把资金动员出来参与定向增发,等等。上市公司、优质资产、定向增发资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业务生态。
可惜好景不长。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让整个市场措手不及,2016年,刚刚上任仅三年的证监会主席肖钢被解职,刘士余接替其工作。证券市场重组并购政策再次调整,收紧了重组并购,加大IPO速度,引来市场的一片喧哗。政策一变,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损失惨重,一地鸡毛。
中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年底创立到现在,已经超过28年,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相比,还是非常不成熟。证券市场是一个以公司资本证券化的发行交易以及各种金融产品发行交易的市场,涉及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交易产品、投资机构、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市场生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素质、市场创办时间、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资本项下货币没有自由兑换等很多原因,导致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创办28年来,市场市值从零到几十万亿,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出现很多创业机会,也让投资者遭遇过很大的损失,是一个回报很高但风险也很大的地方。由于这个市场提供了一个既可以小额投资也可以大额交易的市场环境,它给很多人,包括买菜做饭的大妈和退休赋闲的老爷爷都提供了可以终身投资、创业的特殊机会。
由于股票市场最低的交易数量是一手股票,也就是100股,几百元钱就可以买股票,投资者也不受性别、年龄的限制,所以中国有数千万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股票投资,形成了最为庞大的“资本创客”群体。市场创办28年来,有的人从很少的资金开始创业买股票,逐渐从二级市场进入一级市场,从证券投资进入资本运营,从小股民发展成为资本大鳄。有的人从事资本中介业务,有的从事上市公司中介业务,也有的从事证券律师业务,最后成为律师合伙人,而有的人不投资股票,转而投资证券基金。
到了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由于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比较高的投资回报,如果在企业创办阶段、成长阶段成功投资了上市前的公司股权,在公司上市之后通常都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回报。于是一个巨大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迅速崛起,从早期投资几万、几十万创办天使投资基金,参与天使投资,到创业基金设立和管理,到成长期的PE投资,再到与上市公司合作而发起设立并购基金,再到国际投资并购的全球并购基金,资本市场规模越大,市场投资机会也就越多,市场创业和参与方式也就越丰富。目前,中国的各种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有数万个、几十万亿元的基金总额。
所以,资本市场的创业模式是最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你可以一个人创业,甚至不用设立公司,只需要建立一个股票账户,就可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当员工;你可以和家里的人形成一个组合,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你还可以和几位朋友一起创业,共同投资股票,也可以创建阳光私募基金,小规模地把别人的资金募集起来委托给你管理。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投资,可以做投资银行,利用你的财务、法律、产业、资本市场经验给企业当顾问,提供管理咨询;也可以成为致力于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的重组并购专家。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倡议出台,中国资本的国际化程度也会加大,参与资本投资国际化的机会也会大规模出现,不仅会有更多国际资本参与中国证券资本市场投资,也会有许多投资海外在中国上市企业的股票,还会出现大量投资全球资本市场的机会。由于资本市场均为资本和人才高度密集的企业,所以资本市场投资领域的企业即使有再大的资本运作规模,企业的人员都非常少。
行业的特征决定了这个领域的投资创业也体现出和其他行业完全不一样的特点:
第一,投资的分散性和创业的低门槛。
这个行业从业门槛很低,很容易进入,于是就形成巨大的分散的群体。
第二,高度的资金密集和人才密集。(www.daowen.com)
即使世界最著名的投资机构巴菲特和芒格创办管理的基金,管理着数千亿美元,也只有十几个员工。
第三,高回报高风险。
这个行业的创业者也好,著名的投资机构也好,随时都可能有坐过山车的感觉。顺风顺水的时候可以一飞冲天,遭遇风险的时候也可能一败涂地、倾家荡产,甚至不乏牢狱之灾。所以人们常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每天都在走钢丝的市场,曾经的辉煌者,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监狱的路上。
所以,资本市场创业和其他产业领域的创业特征非常不一样,对人的要求非常高。选择在这个领域创业,成为金融创客的人,我认为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交易型人才。
交易型人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事证券二级市场交易的,这个市场领域的交易人才不管是价值投资型还是趋势投资型,或是短线高手,都需要非常聪明的头脑、快速的反应速度,要有很好的数学功底、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惊人的记忆力。当然,如果是致力于基本面的投资,必须要有非常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企业的解读能力,等等。市场上有不少所谓的证券投资高手几乎不会研读趋势图,也不会线性分析,更不懂行业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要么是凭直觉,要么是凭周易,更多的是听消息。市场里总有一类人士成天打听各种关于内幕、重组、业绩方面的消息,进而传播各种消息。另一种交易型人才是直接投资、重组并购类交易型人才,这类人才一般是国际国内名牌大学本科,或者再读个工商管理硕士,精力充沛,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按照从分析员、项目经理再到高级经理这样的职业阶梯,一个个投资价值分析、商业计划书PPT写过来,他们有很敏锐的项目分析能力和发掘项目的能力,有很强的交易结构设计能力和价值评估能力、发展预期分析和谈判能力,能够有效协调合作与交易对手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交易环节里具有统率各方的组织能力和气场。
第二种是智囊型人才。
这类人才非常儒雅和温和,同样具有名校基因,善于把握大势,具有很强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懂得把大量的宏观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趋势事件和自己的业务精准地整合为独到的观点,能够影响和指导决策。这类人才不适合交易,适合充当首席经济学家或者首席分析师。
作为金融创客,应该好好分析自己属于哪个类型或者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千万不要把自己定错了位置。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从事非证券公司业务、围绕资本市场这个生态的创业企业和模式五花八门、数不胜数。由于监管的原因和金融机构审批制的原因,再加上这些公司都是非上市公司,信息不公开,很难知道谁到底有多大规模。总体来看有这么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纯咨询(FA)业务:不涉及太多专业能力,主要是依靠信息吃饭;业务范围很广,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企业并购、过桥融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融资,等等。
第二种是把管理咨询结合起来,通过成功的管理咨询获得很多客户资源,发展到创办基金进行管理。
这个方面最成功的是和君咨询集团,创始人是王明夫、包镇、李肃等人,后来各自独立发展。王明夫等人的和君咨询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本土管理咨询公司,然后在管理咨询公司基础上创建了基金管理公司,投资于成长型中小企业股权。
第三种是通过很强的基金募集能力,发起设立多个私募股权基金,并且在全国建立专业的基金募集团队,规模化募集设立,然后也规模化投资,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基金募集规模、投资规模和管理规模,把基金的“融投管退”流程化、工厂化,还把自己做成上市公司(新三板)的资本平台。这个方面最著名的是九鼎、中科招商以及天星资本。这些平台都是资本大跃进模式。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个注册制资本市场,当然即使是注册制,也难以成为“融投管退”随心所欲的退出通道,于是不管主板也好、创业板也好、中小板也好、新三板也好,都难以满足这种“资本大跃进”带来的退出需求高峰。退出不了就会出现“肠梗阻”,九鼎模式、中科招商模式、天星资本模式就成为退潮后的裸泳者。
第四种是通过发起设立阳光私募,在证券二级市场投资股票,然后逐渐形成和上市公司建立联系、通过市值管理来获得交易回报的平台。徐翔的泽熙资本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这种模式的创始人主要是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者。早期都是单纯的股票投资,但是后来由于发现对简单的坐庄、操纵股票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难以真正成为中国的巴菲特,于是开始从纯粹的二级市场投资转型一级二级联动,称之为“市值管理”。就是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持有较大比例的股票,然后找到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帮助上市公司实施重组并购,提升业绩,股票价格大幅拉升之后抛售套利。这种模式难以监管,介于违法与合规之间。要么赚不了多少钱,要么就是违法红线。
第五种是通过直接投资和杠杆投资,通过大宗交易成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然后将持有的股份通过质押融资把钱套出来,再和信托、资管计划、银行理财产品共同组成劣后、优先成立结构化基金,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甚至直接成为隐形大股东,从一级市场的角度帮助上市公司在产业上开展重大资产重组和并购业务,促使上市公司不断发生故事,带来股票价格上涨而获利。
第六种是一些房地产企业、矿业企业需要转型,不愿意再继续投资于实体经济,也不熟悉产业投资,于是转战资本市场,重点通过和信托、证券公司合作,发起设立定向增发的结构性融资,投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股票,等到可以退出时出售获利。
第七种是中国的财富管理公司。这类机构刚刚开始由浅入深,开始被称为第三方理财,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建立市场渠道,把有钱人的钱通过合理通道融通给需要钱的客户。要么是债务融资,要么是直接投资,逐渐发展到既做第三方业务,又做直接获取牌照、直接管理基金的业务。这类机构著名的有钜派、诺亚财富、宜信等。
总之,这个领域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灰色地带,监管和市场参与者属于“猫和老鼠”的关系,市场太灵活随意,监管水平不高。经营者也是鱼龙混杂,既有可能从中诞生中国的高盛、KKR,也随时都在发生坑蒙拐骗事件。前两年是互联网金融,最近又出现金融科技,也包括时下最热门的数字货币。
历史上出现的郁金香泡沫早已经成为金融泡沫警示的经典,郁金香泡沫后,西方金融世界几乎再没有这种愚蠢的错误,但是中国这些年各种远远超过郁金香泡沫事件规模的金融诈骗比比皆是、防不胜防。工商管理部门索性一刀切,凡是民营企业,涉及资本、投资、资本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基金公司一概不予注册,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金融投机和诈骗或者非法集资了,果真如此吗?
中国金融的乱象还在蔓延,仅仅靠开放不足以使中国建立有效的秩序并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金融创业也需要给金融创客提供很好的金融创业环境,而不是一放就乱,一乱就打死。这种周而复始的游戏模型可以终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