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勇气与智慧:创新之路的关键要素

勇气与智慧:创新之路的关键要素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当中国在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走了40年,经历了那么多沟沟坎坎之后,我们依然无法停止创新的脚步,而且越往后,创新的难度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两边都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组织和资本金融平台把他们引进中国。

勇气与智慧:创新之路的关键要素

我们处在创新的时代,创新是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命题。我们的国家所走的就是一条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道路,我们的国家战略也是要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没有老路可走,一切都是新的。因为我们国家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政治制度,怎样创建一个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经济体系、经济制度,这在世界上就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尤其是当中国在创新的道路上已经走了40年,经历了那么多沟沟坎坎之后,我们依然无法停止创新的脚步,而且越往后,创新的难度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创业型企业还是成长型企业,不管是成熟企业还是大型跨国企业,面对不断变换的市场、技术以及企业经营环境,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创业者都必须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机制。原因很简单:不创新很可能就是等死。

以我这么多年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经历和观察来看,由于政治和经济关系太紧密,政府拥有太多的经济政策资源,但又负责社会治理、公共事业、行政管控等很多非经济、非市场工作;政府参与经济的方法往往又不是完全市场化的方法;很多创新的空间需要去突破,但是资源又在政府手上。由于政府不是市场经营主体,不承担风险,没有投资责任,缺乏企业经营的专业性,对于创新的专业性也不一定理解,往往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这是我多年来遇到的最大的困惑。所以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就需要我们的创新者既要有创新的专业性,还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我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实践、观察和操作,提出了“全球并购、中国整合”这样一个巨大的商业创新命题,我认为这是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及避免中国出现产业空心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好的方法。通过国有、民营企业和资本并购、投资发达国家优势产业,然后和中国各地区相关产业进行重组、整合,不仅有利于发达国家产业优势的继续延伸,作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同时可以实现中国工业化进程,再和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完全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我认为这是一个千年商机。但是这些创新思路和方法提出来之后,很难为此构造出实现的商业模式,所有用于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金融资源、政策资源、投资并购主体资源都不在市场手里。

2011年,我把一整套方案提供给上海国际集团这个上海最大的金融控股平台,和他们讨论一起创办上海国际全球并购基金,对方很快也同意了,并拨出500万人民币进行筹备,但由于一些考虑,只让我担任首席战略官,没有权力,只需要我提供思想和方案,这完全不是一个市场行为,我认为这个体制下一定做不好,只好退出,由一些没有做过国内并购的人去负责做全球并购。最后上海国际集团花了不少钱,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出来,不了了之。

从2012年开始,我就一直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在中国推动这样的创新,但收效甚微,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市场机制来推动这样的创新。虽然中国企业全球并购的数量和金额连续几年大幅升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从2014年的3.99万亿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3.01万亿美元。国家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外汇出境,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海外并购势头降了下来。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的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我们又存在很多障碍,如何是好呢?

创新动力迫使我们必须找到更好的思路。正好这个时候,我认识了中建集团投资公司总经理,我们经过一次又一次讨论,提出了“产业、资本、城市”三位一体这样的创新方案。方案提出来几个月,已经获得各方面的赞同和普遍的支持,带着这样一套思路和国内很多省市领导交流,没有一个不赞同的。这个创新方案的智慧在于中国一、二、三线城市都需要产业转型升级,都需要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的发展;另外,这几年中国在大力推动去杠杆、去库存、减过剩工作的同时,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费占比增加很快,海外各类大中小型企业都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是由于海外企业不懂中国市场销售渠道,对中国也不熟悉,大量进入中国的企业都是通过寻找代理进入中国,而且国外公司也没有太热衷于把企业做大做强,这就给中国资本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将其带进中国留下了巨大空间。两边都有这样的需求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组织和资本金融平台把他们引进中国。如果中国能够把握这样的机会,千年商机就不会丧失。

目前我们已经在推动让全世界优质食品产业以食品安全示范中心的方式进入浙江衢州,我们会与世界著名的农业和食品产业优势国家,如荷兰、美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优质食品产业集群进行对接,从产业链和价值链,包括整个食品安全监测标准和体系进行全面导入,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各种类型的食品产业里形成中国的高标准食品安全体系,引领整个中国高水平食品安全体系的创建;我们也在帮助哈尔滨市利用中国举办冬奥会、发展冰雪运动的机会,把全球高端冰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带到哈尔滨,创建哈尔滨国际冰雪产业园。通过考察我们发现,虽然中国是人类最早开展滑雪的地方,但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同时又是体育产业,中国冰雪运动和发达国家相比,不管是专业水平还是普及面都有很大的距离,刚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中国代表团仅仅获得一枚金牌。中国冰雪项目水平不高,普及度不够,但是消费增长的需求又非常强烈,我国每年在冰雪装备、冰雪设施上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很快,国内产品和品牌往往不是消费者的首选,于是全球著名品牌都进入了中国市场。另外我们发现,冰雪装备这个产业领域并没有被阿迪达斯、耐克等著名运动品牌整合,而是非常分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瑞士、德国、荷兰、日本、奥地利这样一些发达国家,而这些企业很多经营不善,如果在哈尔滨创建一个整合全球冰雪装备的产业园区,完全可以把这些世界品牌通过并购、投资、授权等经营模式引进来。

我们与河北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同时联系金风科技、特变电工、天合光能等新能源企业与河北张家口合作,推动全球新能源产业落户河北也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思路。中国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都是中国传统的能源大省,但是能源结构主要是产煤为主,由于国际能源结构的变化,中国产能过剩,这些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严重的障碍。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机遇,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大规模采购成品油气产品和并购油气田,将发达国家油气产品,尤其是天然气产品所形成的产业联合产业集群整体导入中国上述地区,形成燃气替代燃煤的能源结构,这样不仅可以把我们的煤炭资源保护起来,同时还优化了环境,实现了产业转型,让这些地区的煤炭集团转型为以燃气为主营业务的能源企业。

我非常清楚,这是全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需要的创新。如果过去他们还没有这样的意识的话,现在每一个城市都会面临这样的压力。为什么呢?是因为过去这些年,每个城市土地财政的空间都被压缩得很小了,政府的负债空间几乎没有了,变通的PPP也玩过头了,只有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还在继续。接下来的危机就是产业空心化,高附加值产业都不需要大面积土地,都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轻资产。全中国都在说大健康、工业4.0、人工智能、节能环保这些概念,但是中国的产业主体、产业集群都没有太大的优势,都知道是打着这些旗号去各地要土地,没有一定的住宅配套指标,基本上都不敢出手。

更为残酷的是,钱从哪里来?政府还有负债空间的时候,市场资金根本就插不上手,政府信用没有了,通过银行资管、信托资金、保险资金、财务公司、第三方理财这些资金渠道形成的结构化融资渠道也基本堵死了,原有的低水平、高速度发展方式走进了死胡同。(www.daowen.com)

高质量、高附加值产业荒将成为党的十九大之后,困扰中国各地的最大痛点,尤其是北方地区更加困难。中国是否能够真正摆脱产业空心化和“中等收入陷阱”,就看这几年转型升级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产业、资本、城市”三位一体的模式创新一定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潮流,其中存在的产业并购、投资、孵化、代理、合资的创新商机会层出不穷,城市综合体创新发展的机会也是层出不穷,资本投资和运营以及协同上市公司参与的投资、并购、合资、整合的机会同样层出不穷。

但是这些创新对于各地政府来说,过去是没有经历过的。大家躺在传统的、在土地财政基础上招商引资这张舒服的床上很久了,而创新的招商模式需要敢于走出去,敢于决策,敢于挑战没有成熟经验的领域。

作为创业者,创业之前和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比较多的创新精神很正常,但是在获得一定成功之后还具有创新勇气的已经不多见。在中国的早期创业者中,重庆的尹明善就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佼佼者。他和我第一次见面时就对我说,他50岁创业做摩托车,60岁做汽车,70岁了要向我学习做资本。虽然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但是他作为一个教师出身的创业者,50岁创业已经很晚,60岁时做成了重庆三大摩托车集团之一,还敢于再次创新投资做汽车,当时遭到很多人的嘲笑。这个领域更加有勇气的是被称为汽车疯子的李书福。他经历若干次创业之后,突然提出要创办吉利汽车,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对他造出来的吉利汽车编了很多顺口溜来挖苦。但是李书福不仅造出了车,更惊天动地地并购了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沃尔沃。经过多年的整合之后,在全世界汽车产业大变革前夜,吉利石破天惊地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汽车品牌奔驰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一路走来,李书福依靠大无畏的创新勇气从一个农民白手起家,并且有可能几年之后成为世界汽车巨头,成为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百年版图的中国人,一切都源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汉能集团的李河君在创新的路上还在艰难地努力着,他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创新。作为民营企业投资数百亿建造大型水电站,几乎是九死一生的项目。汉能总投资超过200亿,耗时十多年,最终建成世界最大民营水力发电企业。成功之后,每年几十亿的现金流,和印钞机差不多,李河君完全可以躺着赚钱。但是汉能却看到太阳能发电的创新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发掘、并购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怀着一定要把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成功产业化,为人类造福的理想,这些年汉能也是历尽艰辛,把水电站赚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太阳能薄膜发电领域,至今还在继续研发投资建设过程中。

当今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可能要算贾跃亭。一个创新还没有完成又进入另一个创新,不断地吸引着市场的眼球。但是,贾跃亭也是有最大争议的创新者。我们鼓励创新,欣赏创新,但是创新也不能没有智慧。创新必须要有市场容忍度。如果是国家给的创新任务,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去完成;如果任何创新是你自己的投资,也无可挑剔;即使用创新的故事吸引投资人,你也必须要把创新的风险告诉投资人,绝对不能用信用和没有风险承担能力及意愿的投资人作为创新的殉葬者。

这个世界几乎每天都在吸引人们眼球的创新者非马斯克莫属。把马斯克和贾跃亭放到一起比较,你会怎么想呢?我认为马斯克是真正的技术创新者。首先,美国这个国家是全世界最具创新文化的国家,马斯克有着最具创新精神的土壤,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导弹发射回收,以及管廊式的高速铁路。其次,马斯克本身也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他所构想的创新存在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储备,这些东西美国比全世界都要丰富。再次,马斯克自己已经很有钱,同时美国国家体系中也有很多资金资助创新的技术和项目。我和特斯拉首任首席设计师菲斯克尔有过交流,菲斯克尔曾经是宝马和阿斯顿马丁的首席设计师,后来担任特斯拉的首席设计师。因为与马斯克合作观点不一致,与之分手后创办了与自己同名的纯电动汽车公司菲斯特尔,旗下的第一款产品卡玛也达到量产规模,由于技术问题,后来破产,被中国企业万向集团收购。菲斯克尔告诉我,他的公司和马斯克的特斯拉都得到了美国政府很多资金的扶持。除此之外,美国对于创新项目的风险投资体系很成熟,马斯克的项目也曾经让投资者获利,他们认同他的创新,也愿意追随他的创新。所以,当马斯克推出一个又一个勇敢而智慧的创新项目时,即使也经常有失败的时候,但总能让人充满期待。

贾跃亭也具备了非常超前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创新勇气和智慧,但是,他创办的乐视已经在舆论中因为官商勾结的传言,饱受质疑。贾跃亭不是技术出身,没有坚实的对技术的理解和技术的资源基础,乐视超级电视能够成功并不是突破了什么技术难题,而是走了其他企业也可以走通而没有走通的渠道,这是中国三网合一的行业壁垒。乐视获得的很多投资追捧,迎合了中国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投资市场生态,再加上每一次媒体的渲染,明星的助阵,把投资、路演这种严肃的市场行为演绎得像是时尚秀场,让投资者热血澎湃,生怕错过了投资机会。在不断渲染创新梦想的同时,乐视背后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经营状况、管理问题、法律纠纷不断释放,而贾跃亭首尾不顾,一味拿未来忽悠今天。这让我想起早期学习投资银行业务的时候,有同行讲过这么一个寓言:有一个投资银行家设了一个陷阱,然后告诉每一个路人说,下面有非常多的金银财宝,你只要跳下去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一辈子都不用发愁。于是一个又一个路人跳下去了,没有一个人上来。投资银行家最后竟然被自己的谎言所骗,以为真的有金银财宝,最后自己也奋不顾身地跳了下去。

今天的创新格局已经处于人类历史上的井喷时代,我们每天都处在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创新的包围之中。创新的诱惑和风险很难分辨,甚至越来越难以分辨。2017年以来,最大的争议就是区块链和比特币以及各种数字货币创新带来的争议。根据区块链的原理和逻辑,这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进一步创新带来的一种机制,把分散的信息节点通过加密的技术处理链接起来,形成去中心化的信息生态,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创造出非常丰富的体验和应用。就像互联网早期,大家充满了想象和期待,也幻想着未来的商机像馅饼一样砸到自己头上,于是很多人趋之若鹜地冲进去,寻找那个可能实现的梦想。

我绝对相信区块链,也绝不怀疑数字货币,但是每个人一定要想清楚,任何一个时代性机遇来临的时候,不是平均降落在每个人头上的梦想。你在学习理解区块链和货币数字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这个创新的技术和生态和你的关系是什么,你在里面适合扮演什么角色,你是庄家,是赌客,是荷官,还是打扫卫生的、吃瓜的、打酱油的。就像那么多做电子商务的,为什么最后阿里巴巴和京东是赢家?那么多做新媒体的,为什么成就了腾讯?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