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和打工(职业经理)也是一个永远的话题。传统价值观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说法,鼓励创业行为,一代一代人因此而纠结。
所谓创业是指自己做创业者,做创始人,当老板,差一点的也要当合伙人或者联合创始人。新时代的名头更多,联席合伙人、联席创始人、创始合伙人等。当创始人也好,合伙人也好,不外乎很多外部力量和环境的驱使。
我是从计划经济年代走过来的,在我们那个年代,有一份工作已经很满足,从小就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长大——结婚——生孩子——退休”。最高的职业期许就是成为八级工,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在那个时代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出现,才有了创业,有了老板,有了个人愿景和人生规划。摆脱束缚的中国人也许太需要和渴望自由,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创业者渐渐成为一个群体,成功的创业者成为楷模、成为时尚、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
尤其是到了新世纪初,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财富积累的传统模式,传统产业不管是生产制造,还是零售贸易或建筑工程,都需要经历10年、20年的积累和激烈的竞争,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英雄和企业家。但在互联网和高科技时代,几年前还默默无闻的人,突然之间就成了创业英雄,财富积累的速度和模式都被改变,于是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创业的洪流。看到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没有毕业就退学创业,中国也有不少大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故意调皮捣蛋,成为不好好读书的创业者。很多硅谷创业故事传到中国后,大学周边的地下室、地库和车库也成为中国创业者的栖身之地,他们幻想着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的扎克伯格。但很多中国创业者更多是受到美国创业梦的故事感染而追随不一样的创业过程,绝没有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客观而理性的创业者。
更为糟糕的是,中国开始缺乏敬业的打工者。不少人打工的目的是为了创业,把工作当成是创业的跳板。有的人打工一段时间就辞职创业,创业失败了又回来打工,再次失败再次回来打工,然后再次创业。生命不息,打工不止;打工乏味,创业不止。
我当年下海的时候,完全是被动下海,是因为体制的转换,受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僵化和对生命的消磨,也感受到了来自开放市场的魅力。我下海到海南,也从没有想过自己创业,即使和老板一起像创业者一样,把企业做到了一定的规模,自己也还是打工者的心态。我自认为最羡慕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打工皇帝——美国的亚科卡。我在和国外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马来西亚一家著名企业有个执行董事的角色,担任这个角色的林先生曾经在投资银行工作,后来被马来西亚这家著名的家族企业聘请担任执行董事,担负着这个集团的主要经营职责,尤其是资本经营方面的事务。我觉得这个角色是我最理想的角色,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勤奋努力地工作,一方面不过多地承受这个企业中不熟悉的事务和责任、压力。包括后来在德隆系,我也非常希望在唐万新的领导下创造一个世界级金融混业平台,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去创业。失去德隆,我自己也同样没有想做创业者,去自己实践一番梦想,只是太难找到心目中理想的金融平台而已。
我的故事说明什么呢?我只是想说明,不论是创业还是打工,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定位。
如果适合创业而没有成为创业英雄或者成功的创业者,那是一种不幸;同样,一个不适合创业的人非要在创业的历程中跌跌撞撞,碰得头破血流,那也同样是不幸。
不论是创业成功,成为创业英雄,还是打工成功,成为打工皇帝,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最正确的自己、最成功的自己。这个成功是你自己定义的成功,而不是社会给你的成功的帽子。(www.daowen.com)
今天的我已经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自己。我不适合创业,不能成为创业英雄,也不是老板的合适人选,但对于打工来说,我早已过了打工的时段,无论在哪里,我至少都要做一个合伙人。但关键是我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商业定义者,我更像是一个游离在商人和学者之间的机会创造者和价值发现者,希望把这些价值和机会贡献给国家、社会和他人。正如那句“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我自己所要得到的,无需太计较。但是,我过去是这样的吗?如果说是,一定是谎言。我绝不是很早就定义、定位了我的今天,也就是说,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和定义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当我走过这么丰富的生命历程后,我常常想,为什么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少走这些弯路呢?
在此,我以我的生命历程和感悟告诉大家,人应该尽早研究自己,清晰地给自己的人生定义和定位。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永远都在纠结当创业英雄还是当打工皇帝。当然,人生的规划有很多种,也绝不仅仅是打工皇帝和创业英雄这么简单。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生命的终点也不是你的终点,不要为目的规划一生,而应该精确地规划自己的生命历程。
我们这一代人最遗憾的是人生太多偶然,命运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我的改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遇见一个欣赏我写作的老师,我可能就和其他同学一样,稀里糊涂地混过中学时代。如果没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好奇心,我也不会有太多的学习机会和工作机会。我最大的可能就是和几乎所有同龄的同学一样,即将进入退休生活,打麻将、打太极拳、钓鱼、做饭、带孙子,目前所有的生命体验也许都不属于我,今天的一切都不是过去规划来的。
最近我去纽约拜访美国史带金融控股集团总裁钮小鹏的时候,谈到中途,他说有个临时的会议要离开一下。后来我才知道,他离开的十来分钟是去见史带金融集团董事长,已经92岁高龄的格林伯格。他们告诉我,格林伯格先生每天都来办公室上班,目前不仅是董事长,还是集团总裁,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他是一位传奇的金融家,19岁参军上战场,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战争结束后他去读书,又参加了朝鲜战争,退役后进入保险公司,后来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总裁,由于它创办于中国,格林伯格对中国极其友好,经常来往于中美。他创立史带金融集团后,他的高管里有不少中国人。钮小鹏这样的金融才子如果是在美国其他金融机构里,很难获得现在的地位。格林伯格先生的工作状态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生,为什么不可以像格老一样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呢?如果以他的年龄为标准,我还可以工作30年。过去为金融工作了27年,已经做了那么多事情,再做30年,不是还可以做更多吗?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视频,是范增、杨振宁和莫言的对话。我非常同意杨振宁先生的一个观点:作为父母,如果能早一点发现你的孩子有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就应该注重这个方面的培养。想想我自己,如果早年父母能够发现我身上的潜质,做一些培养,也许我会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但是那个年代,我的母亲早故,父亲贫穷而忙于生计,哪里还有机会和心境管我。
所以今天这个年代,个人的成长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到了自己应该创业还是打工时再来选择,已经为时晚矣。
给正在纠结于创业还是打工的选择的朋友建议的同时,我把建议更多地送给父母。孩子们没来得及做的选择往往不是依靠他们自己,而是父母给他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人生起点。
互联网时代,创业和打工已经不是非此即彼,创业不一定非要成为英雄,也不一定都要把富豪榜当成自己的目标。同样,打工也不一定非要成为CEO,职业经理人有很多种岗位选择,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行业、专业和职位都极具挑战性和职业魅力。由于互联网是扁平化的行业生态,一个业态和太多的跨界资源关联,很难用行政上的上下级以及谁向谁汇报来达到工作和业务流程的流畅,所以更多的是各种层次和各种关系的合伙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