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做什么样的创业,必须在创业开始之前设计好商业模式,而且需要精心设计。我经常看到,很多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是经不起推敲的。
互联网进入中国初期,带给大家无限遐想,都觉得有很多创业机会。那个时候我们看到最多的创业公司就是给一个个机构客户创建内部接入系统,一个公司一个服务器,连接每一台电脑。这个业务称为系统集成。很多公司都做这个业务,很快,这个业务做完了,全国都被“集成”,大家就开始竞争应用软件这个行业,包括企业软件、金融软件、财务软件、工程软件等,软件上线之后又不断升级。互联网应用软件做得差不多了,又开始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早期最成功的不外乎新浪、搜狐、网易这样的门户网站。它们的商业模式当然不是自己创造的,都是从美国学来的。门户网站的商业模式就是打破了传统报纸、电视、杂志的速度慢、受众被动接受、信息容量不高的局限,传统媒体的广告被移植到互联网,后来大家才明白,它们就是把报纸、杂志、画报从纸质媒体变成了互联网媒体。它们的商业模式非常雷同。但是,当互联网生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早期巨头的反应相对迟钝,既没有抓住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机会,也没有抓住社交网络的互动机会,停留在网络媒体的僵化模式阶段。在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过渡中,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商业模式,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市场将逐渐被手机新媒体分化。它最大的变化就是发明了微博,终于开创了互联网社交平台。但是当移动互联网进入到3G阶段的时候,手机的数据传输速度加快,技术的进步带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重构,微信应运而生,腾讯异军突起。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发端于英国。2014年,我在英国考察项目的时候,英国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伦敦泰晤士河隧道项目,我研究了这个项目,觉得非常新奇,发现英国的基建模式和中国完全不一样,分为市场化盈利项目和非盈利项目。非盈利项目由政府发起,采用政府招标采购服务的方式,但是对于市场化项目,完全是市场立项,由投资人发起设立项目,经过政府、议会审核批准,由符合法律要求的有资质的企业自己投资,自行管理运营。这样的商业模式后来被引进到中国,一时间,全国到处都是PPP。但是中国为什么引进PPP这个商业模式呢?我认为有两个初衷,一个是中国大量的基建项目都是通过政府负债来实施的,每个地方政府都要完成GDP,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但很多基建项目是没有收益或者是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的。地方政府没有负债空间,可能引发系统风险的时候,政府还需要投资来拉动GDP,他们就开启了利用市场化资本继续推动投资这样的渠道。
PPP模式的商业逻辑告诉我们,每一个投资项目都是有偿还保障的,至少要达到符合资产证券化的标准。但是,在投资饥渴的中国,一旦这个早已存在的商业模式被应用起来,很快就会泛滥成灾。原本需要由政府承担的债务转移到企业了,而国开行这种直接由财政部创建的银行,根本无须吸收存款,就直接以开发贷款的形式把大量资金放出去,承债主体也不可能是民营企业,若干家基建央企,如中建、中交、中冶、中铁工、中铁建等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于是,在全世界基建行业都不景气的时候,中建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建集团。整个金融市场一时间都在搞PPP,各地政府终于找到了投资来源,还不用自己负债,导致从省里到市里、县里、乡镇,都在千方百计申报PPP项目,争取加入。
但大量项目没有还款来源,要靠土地升值和财政兜底。几年之后,PPP项目到了偿还高峰的时候,我们的偿还来源在哪里?有一天这些爆出来的时候,能责怪英国人发明的PPP这个商业模式有问题吗?反而,由于中国基建行业的这些特色,使其并不熟悉国际基建市场真正的PPP模式和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基建机会,不懂得国际基建市场规则,尤其是不熟悉国际基建金融业务模式,眼看着大量机会而难以捕捉。
2017年,在国际主流基建金融领域工作30年的一位女士从摩根大通辞职,准备和我们一起筹划创建国际基建基金。但有天她突然告诉我,自己被某大型央企挖走了,将担任该央企的国际板块总经理。对我来说,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如果她能够为央企转型、进军国际基建市场发挥重要作用,我也为她高兴。
如果说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相对容易设计的话,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传统产业不外乎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农业就是种植养殖。如何种养,卖给谁相对容易,但同样是养牛,为什么日本是牛肉出口国,中国就是牛肉进口国呢?还是商业模式问题。日本产的都是优质牛肉,成本价格可控;中国的牛肉没有标准,价格低成本高,出栏数逐年下降,所以进口量逐年升高是必然的。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制造业的规律也很好理解,不外乎就是原材料、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市场营销、品牌和管理。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包括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由于过去过于强调三个产业的划分,导致产业之间的融合度不够,第一产业由于利润很低、附加值不高,利益传递到第二、第三产业去体现了,于是第一产业的投入严重不够,产业水平非常低,同样影响了整个产业水平的发展。(www.daowen.com)
互联网属于什么产业?如果把这个产业还归类为第三产业,我觉得是有问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的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的人工智能都有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跨界。不仅跨界,而且跨行业、跨产业。所以,那些搞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是不是可以重新论述一下产业理论,重新研究产业界定?是不是可以划分出第四产业呢?因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甚至区块链这样的底层技术,无一不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
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最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设计,或者是根据商业模式的设计再来组织创业的其他要素。
就拿前面提到的上海赋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来说,他们从事的是种植业,属于农业;但他们是工厂化生产,不是传统耕作方式,也不需要土壤,所以是工业;另外,他们大量使用现代科技,又有互联网技术,还有人工智能,又是服务业。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其实大量基础技术、底层技术都有了,关键在于发掘市场需求,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商业模式,再根据商业模式来找到投资,创办公司。就像共享单车,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是自己独有的,就是因为发现了前面讲过的城市拥堵这个问题,找到一种需求,进而设计了这个商业模式,然后组织公司创业。
滴滴打车也是这个概念。一方面很多私家车闲着,另一方面出租车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黑车”猖獗。通过互联网网络信息平台把公司、客户、车主、卫星导航、支付等要素整合到一起,通过大量前期投资形成规模化,从烧钱到赚钱,都是商业模式先行而创业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市场调研,细化市场的需求,包括市场空间、出行人的需求方式、可以接受的价格、研究现有所有租车模式、如何避免和传统出租车的冲突;另外,还需要调研闲置时间私家车的信息,车主为什么愿意加入到滴滴车的行列、和滴滴公司的合作机制、激励和处罚机制、收入结算方式、服务标准等,只有把各种可能涉及的要素都调研清楚,才能根据所有要素的信息来设计商业模式。如果商业模式设计不完整,项目就难以推进,创业就难以成功。但往往很多创业行为一开始是没有办法或者没有条件把这些要素调研清楚的。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构想设计的商业模式是他几次创业不成功的总结。他和团队把握到了阿里巴巴商业模式的存在原理,但是很多调研没有做,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市场要素太分散,数据太不集中。于是在获得投资之后,阿里不断根据创业过程中发现的影响商业模式成立的不利因素进行修正。这个世界上也几乎不可能存在市场运行和最初设计的商业模式完全一样的创业经营行为,因为市场不断在变化,设计的模式和市场运行的细节总是有出入的。
创业时商业模式的设计是有要领的。首先是发现和挖掘需求,商业模式就是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很多创业者经常会以某个国际国内技术发明或者技术专利作为创业项目,但是并不是所有发明和专利技术都具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分为存量需求、增量需求,以及创新需求、升级需求等多种需求模式。供应减少、存量减少,即有存量需求;市场容量增大带来增量需求;创新需求是从原有的需求中生出来的新需求;升级需求是指产业、技术、市场升级带来的需求。商业模式的设计就是对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理解后的设计和需求满足。没有经过设计的商业模式万万不可以创业,尽管并非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事先设计出来的。创业必须要设计商业模式,且商业模式在创业过程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其次,商业模式的设计一定是遵循商业逻辑的,商业逻辑是商业模式设计的大前提。商业逻辑不成立,商业模式就一定不会成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