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创业平台,让创业者更加关注呢?

如何优化创业平台,让创业者更加关注呢?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和发达国家若干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打交道时,发现发达国家创业者和中国创业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创业者不太懂或者不太关心创业平台、创业载体以及平台的设计、经营和管理,而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在这方面的综合水平与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创业者。创业平台或者创业载体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必备要素。中国创业者对于资本的认识大部分没有到这个阶段。

如何优化创业平台,让创业者更加关注呢?

创业平台是什么?企业。要么是公司制企业,要么是合伙制企业。很多人在创业环节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公司的设立。我们有很多技术专家、行业专家、产品专家,尤其是行业大爆发和创业大爆发的时代,什么行业的人都在创业,包括影视明星、科学家、离职公务员退伍军人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等等。我经常发现很多人是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但不是合适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可能有资源、有创意、有专利技术、有商业模式,但没有公司经营经验、公司设计经验、投资融资经验和企业管理运营经验。我在和发达国家若干大大小小的企业家打交道时,发现发达国家创业者和中国创业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创业者不太懂或者不太关心创业平台、创业载体以及平台的设计、经营和管理,而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在这方面的综合水平与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创业者。

第一,所有的创业行为都需要平台。

创业平台或者创业载体是每一个创业者的必备要素。要么是公司制企业,要么是合伙制企业。除了基金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纯服务、纯管理型的企业采用有限合伙制之外,一般都采用公司制。很多创业者认为,公司不过就是我们创业者从事合法经营的一个营业执照而已,只是注册一个执照来开展创业经营行为,结果闹出很多笑话。创办企业一定不能等同于只领一个执照,一定需要深刻理解公司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都是科学。

第二,所有创业行为都需要投资人。

投资和投资人就是创业和创办公司最重要的要素。创业者有自己出资的,也有自己不出资的,也有自己出一部分,其余由投资人来出的。

那么什么情况下自己全部出资?什么情况下自己部分出资?什么情况下自己完全不出资呢?

不久前,一个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来在中央电视台做主持人的朋友创业,她发现中国少年儿童学习艺术、表演和戏剧的热情很高,市场很大,因此通过很长时间的准备,决定利用她的经验、专业和资源,自己投资创办一所少儿艺术幼儿园。师资准备好了,课件准备好了,市场调查也做完了,也有很多朋友支持她,表示愿意把孩子送来学习。很快幼儿园注册完成,找到场所装修之后开业了。生意不错,小朋友、家长们反映也很好,但是,由于在开业之前没有好好做商业计划书,也没有好好测算到底需要多少投资,投资到什么时候可以达到盈亏平衡,她自己出了一部分资金,找了一位大公司出来的朋友做投资人,这位投资人出了很少的钱,占了30%的股份,但是原始出资根本不够支撑到现金流为正。于是,这位创业者只好自己不断往里面投资,后续投资到底算作股东借款还是增资扩股,他们都不太清楚。除此之外,这个艺术幼儿园经营不到一年,投资不到1000万人民币时,已经开始有盈利了,现金流为正了,同时也开始有专业的投资人对这个幼儿园兴趣,希望投资参股。这个时候是不是需要接受投资?需要接受什么样的人投资?到底需要多少投资,这些投资进来怎么估值,占多少股份比例呢?又是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

总体而言,中国初创创业者基本都缺乏创业的系统商业知识,许多不成功的创业不是没有产品或者产品不好,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没有市场,很多人输在创业初期不懂系统的商业和公司常识的起跑线上。

第三,所有创业行为都需要设计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

很多人认为,公司治理和公司组织结构在初创的时候不重要,这些更多的是成熟企业的事情。但我一定不会这么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公司在创业和存续期间规范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之间关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再小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也一样重要。小公司、初创公司有可能是一个人的独资公司,也有可能是多个投资人的公司,也有可能是这些年比较时髦的通过众筹组建的公司。但不管是什么公司,首先要理清投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自己投资、自己经营、只有一个股东的情况,虽然不存在股东会,但需要根据公司规模的大小、人员的数量来考虑是否设立董事会。虽然是一个人投资的公司,但是如果设立了一个董事会,制定了董事会的议事规则,在治理结构上把投资者的角色和董事会的角色分开,投资人在董事会里只承担董事的职责,董事会的角色就有可能超越股东和投资人的角色,这样在决策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集体决策机制避免投资经营的失误。

东西方企业在经营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治理结构,随着工业化几百年的历史沉淀,除了家族控制、家族管理的企业,西方的治理结构都是非常成熟的。而中国虽然在1993年颁布了第一部《公司法》,但是20多年来在公司治理方面始终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甚至包括上市公司。许多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独立董事制度以及监事会等,但是经常形同虚设。

第四,不是上市公司也有资本运营。

资本是一个神秘也很神奇的东西。马克思的《资本论》虽已把资本论述得淋漓尽致,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从早期工业革命时期的生存状态到今天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对资本的认识、理解,也不能停留在马克思论述资本的时代,需要对现代资本的定义、规律、作用、意义以及资本市场、资本主义有新的认识,对资本这个已经生存了几百年,且规模越来越大、古灵精怪的事物,赋予新的意义。

但中国的创业者大多数对资本没有客观、科学的认识,不是基本不懂,就是过度解读和过度理解。其实一个创业行为从公司注册开始,就已经进入到资本运营阶段了,任何一个公司创业都有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一旦有了实收资本,就代表已经把你投到公司的钱资本化了。中国创业者对于资本的认识大部分没有到这个阶段。人民币虽然还是人民币,但这时已经成为公司资本的表达形式,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为实收资本,是公司这个经营载体的实际内容。没有实收资本,或者实收资本是负数,公司就基本失去了意义。

实收资本当然不仅仅是货币。货币会和技术、专利、知识产权以及团队这些无形资产共同构成公司资本。

公司经营什么,需要多大的资本规模、资产规模,资本的构成中货币资本占多少、无形资产构成的资本占多少,都是非常细节也非常致命的问题,很多人不会把握这些规律。

在传统行业,投资建一个新项目相对容易测算。《资本论》成书的时候,也是传统产业刚刚起步发展的时候。建一座纺织厂,首先要考虑棉花从哪里来,采购棉花的成本是多少,能够有多大的棉花供应量。然后是需要投资多少钱买土地、盖房子,需要多少台纺织机;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价格是多少;需要多少技术工人、工程师、辅助人员,每人每年工资总额是多少。根据产品生产能力和价格算出产值和收入,扣除产品生产成本,可以计算利润,计算现金流,计算流动资金周转、货物周转,最后算出来需要投资多少钱,这些钱中需要多少资本金,多少贷款。这些相对好测算。资本在这些传统行业里的运行轨迹也非常简单,资本家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剥削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资本和劳动者形成简单的雇佣关系、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关系。在传统行业里,不管是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加工业还是服务业,基本上都是循着这个规律在发展,资本运营也是这种简单的运作规律。但是到了工业革命相对比较发达的阶段,单一的资本开始向着多元化资本发展,资本的社会化倾向越来越突出,一些非货币经营要素发展成为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本,共同构成资本和公司价值,并且由于公开资本市场的出现,资本从私人资本、家族资本发展到社会资本,资本形态丰富多彩,资本运行轨迹日益复杂,资本运营的手段与金融工具结合后更加灵活多样,以资本为核心,创建出体系完整、法律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运营本身成为一门科学。另外,产业经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也在发生一次又一次颠覆式变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广泛应用,让计算机这样一个复杂的技术成果成为每一个大众都可以使用的工具,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一个虚拟的时代、一个虚拟的产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工业革命的产业生态,这个产业生态和传统的工业革命时代的产业生态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互联网的产品是虚拟的,甚至看不见、摸不着,比如软件。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已经无所不在,但是没有实体感;其次,互联网企业都是轻资产,没有工厂、没有厂房,对物质原料的消耗可忽略不计;再次,互联网产业很难用简单的原料、生产、加工、销售去解构,和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关系完全不一样;最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所有人未来还会与所有的物互联,不仅在不断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产业生态,还在不断改变工业革命带来的所有产业形态,已经不是在传统产业体系内的转型升级,而是在互联网系统下的改造和重构。这些变化,让传统产业下的创业模式、公司结构、资本结构、治理结构都会发生巨大变革。所以,创业者往往很难综合地、科学地理解和掌握资本市场这个科学体系以及基本常识。创业者不重视或者过度重视都是不对的。

目前创业者在创业阶段,对资本这个领域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司还没有成立就想着什么时候上市。

这是对资本市场的过度反应,被资本市场玷污了创业的价值观。不管是什么样的项目,最后有可能走到多远,是中国的独角兽还是世界的独角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资本的投入把企业做好和发展,让自己满意,让投资者放心。从创业到成功走向正常经营已经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充满艰辛和风险,至于上市不上市,什么时候上市,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早早就规划出来。(www.daowen.com)

2.不知道和什么资本打交道。

资本有很多类型,按阶段来分有天使、创业资本、PE阶段的资本,还有并购阶段的资本。此外还有偏重不同行业的资本,有的投资传统行业,有的投资高科技,有的只投资细分行业。另外投资机构还分基金类投资机构、纯粹的投资公司、产业投资者和从实业发展出来的投资人。投资者和创业者跟谈恋爱一样,也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创业者一定要学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如果是相对成熟的创业行为,对投资者很容易讲得很清楚的创业项目,一定不要去找天使资本,可以去找相对成熟的资本;技术性很强的创业者一定不要找非行业投资基金,因为不能在技术上达到很专业的认知的话,大家很难找到共鸣。

3.过高估计创业的项目价值。

创业项目最困难的事情是给项目定价,尤其是初始定价。客观地说,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个给创业项目定价的标准,不管是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还是服务业,关键是创业者的心态。从我的观察来看,我遇到的创业者绝大多数都高估了自己的创业价值。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每个创业者都热爱自己的创业项目和创业使命,因此高估自己创业项目的价值完全可以理解。但我的观点是不要太追求首次融资的价值评估,关键是把握资本使用的规模和融资节奏。第一阶段需要多少资金就谈多少融资,要清楚这个阶段资金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资本进来会获得多少股份。

4.不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资本作为创业者的合作伙伴。

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创业就像初婚或者初恋,人生经历很浅,生活阅历不够,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还没有明白,就不太懂得找什么样的伴侣作为婚恋对象。草草结婚生子的话,离婚率很高。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全民创业时代,创业机会爆发,创业者的信心也暴涨,各种创业形式层出不穷,创业资本也是五花八门,但这一点必须注意。

创业是从零开始,这个阶段真正的资本只有两类,一类是天使基金,一类是创业投资基金,也称之为风险投资基金。但是我们的创业者往往不是在创业之初找天使基金或者风险投资基金,很多创业者的资本来源五花八门,有向父母要的,有向亲戚朋友借的,也有找男女朋友投资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第一笔钱来自自己打工的收入。我认为这个阶段的创业,最好的投资者一定是专业机构,应该把自己的创业意图制作成一个非常详细的商业计划书,首先要说服自己,这个商业计划书是真实可信的,然后拿去和专业的天使基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交流,听听他们的专业创业意见。如果他们投资当然好,如果没有投资,也听他们讲讲不投资的理由,根据这个理由来判断自己的创业计划是不是有缺陷。

5.除了创业资本之外,也需要行业判断。

创投金和天使基金不是神仙,他们也不是什么都懂。这就要看你的创业处在什么样的行业,根据行业属性来找符合、熟悉这个行业的投资者。当前这个时代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行为和创业项目非常踊跃,同样,这个行业的创业投资基金也非常多。而且,这个行业的一些巨头,除了在业务上发展之外,外延空间很大,行业关联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出哪个公司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有很强的业务关联,这些公司往往就会成为互联网巨头投资的对象。

6.如何看待夫妻档创业资本。

夫妻创业近来不少,但是引起的纠纷很多,不论创业成功或失败都有纠纷,因为夫妻创业时,往往没有分清财产关系。不论妻子创业还是丈夫创业,或者共同创业,都要搞清楚创业公司的共同资本问题。

我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一对夫妻,丈夫的事业曾经非常红火,很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后来妻子独立创业,双方共同出资,但是女方出资比例多,是大股东,而且公司经营主要依靠女方的专业和资源,公司很快发展了起来。当妻子的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丈夫的工作却出现了危机。这个时候,丈夫提出要对妻子的公司增资,要当大股东,同时甜言蜜语地让妻子不要太劳累,多花时间陪孩子。女方认为丈夫很关心她,为她着想,就答应了。公司增资了,丈夫当了董事长,很快两人开始闹分歧,最后不得不离婚。离婚之后,妻子成了小股东,经营权被丈夫控制,一场官司打下来,妻子只拿到很少的财产。

不管这个纠纷是丈夫布局还是纯粹巧合,家族资本出资创业虽然和社会资本不同,但只要是创业,只要是投资,都要理性地对待所有投资人。不要因为血缘、情感扭曲了投资者关系,最后导致资本和血缘、情感都受到伤害。

7.分析创业项目和资本的关系。

创业项目五花八门,但是每一个创业项目都会和资本打交道,小到开一个商铺、一个报亭、一个饭馆,大到创建大型工厂以及大型互联网项目,即使自己出钱,也要和自己的资本打交道。但一个大型项目,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类的高科技、医药、创意和新经济项目,最大的不确定性,是不知道需要多少钱能够把项目做成功。

我参与过一个最典型的项目。经朋友介绍,我在三年前认识了北大数学天才张明盛,他16岁就考上了北大数学系,大学还没毕业,就靠自己的才华挣到了上亿的财富。这时张明盛觉得挣钱已经没有意义,于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大数据研究上。历时20余年,他通过语意关联对963个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算法,完全具有了人工智能处理行业数据的挖掘、搜索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市场价值。他的技术成果六七年前就已经完成,获得了中国网络信息领域最高权威的高度评价。于是他创办了北京万库标杆科技有限公司,要把这项技术成果转化为应用,某大型民营企业投资数亿人民币,成为张明盛的创业投资人。

我花了不少时间和张明盛多次讨论,终于理解了这个项目。2015年“两会”期间,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带着重庆市主要负责人到张明盛公司整整听了半天,这位号称“电脑”的市长当即决定要把这个项目引进到重庆,随后很快签署了一个合作意向书。重庆市政府拟投资100亿人民币,占改名后的万库标杆项目25%的股份,这也就意味着万库标杆估值已达400亿人民币,因为2014年中国出现大数据这个行业热点的时候,张明盛已经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了17年了。但是,重庆市和张明盛之间的合作一直到黄奇帆离任也没有落地,最终不了了之。我后来多次参与万库和重庆的落地对接,觉得关键是相互之间都没有找到各自需要的东西。张明盛讲不清楚这个项目落地之后能给重庆带来什么,重庆也没有搞清楚万库标杆落地重庆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价值。

我在德隆组织设计过以混业经营为基础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深知要为客户提供专业、精准的综合金融服务,必须依靠大量的行业研究。所以德隆创办了中企东方这样一个行业大数据研究平台,差不多100人的规模,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的行业研究费用,不然就要找麦肯锡、科尼尔、罗兰贝格这样的世界级管理咨询机构提供价值昂贵的行业报告。由于我深谙行业大数据的价值,所以对万库标杆的价值高度认同。但是问题来了,万库标杆要规模化、市场化地服务于市场客户,就必须要上线,让所有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应用行业数据。而张明盛始终没有搞清楚万库这个项目到底需要多少资本,什么样的资本投入才能够赚钱并达到他的创业目的,从而实现这个有巨大价值的人工智能项目的应用。

通过多次交流,我发现万库的应用价值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两个,一个是对机构客户(B),一个是对个人客户(C)。如果要让万库实现成果转化,必须上线才能拥有广大的客户。而大数据搜索平台上线首先需要建立大数据中心,投资大量的数据云存储系统、大量的运算服务器,再接入应用终端。这需要巨大的投资,如果投资者看不懂应用价值,就很难去投;但如果没有上线,依靠人工加智能,应用成本太高,就难以找到客户,无法形成盈利。所以项目和资本之间至今没有找到对接的频点。

一个耗时20多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伟大项目,至今还在艰难地生存着,尚未找到使其成功的资本和落地的方法,堪称史上最奇特的创业行为了。张明盛出生于1969年,长期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这样一个创业项目上,经常熬夜、消耗极大,令他看上去远远超过实际年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