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业:激情、冲动与盲目

创业:激情、冲动与盲目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1999年走完最后一天,世界进入了一个新千年,中国的创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新的年代观向我们走来,“80后”创业者进入我们的视野。新千年是世界经济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转换的时代,“80后”的创业机会最多的就是新时代、新经济带来的。当然,“80后”这一代人的创业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2006年,我以他的创业导师身份在北京中信国安城观摩了他们的活动。

创业:激情、冲动与盲目

公元1999年走完最后一天,世界进入了一个新千年,中国的创业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和世纪更替一样,创业被赋予更新的意义。

一个新的年代观向我们走来,“80后”创业者进入我们的视野。2000年,1980年出生的孩子20岁了。“80后”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承载了众多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于是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暴增的人口。“独生子女”成为中国1980年以后出生人群的时代烙印。

“80后”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呢?

第一,他们的父母大约出生于1955年至1965年,几乎是中国最不幸的一代父母。他们经历了贫穷、上山下乡,没有机会受教育、深受“文化大革命”毒害,他们的婚礼就是请一帮亲朋好友吃一顿,闹一场;婚房不是和父母挤在一起,就是单独的一间出租房,养活自己都有些困难,必须时常“啃老”。

第二,形成了“1+2+4”的家庭结构。一个孩子,两个父母,四个爷爷辈。父母忙于生计,拼命挣钱养家,更多是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承担带孩子的义务。四个老人呵护一个孩子,于是溺爱、骄纵、任性让“80后”从小被称为“小皇帝”。

第三,“80后”长大后,他们的父母终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的创业成功了,即使没有当老板,也有了不少的收入。于是他们节衣缩食,把自己失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80后”走出国门,奔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发达国家留学。这一代留学生几乎不会像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者那样,要去餐馆刷盘子、打小工。

我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80后”的父亲。我们自己最青春、最应该学习知识的年华被“文化大革命”彻底耽误了,我为了生计而拼命学习、工作,挣钱养家,老一辈除了结婚时简单的家当,几乎什么也没有给,自己必须从零开始。结婚、生孩子、闯荡江湖,我总想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完全不能体会当父亲的乐趣,也完全没有时间来陪伴孩子,只有眼看着孩子长大了,才用自己奋斗挣来的钱让她能够来北京上贵族学校,到国外留学时可以安安心心读书。我只能尽一个父亲的职责,而不能建立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怀和深切的爱的连结。

虽然很多“80后”比父母幸运,能够大学就业环境也今非昔比,创业机会和选择也非常丰富,但是“80后”孩子的生长环境是特殊的,这个年龄段有叛逆心理的比较多。当然,“80后”里还分“85前”和“85后”,相对于“85前”,“85后”要幸运得多。

第四,中国经济大发展带来的巨大增长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来了不错的工作机会。这一代人读书、就业、创业都可以非常从容。

第五,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孤独也独立;他们受政治影响甚少,父母不了解什么传统中国文化,仅仅受爷爷这一辈的耳濡目染,所以对于中国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涉及不深,也没有太多历史包袱和情怀;对外开放与走出国门,让他们被西方思潮浸淫,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叉感染者”。

我的女儿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她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大众传播专业毕业回国,我很希望她能够在中国蒸蒸日上的影视传媒行业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天地,但是她已经严重不适应国内这种嘈杂、紧张、浮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无论如何也要远走他乡,移民新西兰。她已经融入了新西兰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生态良好、与世无争、平淡安静的生活环境。

“80后”创业已经进入新千年,他们创业的时代也非常适合这一代人的个性。这个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的创业机会不多了,制造业、加工业、传统贸易都不是“80后”的机会。新千年是世界经济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转换的时代,“80后”的创业机会最多的就是新时代、新经济带来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文化传媒创意产业、金融投资、游戏制作、电子商务这些领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创业机会。和父辈的创业领域不同,这些行业几乎都被称为知识经济,创业者的文化知识和素质成为这个年代创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当然,“80后”这一代人的创业比他们的前辈有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2000年,美国的科技泡沫破灭,代表科技领域最重要的晴雨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的高位跌至2000点以下,但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却掀起了创业投资的高潮。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成思危先生的倡议下,国家决定建立以中国创业板市场为核心的创业投资生态,通过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让更多社会资本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投资于科技创新领域,同时,创办创业板资本上市融资交易市场,形成完善的创业资本投资、孵化、退出机制。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创业板市场没有及时推出,但是创业投资基金却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建立起来。再加上新浪搜狐网易等一批互联网门户网站创办并上市的成功示范,以及IDG、红杉资本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标杆作用,“80后”创业者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我的小老乡、“80后”创业者张天是典型的独生子女,重庆名校巴蜀中学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考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北大读书期间,他成为北大模拟联合国秘书长。模拟联合国诞生于美国,现已风靡全世界,以哈佛大学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为著名。很多大学有类似社团组织,它们通过这个组织活动,开创了大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尤其是国际事务社会实践的模型,非常有效地加强了全世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毕业之后,参与过模联,成为大学生们求职简历的亮点。

张天毕业后没有让模联成为他的过去,他居然把公益的社会活动改造成为商业模式,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把模联当成创业平台的“80后”。几年时间里,他和几个20岁出头的创业伙伴把这个活动搞得风生水起。2006年,我以他的创业导师身份在北京中信国安城观摩了他们的活动。我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么远的酒店,他说北京市区内的酒店装不下10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联合国代表”。

进入学生们的“联合国大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们齐聚一堂,“参政议政”,共同讨论世界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秩序建设等议题,场面蔚为壮观。整个会场除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再找不出一个30岁以上的人。

凭着每年寒假暑假国内国外的几场活动,张天的公司收入数千万元。这位年轻的董事长所表现出来的自信、聪明、超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国际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但是他们身上“80后”不成熟、有些小傲慢、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很快就导致了合伙人之间价值观、思维模式、团结协同方面的分歧,一旦这些分歧出现的时候,他们缺乏包容和谅解的态度就暴露无遗。内部分裂、合伙人自立门户令张天的创业激情和创办国际著名教育集团的梦想受到挫折,上市计划也被迫放弃,草草作价数千万元,把公司卖给了著名的上市教育集团,变现之后,自己成为一名职业投资人。

张天的创业历程不算失败,但也不算成功。创业者的激情遭遇一次挫折之后就失去了坚持,从企业家转型投资人,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放在“60后”“70后”身上,可能会吸取创业过程中的教训,继续耐心经营,或者把公司出售之后重新选择一个创业机会,再次开始。以他的经验和聪明,以及已有的一次创业经历,再创业应该不困难。我觉得不到30岁就成为职业投资人,已经不再愿意从事实业经营,是这一代人的特质,难怪中国的金融从业者、资本运营者普遍低龄化。

“80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标签是“富二代”,主要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批创业者到了新千年后渐渐退出第一线,很多“40后”“50后”企业家开始把企业传承给他们的第二代,这一代人被称为“富二代”。从“90后”开始,“富二代”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多次获得中国首富称号的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他的儿子王思聪,就是一个受关注度极高的“富二代”。

对于“40后”“50后”这一代企业家来说,他们几乎都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经历了非常贫困、艰难的人生,他们的创业经历都是一部辛酸史。他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当年结婚生子的时候也是创业最繁忙的时候,往往很难有时间去照顾孩子,更无法体会孩子带来的乐趣。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拼命挣钱让孩子过上好日子,不再贫穷、不再受苦。所以,富裕的“80后”“90后”和他们的父母相比,几乎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到上大学时,也几乎都会选择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留学,次之也会选择俄罗斯、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80后”“90后”学习的专业和接受的知识与他们的父辈有着天壤之别,父辈从事的产业多为房地产、制造业、加工业、建筑装饰这些传统行业,而“80后”“90后”走向世界、走向社会的时候,接触的都是互联网、高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文化教育、高端制造、金融投资这样的领域,资产形态、公司形态、商业模式、盈利模式都不一样。所以,一些富二代选择接班,更多富二代则选择创业。当然,由于荒废学业、父母溺爱或者教育无方,非常不争气、成为纨绔子弟的富二代也不在少数,他们既不能接班又不能创业,无所事事。这个社会现象引发的关注和争议越来越大,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第一,富二代到底应该选择接班还是创业?

第二代接班传为佳话的有浙江的茅氏父子——方太厨具的茅理翔和茅忠群。茅理翔是典型的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他从前店后厂开始,从生产打火机燃气灶点火器,后来转型做方太抽油烟机。他的独生子茅忠群毕业后就到父亲创办的企业工作,并逐渐接手父亲的事业。方太品牌在创业者儿子的经营下,从抽油烟机到厨房用品,越做越大,既没有大规模从事资本运营,也没有展开投资多元化,始终围绕着家用电器领域的生产制造,成为中国厨房用品领域的著名企业。

我和方太家族有过短暂的交往。1999年,我们和茅理翔谈好,担任方太的财务顾问,帮助他们股票发行上市。我到宁波去的时候,茅忠群刚刚接班,一二代传承正在进行。父亲还在企业,母亲负责公司财务,茅忠群负责日常经营。白白净净的茅忠群当时还显得非常青涩,但是看得出来,这个外柔内刚的接班人非常有主见。本来我们以为,上市这么重大的事情父亲决定就可以了,我们和他们的顾问协商,父亲也同意了,但是儿子认为他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上市,采取了软抵制的方式,并没有和我们签署顾问合同。后来我观察到,方太集团直到今天也没有上市。从那个时候到现在,近20年来,茅忠群领导下的方太在产品生产、服务、创新的环节做到今天这个规模,已经非常不错,既没有偏离原有的业务路线,也没有因为一定要走资本经营的道路而片面追求企业资本规模,成为中国富二代选择家族传承做得最好的典型之一。

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曾经是山西钢铁行业的著名民营企业,由于一个意外,父亲李海仓被刺杀,年仅22岁的儿子李兆会临危受命,临时退学回国接替父亲担任董事长,在亲戚和老员工辅佐下经营企业,不到十年,企业破产,成为接班失败的典型。最近有消息传出,已经把企业卖给建龙钢铁的李兆会因为两亿多债务到期未偿还,被警方限制出境。李兆会的失败首先是接班太突然,临危受命,完全没有准备和过渡,他也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适合接班;其次,他身边确实也没有一个能够帮助他客观理性分析的智囊团队提供科学的咨询。

一正一反两个案例,说明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富二代到底该选择接班还是自主创业,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既不取决于儿女,也不取决于父母。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家族传承问题,关键要看这个家族是希望产业传承还是财富传承,如果是产业传承,父母们就应培养孩子对产业的兴趣和管理能力;如果是财富传承,就应该想办法让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家族企业,或者把家族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成为公众企业。当然还要看富二代到底能否胜任这个传承的角色。总体来说,两代人之间的分歧是很大的。

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相关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然而大家都把着眼点放在富二代身上,对于整个家族的经营严重缺乏理解。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专门经营家族的公司,我们称之为家族办公室,但普遍不是由高水平的职业金融家在经营。因为中国现代金融创立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形成高水平的资深金融家群体,目前的家族办公室几乎都由“80后”中的一些优秀人士创办,还难以达到经营一个家族的能力标准。

我认为,中国已经是时候创建家族管理平台,把一个家族的前世今生发掘出来,以家族为基本单元来设计和创立家族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了。只有把一个家族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设计好家族从精神到文化再到财产的创建和传承模式,这个家族才能健康地发展。一个没有庞大的富裕阶层群体支撑的国家,文明程度很难提高,而富裕阶层群体的建设一定是以家和家族为单位而展开的。

第二,富二代到底应该怎样创业?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不希望接班的富二代大多数还是喜欢创业的,既然选择创业,富二代创业一定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这个群体首先是非常有个性,对父辈创下的产业要么看不上,要么不想被父母约束;其次,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父辈创业的时候可选择的领域太狭窄,如今创业的行业视野非常开阔;最后,当年的创业者大多是被动创业,一点一点干起来,一辈子没写过一份商业计划书。如今的创业什么都没开始,就可能因为一份商业计划书拿到创业资金

对于富二代来说,创业的压力没有那么大,资金有父辈出,创业不成功可以再来。他们可以从事和父辈相关的产业,比如父辈是做房地产的,他们就可以做房地产销售公司或者装修公司、景观设计和施工,近水楼台先得月。

还有一部分富二代的考虑也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父母已经用他们的创业经历证明了他们的成功,作为第二代,如果躺在父母的成功平台上去接班,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愿意选择自己去创业,如果创业成功,可以继续干下去,甚至和家族企业整合,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即使接班也心安理得、从容不迫;如果自己创业不成功,也不会因为自己能力不佳而给家族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第一代创业者的企业和财富到底该不该传承给第二代?

传承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富不过三代”是中国人的古训,但是在农耕社会,所谓的富不过就是多有几亩田而已。今天来讨论这个话题,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才真正具有意义。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才有了资产性收入和财富。

作为一个家族企业或者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资产顺利传承给下一代,甚至希望下一代把自己开创的事业继续下去。

问题的解决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传承这个话题对于中国来说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需要传承的人群基数和资产基数越来越大,市场刚刚开始关于“传承”两个字的传播。由于来得突然,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机制来应对这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如何理解“传承”二字,家族掌门人要面对家族企业与资本的各种问题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如何传承家族企业和家族资产,大家普遍缺乏理解,关键是中国没有一套已经建立起来的市场化、法治化的传承模式。

首先是“传”,这是家族财富原始创立者的使命和责任。应该建立科学的“传”的思维。企业或者家族财富应该怎样传给下一代,传什么东西呢?

其次,所传的东西是企业、资本、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技术工艺秘诀,还是艺术品?

最后,传给下一代的目的是什么,是希望他们继续发扬光大,还是让他们有优渥的生活,对于财富的再传承没有什么寄托?(www.daowen.com)

把“传”的思路理清楚之后,就要理解“承”。承,既是承载,也包括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父辈是这个时代的承载者,也是下一代的传送人。承载者要知道自己有没有承载能力,会不会把上一代传给你的东西弄丢了,同样需要科学的思维和体系。

目前国家对家族传承问题还没有考虑,还没有一套法律和政策体系,仅仅依靠市场还是不够的。对于这个系统性、科学性的问题,我在本书后面有关章节里还会专题讨论。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我觉得需要把传承当成是一件大事情,创业者在创业的时候就应该考虑,而不是已经创业成功,成为有产者之后再来安排和计划。

我的观点是,不仅需要传承,而且需要及早地制订传承方案和法律体系;要清楚传承的财富内容,还要清楚传承的目的;要针对传承目的和承载对象,设计科学的传承方案。很巧的是,“创业”“传递”“承载”三个词在汉语拼音里面都是“C”开头的,可以研究创立一个“3C”系统,非常必要。

时间过得很快,“80后”作为话题的一代还没有结束,又一代新人成为热点话题,那就是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一代人,被称为“90后”。到2018年,中国的“00后”也已经成年了,前不久已经有“00后”创业者把“80后”都称为“老前辈”了。大多数“90后”在2012年大学毕业,正好在这时,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著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被称为“双创”。于是,大量的“90后”刚刚毕业就被卷入滚滚的创业大潮。正好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生态提供了巨大的创业空间,一时间,中国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由各级地方政府推动的创业浪潮。各省、市、自治区一直到县政府,都把推动落实“双创”作为政府的日常工作,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各种资金支持来形成“双创”氛围。由政府提供物业、财政提供资金、市场参与运营的各种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推动“双创”以来,光孵化器就已达到7900多家,投资总额更是难以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双创”,到底如何评价“双创”?很快就有不同的市场声音出现。中国经济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GDP增幅降到了7%以内,这个增幅给新一届政府带来不小的压力,于是,政府提出了客观看待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为了应对“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政府鼓励大家创业,这也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此期间,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马云一次又一次激情四射的演讲,激发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创业梦想。阿里巴巴平台上成千上万的网店成为一个又一个创业单元,网店从中国开到世界,网购也从中国买到世界各地,跨境电商开阔了电子商务的市场视野,也成就了一个个创业故事,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前夕中国经济最为壮观的风景线。阿里巴巴的所在地杭州甚至几乎成为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延安”,围绕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的各种创造和创业业态纷纷涌向杭州,使杭州这个南宋都城,风光秀丽的西湖之滨、波涛滚滚的钱塘江畔、温文尔雅的人文之地,迅速上升为中国最具创业创新氛围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变成“北上广深杭”。

我个人是不太主张大跃进搞“双创”,尤其不主张应届毕业生大规模创业。这几年大规模创业失败的案例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创业本身,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和投资规模,都必须具备产品、市场、公司、资本四个条件。

不管谁创业,首先必须要有产品,不管是实物产品还是虚拟产品,初创者必须要有产品设计能力。即使卖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也是产品。

产品必须要有市场,不论什么产品,没有市场就不能成为商品。产品不等于商品,如果没有卖出去,没有交换价值,产品描述得再好,生产制作得再精美,也没有意义。

只做好产品也不是成功的创业者,还必须有从事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公司。不管人多人少、规模大小,公司经营得不好,产品也很难经营好。很多人善于设计制造产品,但却不善于经营公司。

公司也有载体,就是资本,资本不论大小都需要经营。有人善于经营公司而不善于经营资本,也有的人善于经营资本而不善于经营公司。

因此,产品、市场、公司、资本四个要素是最基本的创业要素,应届毕业生是很难同时处理、平衡好这四个要素的。

第二,创业者需要评价自身是否具备成为企业家的条件。

企业家是天生的!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只是他们身上成功创业者和企业家的潜力被自己或者这个市场发掘了出来。

“双创”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政策和环境氛围,有利于很多具备创业和成为企业家条件的人获得机会,最终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但同时,“双创”也诱惑大量不具备这个条件和能力的人进入创业误区,最后害了自己,也害了投资人,导致很多创业者成为创业“啃老族”,把父母或爷爷奶奶的钱作为风险资本、天使资本扔进了水里。怎么才能让创业者进行精准的定位呢?我可以告诉大家,作为创业者和企业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但这往往是一种说教。如果鼓励大家站在高高的岩石上前仆后继地往创业的大海里跳,用大量人的淹死来换取极少数人创业的成功,是否代价太大?

我更主张所有创业者都要从打工开始。你可以想当将军、当元帅,但是大家都要从当士兵开始。当好了士兵才会知道自己适合当什么样的士兵,即使当士兵也有不一样的兵种。创业也是这样的,在一个创业的主体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无数的创业行业、环境、大小规模和不同的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和岗位,千差万别的创业者就需要进行精准的定位。

以我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尤其是投资银行将近30年的经历,见过了无数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基本上也可以总结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以及企业家所需要的素质到底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模式。如果把人的思维模式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来分析和评价是否可以成长为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见过的所有成功的企业家不外乎都有这样一些特质:

1.情商很高

情商比智商重要。要能适应各种环境,善于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高情商就是你在任何场所和情境下出现的时候,都是让人最舒服的状态。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但我知道情商属于心理学范畴。情商高的企业家我见过很多,我认为情商高是基因决定的,后天虽然可以训练,但是不管怎么训练,也不及天生的情商来得那么自然。

我的第一个老板范日旭就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企业家,我和他在一起时,随时都可以看到他淋漓尽致地展现高情商的表现。他从来都不会板着一张脸示人,总是充满笑容。不管任何时候,他在任何人面前都不会因为我是老板、我是亿万富翁而居高临下。

唐万新也是高情商。他有极其严肃、霸气外露的一面,但是他的情商往往不是自然流露,而是一种精心安排。我永远不会忘记2006年1月在武汉高级人民法院的那一场审判,我在现场最期待的就是唐万新会如何在法庭上进行陈述。他当时没有念稿子,而是怀着极大的坦诚,配合无辜的表情,让人不接受都不可能,一点不失尊严的表达让在场所有人无不折服。他没有吴晓辉在法庭上那种假装无知的状态,或者孙政才那样拿着稿子念的城府。

2.善于表达

每个企业家都爱说、能说。虽然很多企业家不善言辞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但为什么不能成为能言善辩的企业家呢?

善于表达不一定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多人能说会道,但不是在吹捧自己,就是在贬低别人。多数口若悬河的人都不会给别人留下什么好印象,所以有“言多必失”的古训。会说的人首先要抓住适合表达的最佳时机,该表达的时候错过了最佳时机,再充分的理由也许都变成了废话。所有需要表达的内容一定要逻辑严密,经常有人长篇大论,听得我不知所措。你会发现他在发表言论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不当表达,但没有任何收敛的意思,直到酣畅淋漓地讲完,把事情搞砸还不罢休。可以说,善于表达是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法宝。

3.执行力强

不管是自己做还是安排人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底;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放弃要做的事情;执行中要勇于担当。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出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出现问题第一时间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按照方法不停地去落地,这个路子走不通就走下一个,这种方法不行就用另一种。千万不能还没做就对自己说这个方法不行。

解决问题最多的是和人打交道,不是创业者自己和人打交道,就是需要安排创业伙伴去打交道,这个人不行就要找那个人,一直找到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为止。找投资人也是这样,虽然投资有同样的规则,每个投资人在讲投资的时候都是书上那一套,但是在市场里,资金形态和投资者的心态都不一样,决策机制也不一样。作为创业者,千万不能认为投资者都是一样的,只要认定你的创业项目具有成功的可能性,就要把投资人的门槛踏遍,不找到资金绝不停止。

4.良好的心理素质

创业也好,管理企业也好,需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内外各种各样复杂的局面和突发性事件,要能沉着、冷静面对。

心理素质是天生的,也是煎熬出来的。遇事不多的人,遇到一点小事就会非常紧张,心里总有针挑一样的感觉,惶惶不可终日。创业者,尤其是初创者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进行自我心理纾解,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的心理状况,也没有人知道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个时候你自己一定要有底线,有心理准备,即使什么都做不成,只要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来。

当然,创业成功光有这些素质是不够的,但却必不可少。这些素质其实在三岁的时候基本上就能看得出,从三岁到成人的整个年龄段都可以作为考核测评的基础,因为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后天最重要的工作是根据人的素质以及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精准的定位和配对。

第三,对创业者本身也需要准确的定义。

传统的创业行为就是当老板的观念,一个创业主体就是一个资本或者控制性资本,其他人都是打工的,或者是职业经理人;家族企业里,家族以内的都是老板,家族以外的都是打工的。但这些观点这些年已经被重新定义,尤其是本世纪开始,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业态大量出现,资本与创业者经常是组合模式。创业者本身并没有资金资本,不是自己掏钱创业,而是与创业资本进行对接的模式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拥有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人进行创业的时候更是如此。创业者、创业企业、创业资本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当跨行业、跨学科的创业行为出现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参与,有人拥有专业技术,有人拥有市场资源,有人拥有另一个技术背景,有人拥有资本市场经验,多种学科、多种资源才能够支撑一个成功的创业行为。这已经不是单靠一个创业者就可以开创一个成功的事业,而是需要团队来共同创业,这就改变了创业的定义。于是,由若干个合伙人共同创业,都是老板,就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宝塔式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被平行式资本结构与扁平化治理结构颠覆。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轻资产,不需要太多的投资。货币资本在创业行为中所占的分量是不高的,创业者人人都是老板的可能性很高。

从创业的角度来讲,改革开放40年之后,中国的创业还会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也呈现出非常有特色的创业形式:

第一,传统行业领域的创业行为大大减少,主要集中在餐饮、食品、农业和服务领域。

第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创业生态带来巨大的创业机会。

中国正在加大IPv6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构建,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有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特点,加上5G的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会构架出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功能生态以及更加成倍增长的应用场景。大资本、大企业会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份额和投资空间,同时新的应用机会对传统技术、传统商业模式、传统盈利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又会创造更加丰富的创业机会。创业形态、创业生态还会被继续颠覆,因此也导致单打独斗的创业行为很难存活,单一软件和单一硬件的创业机会几乎没有,大量创业机会都是从一个个互联网产业生态延伸出来的。例如,在IPv6时代,万物互联构成的物联网将会普及,万物互联的基础生态不可能是小型创业者做的,在软件和硬件上都会产生大量的产品需求,创业者就可以大规模寄生在这些产业生态上,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从而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