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对区域竞争力进行探讨。就国内学者而言,如赵修卫将区域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区域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所特有的竞争优势,并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形式归纳为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特色经济、兴建经济特区及重点发展某一产业等等;黄善明认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演变根源在于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演进,当前在科技、管理与信息等要素上具有优势的区域就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李仁安、徐丰将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解为能将区域的独特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系列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其众多要素和环境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将核心竞争力概念从企业层面引入区域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学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来讲,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中通过实现可支配核心资源的有效优化配置,形成自我发展机制和自组织能力,创建并保持区域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种独特能力。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区域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区域创造超过平均水平的产出和财富。
(2)独特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根植于区域文化之中,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为区域所独有,是一种特色经济,能使区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3)持续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文化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因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能给区域经济带来持久的发展能力。
(4)延展性。核心竞争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特殊无形能力,具有延展性(衍生性),也就是说其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可有力地支持区域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集聚(群)性。区域在核心资源、企业、产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特定地理区域上的集聚,形成核心区和集群区。集聚(群)可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产生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从而进一步强化区域核心竞争力。
整体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整体,是各种关键要素和核心能力的综合集成,必须战略地规划、系统地培养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续、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www.daowen.com)
除了一般的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理论、比较经济理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来源还有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等:
(1)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最早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后来哈伯勒、赫克歇尔、俄林等提出了生产要素资源桌赋(劳动、土地、资本、技术)的成本差异及要素禀赋优势的动态化理论,特别强调了技术在优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比较优势是由一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本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资源和有利条件,比较优势是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
(2)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与资源优化配置及有效利用相关,是在竞争中比对手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建立独特优势的素质,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各种能力的综合集成作用结果。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是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性产业与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等一系列综合要素构成。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联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纽带和桥梁,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才能最终转化为竞争优势。
(3)创新经济学理论。创新说由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0年代最先提出。所谓经济创新是指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创新是企业家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反映,知识和技术对创新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以熊彼特理论为基础的创新理论认为,竞争力优势主要是以技术及组织的不断创新为依托;而以波特为代表的国家竞争力优势理论,则认为竞争力固然源于技术创新,但更需要各方面经济资源和要素分工协作的系统化,是一种系统性竞争力优势理论。以内尔森为代表的新创新经济学理论采用创新系统分析方法,从结构的概念出发理解和分析经济创新行为,是一种结构和参与者导向的方法。除了经济因素影响创新外,制度、组织、社会和政治(文化)因素都在影响创新。实际上,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都离不开创新的经济社会作用,正是不断创新从而导致了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三者的转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相关机构是地方创新网络的主体。
(四)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多要素、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首先表现为拥有区域关键资源、核心要素,其次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最高的层次上表现为各种因素集聚耦合形成的核心区竞争力如城市、高新区竞争力。
区域核心资源(关键要素)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都与资源(要素)有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三者的组合)所造成的优势,一直都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萨克森宁(1999)认为:“如果这些资源就在手边,就比较容易做出决策。”产业集群主要得宜于创新资源及高级要素如人才、资金(风险投资)、技术(高新技术)和研究机构等在某一地区的集聚。
区域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增强区内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加快构筑区域综合竞争力进程。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群,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会逐步在区域内扩散,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会通过模仿创新,逐步具备这种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顾新,2000)及产业结构的竞争力。产业结构竞争力,作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产业协调化和高级化的综合集成。主要表现为各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和发展速度相互协调,以及向高增加值、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转化
核心区竞争力。企业与产业必须有一定的空间载体,故由核心企业与核心产业在一个特定空间区域集聚以后可形成核心区域竞争力。产业在空间上的柔性集聚实际上形成一个高级要素密集的创新区域,创新和知识溢出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区域内社会制度、组织机构、政治文化因素构成无形的竞争力来源,可以实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创新绩效,从而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核心区竞争力。培育核心区竞争力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一些地方的“所谓”核心区,如某些高新区、经济园区,由于地区结构重复、产业定位雷同、盲目追求规模,没有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和形成核心产业,生产率低下,配套产业基础薄弱,谈不上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核心竞争力,使核心区丧失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