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操作文本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操作文本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地制宜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也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之一。省一级基于省情特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但具体到县域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仍需要在尊重地方减贫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细化“操作方案”,形成具有实操性、有效性的政策“操作文本”。

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操作文本

因地制宜是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也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方法之一。从县域减贫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因地制宜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国家政策要因地制宜地“转译”为契合地方实际的操作文本。[8]前文已述,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关于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和“二次顶层设计”多属于指导性和纲领性的,县一级需要根据县域减贫与发展的实际进行细化和部署。以“五个一批”为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以及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是中央层面基于新时期农村贫困现状和脱贫攻坚总体形势做出的“顶层设计”。省一级基于省情特点,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但具体到县域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仍需要在尊重地方减贫与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细化“操作方案”,形成具有实操性、有效性的政策“操作文本”。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县级及以下基层政府组织更为接近地方实际,掌握着对于有效治理至为关键的“情境知识”,在政策细化的过程中,这些“情境知识”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兰考县在形成县级“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过程中,坚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照国家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体系的要求,在深入调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细致、规范的政策体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的发展、脱贫攻坚形式的变动做出及时的跟进和优化

其次,县域发展的谋划,特别是扶贫产业的谋划,既要面向发展机遇,对接国家政策,更要基于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尊重百姓发展的意愿。县域贫困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找准发展的路子”,即站在发展机遇的面前,根据地方优势、地方特点,选择具有生命力、可持续的产业。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如果脱离地方实际,背离贫困群众的发展愿望,以行政思维代替发展思维,不仅产业扶贫实际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影响群众对政府发展政策的信心。正如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视察工作时指出的:“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厘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9]这些理念体现在兰考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中,就是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实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在引进产业、企业的过程中,注重立足地方实际,因势利导。例如,兰考堌阳镇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乡,如今堌阳出产的桐木发音板在全国民族乐器市场中占有超过90%的比重。回顾堌阳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兰考民族乐器产业发展迅猛,并形成了徐场村等民族乐器专业村,对贫困户脱贫的带动效应十分显著,其经验恰恰在于用好了地方发展的特色优势资源。再如,兰考县谋划鸡、鸭、牛、羊、驴等十大扶贫产业,这些产业一端由龙头企业连接着市场需求,另一端当地老百姓有养殖的传统,在新一轮产业扶贫中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意愿和信心。政府因势利导,引进深加工企业、延伸价值链条,并从金融、保险等多维度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逐渐形成了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www.daowen.com)

最后,要以问题为导向,化解制约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实际问题。贫困的成因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环境的短板因素,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固然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但还应看到,在社会治理的视角下,贫困还表现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匮乏、社会良俗的缺失等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兰考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现当地老百姓中盛行红白喜事铺张大办、互相攀比,甚至一些农户因“办事”返贫。以小宋乡为例,下辖各村每年办红白喜事支出超过2000万元,给农户增加了巨大负担。有鉴于此,小宋乡出台了红白事简办政策,倡导老百姓“小事不办、大事简办”,通过移风易俗的方式,为老百姓减轻了人情负担。再如,兰考注重引导社会良俗,在农村评选“好媳妇”“好儿女”“好家庭”,通过政府主动引导,换取群众的互动和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些原来因“争取低保”而让老人分家独居的农户,在政策和良俗的引导下将老人接回了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