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系统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路径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国家贫困治理体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已经搭建起来,为各地结合实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概括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解决了为什么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怎样科学有序地推进贫困治理等根本性理论和方法问题。脱贫攻坚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践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大政治战略,只有贫困人口和全国人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确保贫困人口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而增进对党的政策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巩固党的执政之基。同时,脱贫攻坚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对内开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大发展战略。过去40多年间,中国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这种成就是不均衡的,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各项短板快速补齐,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与提升,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脱贫攻坚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此外,脱贫攻坚是完善县域治理体系、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培育县域内生动力的基础战略。一方面,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内在地要求以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思维,加强政策的规范性、科学性,全面深化县域各项改革。在此过程中,整个县域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逐步提升,特别是延伸到乡镇和村一级,国家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运转更加高效有序。另一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理解,既要深入研判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多维的致贫因素,辩证看待普遍性问题和差异化现象,又要结合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看待农村贫困的治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多具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特征,片区之间、片区内部、社区之间、农户之间的致贫因素组合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因此,有效的贫困治理需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现“四个转变”,切实做到“六个精准”,下一番大功夫、苦功夫。此外,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无法脱离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城乡关系新一轮变动的总体大背景,求解农村贫困有效治理的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减贫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历史思维的指引下,明白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农村转型与发展的历史趋势。
科学认识是有效行动的先导。近五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2013—2016年,年均实现减贫1391万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快速补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逐渐形成,已脱贫的贫困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既定目标。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有力保障。然而,我们还要理性而务实地看待时下的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局部地区还存在着推进力度不够、形式主义严重等实际问题,而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兰考成功脱贫摘帽的经验,最根本的一点恰恰在于通过系统学习、原原本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提升了政治站位,提高了解决驾驭脱贫攻坚复杂问题的能力。存量贫困人口大多具有深度贫困的特征,属于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确保2020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避免拖延症,拿出更过硬办法、更过硬措施有力推进,又要尊重减贫与发展的内在规律,避免急躁症,不以主观意志、行政动员思维盲目推进。(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