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这表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因素。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和长期发展实践,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制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我们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对发展的一种科学认识,把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确立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使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自然规律,也就是要求解决好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将根据客观经济条件的成熟程度,使发展从不完全自觉进到人们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依据客观规律加以组织和安排以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过程。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既保证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又保持经济运行平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表明了二者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又指出:“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这表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因素。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呢?这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要求人们的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依据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价格的波动作出经营决策;通过竞争机制引导生产经营者加强主动性,发挥创造性,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市场经济就是为了利用市场机制这些优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的作用必须在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主导下发挥作用,而且也只有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前提下,市场经济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弱化它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出表现在它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决定性动机不是利润最大化这一狭隘生产目的,而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人及其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余地,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提供了可以集中主要力量办大事以及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一安排和调整的可能性,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平稳、快速发展。

当前在这两个方面都还存在着缺点。一方面,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干预过多问题仍未很好解决,妨碍了市场机制调节生产功能的发挥,政府干预由于不单纯是出于经济目的,结果是放大了市场微观主体活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更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克服这一缺陷使市场真正得以发挥调节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必须进一步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凡是市场能合理配置资源的地方,都必须放手让市场发挥作用,制止政府的不当干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它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作用未得到有力贯彻。这首先表现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很明确,在为什么发展的认识上有些模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应当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党中央制定的这一重大方针未能全面贯彻,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把GDP的增长当成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陷于为生产而生产,与此相关的,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相当突出,消费率落后于积累率的差距日益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这种现象削弱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消费过大地落后于生产的增长,严重阻碍了整个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表现在经济非均衡增长方面。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实现总供求平衡;防止各生产部门之间大的比例关系的失调和重大经济结构失衡,应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但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特点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干预,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和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屡禁不止,妨碍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另外,一些地方还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切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的。(www.daowen.com)

以上现象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正确看待发展的问题,要求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发展,明确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使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国情,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落实这一点,首先要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必须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他们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切实保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各种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要求。其次,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提出表明发展模式的重要变化,它表明,随着生产力总量日益雄厚和人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的日益深刻的认识,人们已愈来愈有可能自觉地安排和组织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甚至是一种必然。因为实现这些重大的战略任务,靠自发的市场机制在今天已经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决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具有了新的更加突出的意义。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调控已经不再是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只是起着熨平”由市场调节所造成的经济波动的作用,而是具有了更新更广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实际上包含两个不同方面:一是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意识的管理,包括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长期规划和计划,影响全局的重大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规划,确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二是它的一般含义即对已出现的经济发展的不合比例和不协调现象加以宏观调控,以避免大的波动,保证建设事业的平稳、均衡发展。上述两种含义的宏观调控是有区别的,前者是直接依据按比例发展这一自然规律和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的自觉安排,这里不再是依据市场价值规律和价格波动机制的作用,而后者则是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调节;前者是事前的计划调控,后者是事后的随机调控,这两个方面的宏观调控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真正起到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的积极作用。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我们对宏观调控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就愈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更高的自觉性;同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进一步提高了宏观调控的水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大政策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