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公有制下商品关系的消亡是科学预见

马克思:公有制下商品关系的消亡是科学预见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一旦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商品货币即将被消灭,马克思这一观点不象一些人所说的是带有空想性质的个别结论,而是一个有根据的科学预见。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把宝钢与鞍钢的关系看作是对马克思商品关系消亡理论的否定,那就是把现象当作本质。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消亡的理论是指出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而不是规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求人们立即采取的具体措施。

马克思:公有制下商品关系的消亡是科学预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一旦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商品货币即将被消灭,马克思这一观点不象一些人所说的是带有空想性质的个别结论,而是一个有根据的科学预见。其根据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从深层的本质利益上看,商品等价关系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相容的。公有制下人们之间的本质利益关系是等量劳动互换,即按劳分配关系,而商品经济的本质利益关系是按价值交换和按价值分配,二者是对立的,因为形成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者本人的劳动状况,另外还含有生产资料优劣的作用。同样的劳动,与优良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会形成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价值,这个劳动就会被社会承认为高级的或倍加的劳动,其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既然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其生产资料带来的好处,当然地应归其所有者所有,这是价值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旦建立,全体成员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已经完全平等,任何人都不应从公有的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上享有更多的利益,每个人向社会贡献的只能是他个人的劳动,所以这里的本质利益只能是按劳分配,因此一旦实行了公有制,等量劳动互换自然就要取代等价交换关系,商品货币关系必然随之消灭。

可见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关系将消亡的理论是有科学根据的。一些人总不理解商品货币关系将会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关键是没有看到二者在本质利益关系上的对立。

2.从经济运行的层次上看,公有制一旦建立,全部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统一支配和使用,代表全社会的机构当然地要在全社会对资源进行统一安排,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从总趋势来说,自觉性必将取代自发性,以更有效更合理地配置全社会资源。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显然也是正确的、科学的,至于脱离现实条件去实行由计划包罗一切的管理体制,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排斥利用市场机制,则是实践中人们工作上的失误,同马克思上述理论本身无关。

从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关于公有制下商品关系将消亡的理论是科学预见而不是带有空想性质的个别结论,需要批判和纠正的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主义态度,而不是理论本身。(www.daowen.com)

那么如何解释马克思的商品关系消亡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露的实践之间的矛盾呢?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第一,本质与现象的差别。理论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的,但是本质都是通过现象显示出来的,本质与现象不一致是事物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质往往是表面观察难以看到的,需要借助理论思维去探索,当还缺乏这种思维能力时,人们往往会把现象当成本质。例如在我国利用商品关系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看起来都是商品等价交换关系,按价值彼此交换它们的产品,并按创造的价值获取相应的盈利和收入,但这是现象,斯大林把它叫作商品“外壳”“形式”,这种说法实际上指出了公有制下商品关系的特征,即这里只是形式上的等价交换关系。因为:(1)这里不发生所有权的改变,交换前后的产品都仍属于国家所有。(2)国有企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实质上不是由创造的价值量决定,而是由他们付出的实际劳动的质与量决定。

举例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几大钢厂的生产率有以下差别:鞍钢40万人,生产800万吨钢,人均产量20吨钢;武钢5万人,生产450万吨钢,人均产量90吨钢;宝钢1.2万人,生产708万吨钢,人均产量590吨钢,如果按创造的价值量来分配,宝钢职工的收入将为鞍钢职工的30倍,在私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下的等价交换关系正是如此决定的,但在公有制下则不可能。因为生产资料是公有制,谁都不应由于使用全民的生产资料而获取特殊经济利益,实际情况是,国家把宝钢由于使用了先进的设备获得的级差收益收归全社会统一支配,无论宝钢还是鞍钢的职工,都是按照他们付出实际劳动的质量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是本质关系,也是马克思商品关系消亡理论在实践中的实现。如果不从本质上看问题,把宝钢与鞍钢的关系看作是对马克思商品关系消亡理论的否定,那就是把现象当作本质。

第二,目标与过程的差别。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消亡的理论是指出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而不是规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求人们立即采取的具体措施。商品关系必将随着公有制的发展而消亡,但是这一目标要经过怎样的阶段,需要多长的时间,要经历哪些中间环节和步骤,则是需要实践着的人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决策的。目标和过程必然是有区别的,否则目标就不成其为目标,而是已经实现的现实了。客观的发展可能是这样的:通过在目前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创造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为最后消亡商品关系创造条件。如果看到过程中的现实与目标不一致,就否定目标的正确性,那是一种不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会否定一切科学的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