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在经济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表明整个社会主义的再生产过程是借助于货币流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全社会再生产也就取得了流通过程的形式。从经济运行的形式上说,这与资本主义下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有相似的地方。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是否顺畅是再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实现的根本条件,所以,马克思关于资本流通过程的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再生产过程显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关于流通正常进行的复杂条件和由此必然会引起的一系列矛盾的分析,都会适用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只要我们把握了《资本论》二卷的研究对象,把握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的实质所在,视线不是被围堵在物物直接交换形态上和一些假设的数字模型的围墙中,而是开阔视野,充分估计到货币资本的决定作用和货币流通的媒介作用,重新认真学习《资本论》卷二卷特别是它的第三篇丰富多采的内容,就会从中发掘出对正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为有用的思想,扩宽研究的领域。
为了运用马克思第二卷第三篇的理论探索如何正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至少以下几点应该特别加以注意。
1.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还包括不形成资本的一般的商品流通,即包括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活动,也就是说,社会总资本运动中,不仅包括生产的消费,还包括个人的生活消费。这两种流通紧密地相互联系结合在一起形成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它表明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不仅在总量上生产依赖个人消费,在人们的消费偏好上,消费时间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社会总资本的流通的顺畅进行。在现实中这种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
2.马克思指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不单纯是生产阶段与流通阶段的统一体,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无数单个资本的G—W…P…W’-G’的循环运动构成的。单个资本循环运动的完整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正常进行的前提,单个企业不论在生产阶段还是在流通阶段出现了障碍,都会影响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整个链条。各个资本家在无数的地点须付下货币资本,而整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依靠这种货币来实现它们自己的产品。货币流回到预付资本家手里是整个运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不回来,再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我国目前出现的货币资金短缺和三角债泛滥,就反映了再生产过程出现了障碍。
3.全部运动和各单个资本的互相交错的内在联系都是依赖货币流通进行的,是通过一系列分别独立进行的买卖实现的,这表明,为了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需要多么复杂的条件。
货币流通造成买与卖分离的可能性。例如,今年的生产过程完了,全社会产品中的构成上I(v+m)=IC,这样,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式上都可得到补偿。如果是物物直接交换,问题就单纯得多,买就是卖,卖就是买,供给与需求永远会相等,但当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时,条件就变得复杂多了,会有多种原因造成买卖关系的变化。例如,第Ⅱ部的资本家由于实行了技术革新,减少了物耗,该部类的资本家为维持原有规模的再生产,按图式上设定的数字,他只需购买1800的生产资料就可以了,那200就在货币形式上留在这部类资本家的手里,也就是只卖不买,这就会影响I部类200的生产资料销售不出去,成为多余的,影响再生产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下去。再假如,Ⅱ部类资本家由于意外需要提前进行固定资本更新,这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
不仅如此,而且这种单方面的买和单方面的卖,即只买不卖或只卖不买,并非是某种偶然的事情,而是资本主义流通正常进行的条件,例如固定资本的补偿就是这样的因素。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的,当它还没有完全磨损失去使用价值之前,并不需要立即用实物补偿,而是先转化为货币,直至这个货币积累到该固定资本需要在实物形式上更新时为止。这种卖与买的分离是再生产过程中的正常因素,但它却可以造成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能在市场上实现,为了使再生产能正常进行,就需要这样的条件:这就是Ⅱ部类C中今年需要在实物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必须与只出售产品而不需要在今年在实物形式更新的固定资本价值量相当,而且在实物上还能相互替代,才符合I(v+m)=ⅡC,才能保证再生产过程不致中断。所以马克思说只买不卖和只卖不买“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8]
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需要很复杂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可以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整个再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它们是用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作为媒介的。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独立进行但又互相交错在一起的流通过程。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呈现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原因”。[9]在资本主义这种生产自发形式中,平衡是一种偶然现象。
很明显,借助货币流通为媒介来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绝不应把它抽象掉来研究问题,因为很多现实矛盾都缘于此。通过货币流通实现再生产,一方面便利了交换,货币成为交换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它又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矛盾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使商品交换成为更难以驾驭的过程。货币使得买与卖在时问上和空问上分离,这使商品运动更不易于为人们所了解和控制,它可能造成已在实物上平衡了各部类、各生产部门因货币流向、流量、节奏上的变化而造成货币与实物之问的不平衡,使部分产品无法实现或呈现短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自由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掌握了货币的当事人可以不按原计划购买,导致结构上的失调;货币可以使企业任意改变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比例,这当然要影响到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实物结构上的变动。
信用制度的发展会使这一矛盾更为加深。货币的出现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换,但也出现了脱离实物过量发行的可能,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这种新的矛盾现象。从理论上说,货币的过量发行只会减少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普遍提高商品的价格水平,不会对货币与实物的平衡关系产生影响,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会那样简单。因为增发的货币在各部类、各部门的分配并不绝对按原有比例进行,所以各部类各部门所拥有的货币在总货币量中占的比重会发生变化,这实际上是货币资金在流向、流量上的再分配,已平衡的实物与货币的关系在新的货币资金分配的状况下必然会导向新的不平衡,从而会影响社会产品的实现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银行的产生,通过存贷业务满足货币资金的供求,从而对保证再生产过程起着重大作用,但同时它又进一步放大了货币运动的自由度和力度,使由货币流通引起的矛盾更进一步加深,使社会再生产过程正常进行的条件更加复杂化。以上只是对估计到货币资本和货币流通的作用所引发的矛盾简略介绍一二,不过从这里已可窥见它与物物直接交换比较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重点也正是在这里。只有把握了这个内容,才能真正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内容实质所在,也才能真正把马克思的理论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联系起来。这一篇的内容将帮助经济工作者深谙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规律性和与其相伴的一系列复杂矛盾,从而增加工作中的自觉性,克服对市场作用的迷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实践中正确规定和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在此还应当作以下补充说明。笔者没有着重阐述第三篇中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个图式及有关问题,绝不意味着否定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比例与速度关系问题上出现过重大失误,出现过比例要服从速度的主张,曾因此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与经济效益的下降,今天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二个关系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和一、二、三产业之问的关系,都是针对着当前经济中存在着重大经济结构失调现象的,例如农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等,“九五”计划强调了克服这种重大比例不协调的紧迫性,马克思关于再生产必须合乎比例的理论当然地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有必要指出,马克思在这一篇中只是论述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实现形式,还没有涉及它的实现机制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现机制是市场机制,市场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首先是为它所依附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的。只有它适合该制度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成为它的经济运行机制。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只有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总体上弄清楚,不仅了解它的最核心的本质关系,还必须了解这种本质关系采取的现实形式,才能以此为基础研究它的经济运行机制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为了理解那种由生产者互相形成的供求,就需要弄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全貌”。[10]
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了利润的外貌的,不先弄清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就不能在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可是第二卷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要在第三卷中才能完成,在那里马克思考察了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和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在现实中,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追逐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的基础上运行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服务。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但如果按商品价值交换,就不能实现平均利润,从而也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这决定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时生产供给的条件就不再是价值而是生产价格。商品的交换必须由按价值交换转化为按生产价格交换,这时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因此,实际起着调节作用的是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只有在这个基础我们才有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马克思只是在分析平均利润率规律时才谈到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源配置巾的作用问题,显然这在第二卷中还不可能涉及运行机制的研究。(www.daowen.com)
【注释】
[1]《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3]《(资本论)书信集》第581页。
[4]《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5]《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7]《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2页。
[8]《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4页。
[9]《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页。
[10]《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