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就是各个单个资本的有机总和。“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的,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2]
既然社会资本的循环只不过是单个资本循环的总和,因之凡是单个资本循环和周转的条件和规律,也同样是社会总资本循环的条件和规律。那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而且只能在社会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加以研究呢?我们知道,每一个单个资本的正常循环是社会总资本正常循环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从宏观方面看,单个资本正常循环的根本条件是它通过交换必须在价值上和物质上都能得到补偿,而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和社会生产的结构合理,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必须按比例分配于各种生产上。在现实中产品种类是极为繁多的,为了便于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马克思把亿万种商品生产部门归结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这就为在最简单的形式上清楚地阐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提供了可能。马克思在阐明两大部类的交换中特别强调了货币流通在这种物质变换中的媒介作用,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性。
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先是在物与物直接交换的形式上进行的,通过研究揭示了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一个基本规律,这就是两大部类之间I(v+m)=ⅡC。这个规律的基本思想就是要证明为了实现正常的再生产.两个部类之间的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因为只有第一部类相当于(v+m)的价值部分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并取得同等价值的必需的消费品;第二部类相当于C的价值部分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并换得它所需的生产资料,这样两部类的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下去,这是再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扩大再生产,只是把积累的因素加进去就是了,丝毫不会改变这条基本规律。也就是说,只有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时所必需的消费品在价值上与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的必需的生产资料在价值上相等相交换,它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实现,这也正是为什么马克思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简单再生产上而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原因。
马克思用物物直接交换形式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观察,尽管为了说明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图式演算,但要说明的问题是单纯的,这就是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延伸开来就是指各种生产之问,必须要有正确的比例,否则再生产的正常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以往的长时间里许多同志把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只归结为上述方面的内容,许多论文都是围绕着马克思设计的图式展开的,拥护者认为图式里包含着很多奥妙,需要进一步探索,围绕着它展开了极复杂的推算,意欲从这里发现新天地;挑剔者则批评马克思的图式所显示的是外延性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内涵性扩大再生产;是速度型的,不是效益型的;还有人认为新的形势要求在图式中再增加一个部类——第三部类,以适应第三产业日益重要的地位。
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拥护者还是批判者提出这样的意见表明他们都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本意,他们在探索马克思在这里根本没有或不需要在这里涉及的问题,在要求马克思的图式去解决依据叙述的逻辑尚不可能在里加以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马克思为了更清楚地揭示再生产的基本规律性,在图式中把许多具体问题都舍象掉了,这里的数字完全是假定的;它假设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它抽去了增长速度问题,即使在扩大再生产图式分析中也是假定积累率为一定,为50%,是为了计算方便;它也抽去了技术进步因素,假设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变的;它抽去资木生产的结构变化;等等。当然,为了深人全面研究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增长问题,可以把马克思暂时舍象的因素,一个个加进去,这种研究是很有益的,每增加一个新因素都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应当理解这并不是马克思在本篇所要研究的对象和重点,如果我们只是把图式中的物物直接交换过程所揭示的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看作是马克思所要得出的主要结论,那是不符合他的本意的,很明显,通过图式所揭示的规律是生产的自然规律,它与社会制度无关,无论在哪个社会经济制度下,它都是再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是我们不应忘记,《资本论》第二卷所要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再生产所采取的特殊社会形式,而不是一般再生产本身,所以上述基本规律的揭示并不是马克思在本篇中所要得出的最终结论,也不是研究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揭示这个规律是为揭露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自己的特殊形式以及由此必然会引发的矛盾;它只是作为中介,为后面对资本主义总过程的考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校正许多人在学习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颇,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第三篇的主要研究对象。从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考察的两个手稿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这一篇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www.daowen.com)
本篇是由两个手稿编辑成的。恩格斯在论述本篇时写道:“这是重农学派以后第一次在这里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的总循环最出色的阐述。内容很好,形式却难的可怕,因为1.这里把按照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的两次研究合并在一起。2.第二次研究是马克思在经常失眠脑子有病的情况下勉强完成的。”[3]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编者序里有着更详尽的阐明。
这里所说的两个手稿中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显然是指这样一种差别:Ⅱ稿是用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说明再生产过程的,没有估计货币流通的作用,没有把起媒介作用的货币流通考虑进去。经过修改的第Ⅷ稿,则完全是借助于货币流通来说明社会资本的整个运行过程的。Ⅱ稿中撇开货币流通的那种论述方法,只是马克思开始探讨社会资本正常运行条件的初步成果。这种研究只是针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行的物质内容方面,严格说,这属于生产一般的内容。这种方法是与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关于资本的流通过程的研究对象的理论不相容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中,马克思就在商品流通一节中批判了那种把商品流通同物物直接交换混同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他强调说:“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4]马克思从这种实质的区别出发,阐述了买卖分离的可能性和由此产生的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把商品流通归结为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会抹杀商品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显然是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实际的,也违背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理解。另外,按Ⅱ稿那种撇开货币流通的研究方法,也与前两篇对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的思想是不一致的。在第一篇中马克思揭示了单个资本流通的特征:G—W…P…W’-G’,在那里我们已经强调指出这是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规定,社会资本不过是单个资本互相交错运动的总和,因此,社会资本的运动也就是各个资本的G—W…P…W’-G’的独立循环运动构成的,我们的任务正是要说明社会资本的运动是怎样由无数单个资本的循环构成的。因此,无论如何不能把货币资本和货币流通的作用抽象掉,那样就等于抛开了资本流通过程的本质,抛弃了我们研究的对象,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研究变换成一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从物质变换上弄清楚之后,就从根本上修改了他研究的着眼点,转变为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是怎样借助于货币流通这一媒介来实现的,即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现实条件。恩格斯说:第三篇“即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在马克思看来,非重写不可。因为第Ⅱ稿在论述再生产时,起初没有考虑到作为再生产媒介的货币流通,后来考虑到这种货币流通就要再论述一次。原来的部分应当去掉,全篇应当改写,以适应作者已经扩大的眼界。”[5]第Ⅷ稿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为了把握本篇的主要精神,重点应放在探讨第Ⅷ稿部分上,当然,这并不是说Ⅱ稿是多余的。恩格斯说过,在Ⅷ稿中,主要是对Ⅱ稿中不曾表示的新的见解加以论述,有一些Ⅱ稿已有的东西,就被忽略了,所以,对Ⅱ稿也应很好地去研读,但为了学到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主要思想,重点应放在Ⅶ稿上。恩格斯说:“我总是把最后的文稿作为根据,并参照了以前的文稿。”[6]
只有如此理解,才能正确把握本篇的研究对象。关于这一思想可概述如下:1.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困难,不是由于把一年生产内的生产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一年生产的总产品的各组成部分都是必须经过流通而产生的。总之,很多单个资本和个人收入的运动在通常的变换的位置中彼此交错地混同起来,而这种通常的位置变换使人眼界模糊,给研究带来了麻烦。2.本篇所分析的,就是这个位置变换和单个资本形式变换的现实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部分循环运动的关系,总之,第三篇是分析整个社会产品补偿的一般条件,即如何以流通为媒介,采取各种经济形式来实现的。3.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分析,即可以归结为对流通的分析。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在学习第三篇时应对以下两点加以重点考察,一是导言的第1节:货币资本的作用,二是简单再生产这一章中的第V节: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1.货币资本的作用。(1)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商品生产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即货币资本是发动整个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也是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持续的动力。每一新开办的企业,都是从握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开始的,为了使生产能持续进行,资本家必须不断地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劳动资料、生产材料,只有用货币不断地购买,才有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进行。就单个资本来说是如此,就社会资本来说也如此。当然,这不是说预付的货币资本量的大小能够规定生产的绝对界限,因为决定生产发展的,还有其他物质要素。例如,剥削程度的大小,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周转时间的长短,都可使同量的预付货币资本量产生出大不相同的经济效益。(2)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成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必要条件。当然,它的数量会受到周转时间长短的影响,但必须有这样一个部分是肯定的,因为生产资本发生作用生产出产品,总要经历一段时间,在这个时期内,企业总是从社会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不能同时提供产品出售;而且出售产品,收回货币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问。
2.货币流通的作用。在社会资本的运动过程中,商品交换是借助于货币完成的。货币流通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这一点与一般商品流通是共同的。但在这里,它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有它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货币流通在完成一般商品流通职能的同时,还完成其货币资本的职能,即同时完成各个资本的特殊的循环运动。马克思从货币运动角度,阐明了社会资本再尘产的实现过程,这全部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购买。马克思通过7次购买活动的分析展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全过程,货币流通在这里都不过是起交换媒介的作用,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一系列的购买行为,都是完成着不同的特殊职能,都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有的是完成资本的职能,有的完成一般货币的职能,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流通与一般商品流通是如何地交错在一起,二者明显的区别在于一般商品流通,货币总是在第三者手里,而资本流通中,货币由以开始的出发点,只是资本家。他起着流通起点的作用。关于货币流通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马克思强调说:“货币流通成为交换的媒介,同时也使这种交换难于理解,然而它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可变资本部分必须一再表现为货币形式,即表现为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劳动力的货币资本。”[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