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适应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为全体人民所承认,同时也为许多国外经济学者所认可。在实践面前,不少人也承认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为自己服务。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发展生产力上我们虽然成绩斐然,但它还是不完善的,经济发展上还有许多困难,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等问题。对于形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和加以解决的迫切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就应当是在统筹各方面经济的条件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指出,“今后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决定》中在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首先强调的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这一方面作为首要任务,是因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现在我国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首先这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从下列数字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以1989年到2001年的发展来看,国有企业的户数虽然从10.23万户减少为4.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52亿元,年均增长11.67%;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7033亿元,增加到39588亿元。
在国有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个体、私营经济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从1978年到2001年,个体工商户从14万户增加到2433万户;从业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4760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436亿元,私营企业也得到很快发展。2001年私营企业户已有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2002年共纳税1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入的7.3%,创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国比重30%,在东南沿海一带,占比重高达60%。
这种发展的现实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最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不仅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力军,而且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二者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统一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它包括哪些内容呢?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我国现在生产力的状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放和发展被压抑的生产力。但有一些人误解了党的方针、政策,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解为私有制比公有制优越,他们在理论上诋毁国有经济,否定国有经济的优越性,要求“国退民进”;在实践上力图缩小国有经济,削弱它的影响力,“一卖了之”,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所以,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也是极端重要的。
根据统计,国有企业的户数在减少,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的比重由上年的24.8%降为20%,个体私营经济上升为80%,但国有工业却全面地得到了发展。上半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259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0.4%;利润总额186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1.1%;资产总额90184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9.2%;净资产3650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8.4%。
国有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占优势,在效益的提高上也处于领先,更重要的是国有经济在质上大大优于非公有制经济,它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仅举一个数字,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按销售收入计算所占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与航空航天84.5%,这些部门都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顶梁竞争力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力量,这是任何力量不能动摇的。
在一些轻纺工业和人民日常消费生产企业行业中,国有企业则占的比重较低,这些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在这些行业里,国有制的确并不占多大优势。我们可以调动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从事这方面经营,以满足社会需要。(www.daowen.com)
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正如《决定》所指出的,“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要消除这种体制性障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今后一个时期,积极推动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就是要继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要一谈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就是“国退民进”,用私有制取代公有制,逐步挤垮国有经济,这种主张是完全错误的。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就是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呢?从理论上说,股份制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的一种方便形式,可以通过利用社会资本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在技术上升级,壮大自己。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股份制是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利用社会资本增强自己实力和控制力以及扩大盈利能力的手段,垄断资本能够利用,社会主义企业也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本也可以而且有必要通过这种方法,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社会资本为自己所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经过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已经积蓄了大量的社会资本,如果不去利用它,一方面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更重要的是其他人会去利用它,这对增强国有经济的实力和控制力是不利的,这是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的主旨所在。通过股份制改造,公有经济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另外,实行股份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使国有企业不仅接受国家机构的监督,还会受多个投资主体的日常监督,使企业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腐败,多了一层保证。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另一个方面是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在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中,要完善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主要指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增强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里包括一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一部分属于竞争行业和领域,它们也要探索实行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有所不为,是指那些国有经济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起关键性地位的行业,有序地退出,吸引私人资本参与经营,发挥它们的相对优势,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还包括最大限度地把个体、私营经济的潜力挖掘出来,使他们愿意把资金拿出来投入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中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决定》认为,要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加限制的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必将进一步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更快发展,而这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所谓“转变”,是指从过去那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和流通的职能摆脱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决定》提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
政府从直接管理微观经济方面退出,但同时必须加强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有人说政府只应起“守夜人”“裁判员”的作用,这是不对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政府应当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目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新形势下,政府必须加强对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了政府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作用的正确方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多方面“统筹”,既丰富了新的发展观,也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没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是市场经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一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会落空。
在全国形成统一市场的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的保护,对外地商品和服务的封锁造成市场的分割,使价格处于扭曲状态,难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此外,行业的垄断也是一个妨碍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竞争难以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这也阻碍了市场竞争的开展,破坏了正确配置资源的效率。所以,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使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
总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更深入全面地总结了我们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系统地阐明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在201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我国将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