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见端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见端倪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是面向国家计划,而不是面对市场,所以,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性任务。这些表明,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见端倪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至此,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了认识,目标模式明晰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明确的思想指导下大踏步前进。

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已确立;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价格市场机制初步形成;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上有了很大进步,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交给了企业,这些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

1.我们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行市场经济,首要的是存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否则也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是面向国家计划,而不是面对市场,所以,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性任务。由此,我们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具体目标就是建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在,我国的国有企业随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的进展,已基本上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投入,不再是政府的财政无偿划拨,而主要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各种财政性补贴也已经完全取消,就是说资本来源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再是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规定,而是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考虑价格和盈利来决定。产品的价格也由企业自己决定。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底,所调查的4371家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到76%,3322家改制企业中已有3118家企业在完成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建立了明确的企业出资人制度,改制企业出资人到位率达到93.9%,企业自主经营权得到有效落实。

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机制也已基本形成。2001年大多数改制企业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各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参与收益分配”。

这些表明,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2.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的,在发展市场经济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体体现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首要的是不能忽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和它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健康运行。

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首要关注的问题,这是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保证。(www.daowen.com)

十多年来,国有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改革中不断壮大,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年均增长10.22%;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4772元,固定资产净值从7033.2亿元增加到39588.48亿元,年均增长15.49%。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重要部门和行业中保持着坚实的支配地位。这些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的可喜成果,也是使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依靠,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在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日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以年20%的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到2001年,它们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东部沿海各省市更高达60%以上,这表明它们已从“补充”地位发展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实践证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这一论述指明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真实含义。

3.在资源配置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加强,在生产方面,国家基本上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管理。过去,国家对25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120种工业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占全国工业总值的40%;到1999年,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95%以上的产品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基本确立。以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政府决定,到2000年末,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交由市场决定,市场调节价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比重达92%,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79%。

4.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此外,市场体系中还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这里有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

现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通过改革,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现象在逐步消除,商品和生产要素已经可以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现在市场不仅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正在实现通过与国际市场广泛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述一切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地位已经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