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与意义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大大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首先强调的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首要任务提出是因为它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大大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实践中,这个体制还是不完善的,经济发展上还有许多困难,如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等问题。形成这些困难的原因,正如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今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统筹各方面发展的条件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的主要任务中首先强调的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首要任务提出是因为它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现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同时个体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也有了更快的发展。据最近统计,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的比重在户数上由上年的24.8%降为20%,非国有经济上升为80%,这一趋势并不表明国有经济的萎缩,实际上国有工业全面地得到了发展。2003年上半年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259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0.4%;利润总额186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1.1%;资产总额90184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9.2%;净资产36500.2亿元,占全国工业的58.4%。

国有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占优势,在效益的提高上也处于领先。更重要的是国有经济在质上大大优于非公有制经济,它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处于控制和支配地位。截至2002年7月,国有经济在一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销售收入计算所占比重分别为:石化69.3%,石油92.1%,电力90.6%,汽车72.o%,冶金64.4%,铁路83.1%,兵器99.5%,船舶航空航天84.5%。这些部门都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和顶梁柱,是提高竞争力以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力量,这是任何力量不能动摇的。

在一些轻纺工业和人民日常消费生产行业中,国有企业则占的比重较低,这些企业基本属于中小企业。在这些行业里,国有企业的优越性的确并不明显,但可以调动私人资本从事这方面经营的积极性,以满足社会需要。

怎样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呢?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指导思想,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适应我国现在生产力的状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发展生产力,但这绝不是说私有制比公有制优越,更不能进而贬低国有经济,否定国有经济的优越性,要求“国退民进”,对国有经济只讲退,不讲进,在实践上力图缩小国有经济,削弱它的影响力。目前,在改制名义下,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触目惊心,所以,中央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也是极端重要的。

针对上述错误倾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12月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资委与财政部于2004年1月又联合颁布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在这两个文件中,反映了许多地方借口改制,大量侵吞国有资产的方式和方法:它们实际上在实行国有财产的私有化。这两个文件都是为了及时、大力扭转这种私有化趋势的。

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推动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积极推动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目的是要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因此,不要一谈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就把国有经济视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加以弱化,搞什么“国退民进”。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就是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为什么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呢?从理论上说,股份制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的一种方便形式,通过利用社会资本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使企业在技术上升级,壮大自己。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股份制是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利用社会资本增强自己实力和控制力以及扩大盈利能力的手段,垄断资本能够利用,社会主义企业也可以利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资本也可以而且有必要通过这种方法短时间筹集到大量社会资本为自己所用,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是提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主旨所在。

此外,实行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可以发挥不同投资主体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使国有企业不仅接受国家机构的监督,还会受多个投资主体的日常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效率的提高。实行股份制还可以推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www.daowen.com)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个方面是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在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中,要完善国有资本的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主要指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增强国有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里包括一些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中一些属于竞争性的行业和领域要探索实行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重要的企业应由国家控股。有所不为,是指从那些国有经济已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居关键性地位的行业中逐步退出,吸引私人资本参与经营,发挥它们的相对优势,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把个体、私营经济的潜力挖掘出来,引导它们把资金投入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中去,从而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发展空间。《决定》认为要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不禁止的一切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必将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更快发展,而这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的。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所谓“转变”是指从过去那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和流通的职能中摆脱出来,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政府应把市场能够做到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交出去,不再干预微观经济

政府从直接管理微观经济方面退出,但同时必须加强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有人说政府只应起“守夜人”、“裁判员”的作用,这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全民所有制的公有制企业目前还只能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因为国家是实现全社会利益的有形代表的一个最方便的形式,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组织和管理经济方面具有重大责任,不仅仅限于一般的国家干预,弥补市场失灵造成的不足,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区别。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是市场经济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一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会落空。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的保护,对外地商品和服务的封锁造成市场的分割,使价格处于扭曲状态,难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此外,行业垄断也是妨碍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因素,所以,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使竞争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展开。

当前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了新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的根本要求就是按照“五个统筹”的模式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都是涉及宏观领域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譬如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缩小社会成员间收入过大差距、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等等,都不是市场机制所能解决的,只能通过政府的计划调控和宏观调控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搞好宏观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这是实行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深入全面地总结了我们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系统地阐明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成为在201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在《决定》精神的指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将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注释】

[1]《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2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参见富子梅:《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访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载《人民日报》2002-12-02。

[3]参见富子梅:《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访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载《人民日报》2002-12-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