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20多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确立;宏观调控体系逐渐完善;价格市场机制初步形成;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有了很大转变。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行市场经济,首要的是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否则就不会有市场经济。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面向国家计划,而不是面向市场,所以,塑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性任务。由此,我们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具体目标就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改革的深化,现在我国国有企业已基本上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体现在国有企业的资本来源市场化了,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本投入,不再是政府的财政无偿划拨,而主要是由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组成,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再是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规定,而是直接根据市场需求,考虑价格和盈利来决定,产品的价格也由企业自己决定。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已取得很大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底,所调查的4371家重点企业中已有3322家企业实行了公司制改造,改制面达76%,3322家改制企业中已有3118家企业在完成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建立了明确的企业出资人制度。改制企业出资人到位率达93.9%。企业自主经营权得到有效落实。

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机制也已基本形成,2001年大多数改制企业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各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参与收益分配”。这一切表明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利用市场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2.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的。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及其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才能保持我们的市场方向的改革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并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体的健康运行。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这首先表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得到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十多年来,国有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改革中不断壮大,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1989年到2001年,国有企业从10.23万户减少为4.68万户,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从3895亿元增加到14652亿元,年均增长11.67%;实现利润从743亿元提高到2389亿元,年均增长10.22%;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15元提高到54772元;固定资产净值从7033.2亿元增加到39588.48亿元,年均增长15.49%。[2]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有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在重要部门和行业中保持着坚实的支配地位。这些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可喜成果,也是使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依靠,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在国有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个体、私营经济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从1978年到2001年,个体工商户从14万户增加到2433万户;从业人员从15万人增加到4760万人;注册资本达到3436亿元。私营企业也得到很快地发展,2001年私营企业户已有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注册资本18212亿元;到2001年它们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全国的300%,在东南沿海一带,比重高达60%;2002年共缴税额177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7.3%;2003年国有和其他各类经济实体的投资额达38000多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实体的投资超过半数。[3]

这种发展的现实表明,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从最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生力军,而且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二者统一于现代化进程,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www.daowen.com)

3.在资源配置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全面加强。在生产方面,国家基本上取消了指令性计划管理,过去,国家对25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对120种工业产品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占全国工业总值的40%,到1999年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只有12种,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95%以上的产品生产,由生产者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决定。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也基本确立。以前,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政府决定,到2000年末,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市场形成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2%,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占81.1%,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79%。

4.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前,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不仅构建了商品市场,还构建了包括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技术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

现在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都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通过改革,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现象在逐步消除,商品和生产要素已经可以在不同行业、部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我国的证券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对支持一批国家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发挥了不小作用。这个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股票、基金债务期货等投资品种,扩大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在资本市场上上市的股份公司在经济领域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在市场不仅对内开放,对外开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述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地位已经确立。

5.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的,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恰当地处理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1992年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调节本身所固有的弊端,经济运行中一度出现了混乱现象,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这种宏观经济环境,1993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此,国家一方面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同时又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保证了中央政令的通行。这个《意见》的发布和贯彻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转折,经过四年的加强宏观调控,我们胜利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1997年我们又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供求关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趋势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果断地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强化了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所固有的优越性,既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回升,又促进了重大经济结构的调整,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这一切充分表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运用市场方法的成功实践也显示了我国驾驭市场的高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