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所以能够战胜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流派和错误思潮,并对革命和建设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举一个例子,当党内一些人把拉萨尔派的鼓动性很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写进党纲时,马克思以严肃的科学态度批判了这一口号的错误,抵制了拉萨尔主义的消极影响,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在治学上的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上述的关于商品经济的种种观点,涉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涉及如何看待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的确切地位问题。这些问题看起来是抽象的理论是非,实际上也是一个能否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经济关系的重大实际问题。如果颠倒了商品关系这种表面过程与社会主义深层的本质之间的基本关系,把商品关系看作是决定生产过程根本方面的主要关系,在实践上就会摆错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大系统中的地位,就不能在生产关系大系统中把各局部要素按其内部结构正确组合,实现全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还会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上的失误,使改革走偏方向。
用非科学的观点来阐述党发展商品经济的方针政策,会产生一些很不利的影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非科学的论证不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实质。提出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目的是为了在发挥公有制计划经济的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自觉地利用价值规律,使整个国民经济更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上述那些非科学的论述很容易使人们迷失方向。例如前些年在改革中片面强调放权让利,认为只要把生产交给市场机制去支配,就能解决企业活力、动力、效率问题,忽视了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削弱了必要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偏差的发生与片面地过分夸张商品经济决定作用的理论导向是有关系的。
2.过分夸张商品经济的作用,很不利于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信念。例如有的人要求按照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改革公有制,变全民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变按劳分配为按劳动力商品价值分配等,就是援引这些非科学的观点作为根据。
3.这种非科学的论证无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甚至会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些人从把马克思的商品关系消亡理论说成是具有空想性质的个别结论开始,一直发展到把马克思关于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理论,全都说成是空想社会主义,声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还远远没有完成。
4.只有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的科学基础,才能真正理解党的政策本身,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它,不“左”“右”摇摆。任何主观片面的宣传,即使有短暂的效果,到头来也会走向反面。
总之,商品关系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以及前者在后者中所处的地位,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希望通过讨论,大家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取得共识。
【注释】
[1]《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2]《经济研究》1986年第10期,第11页。
[3]《经济研究》1986年第10期,第11页。
[4]见《光明日报》1985年8月10日。(www.daowen.com)
[5]《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6]《光明日报》1985年8月10日。
[7]《经济研究》1986年第10期。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9]见《经济研究》1991第2期。
[10]《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24页。
[12]《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6页。
[15]《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