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三点的确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毋庸置疑的,但用它们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则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提出的这三点理由只能说明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存在的必要和重要,却不能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关系,也没有划清与“外壳”论的界限。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著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已不是商品的著名论断。他虽然仍承认生产资料还采取商品形式,但他认为这只是事情的形式方面,“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他的这一论断的根据主要是认为生产资料在国有企业间的交换,并不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另外,他认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已脱出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斯大林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从一般理论和方法来看,说商品在公有制经济中只是“形式”“外壳”,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如果我们熟悉马克思关于商品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的论述的话,就会认为斯大林这些概括也同样是能成立的。尽管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但马克思只是把它看作一种“生产形式”,而不是生产的实质,马克思一再强调商品关系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形式”“表层”“表面过程”“假象”,是“质的形式化”,等等。商品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尚且如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当然更应是如此了。

那么斯大林的“外壳”说法错在哪里呢?不在于“外壳”的提法本身,而是在于他所建立的体制和政策措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允许生产资料进入商品流通,宣布价值规律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再起调节作用;(2)认为商品流通已开始阻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前途,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为地用产品交换代替商品流通。这样的体制和政策显然是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的,失之于僵化。在这个意义上,为避免“外壳”的说法与当时政策与体制联系起来,我不主张起用“商品的外壳”的提法。

但是有的同志未能对斯大林的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而是一概否定,以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用“实质论”顶替“外壳论”。他们做出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的论断,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一样,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实质所在”[9]。他们的理由有三:(1)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消灭了商品关系;(2)谁越承认和发展商品经济,谁的经济发展越快,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生产、交换、分配到消费,都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运转的;(3)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各单位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这三点的确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情况,是毋庸置疑的,但用它们证明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则是难以成立的。因为提出的这三点理由只能说明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存在的必要和重要,却不能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关系,也没有划清与“外壳”论的界限。我们都知道,“外壳论”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来的,但就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证了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包括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第一次提出了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强调指出经济工作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须知,如果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都是通过商品交换进行的,“外壳”论也就没有意义了,因而也就用不着提出“商品的外壳”的问题了,所以是“外壳”还是“实质”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商品关系是否有必要存在和是否起重要作用,而在于对现实存在着的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地位的估价。上面提到的文章在批评“外壳”论时恰恰回避了对这个问题的论证,因此未能告诉人们商品经济为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也因而使得他们对“外壳”的“批判”从理论上看变得苍白无力。

把商品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否能成立呢?我认为是不能成立的。

1.商品经济是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都具有的现象,它只是这些社会经济形态共性的抽象,因此,它同一定经济形态特有的本质关系没有直接联系,从而也不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实质关系。

2.尽管资本主义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生产都表现为商品生产,但马克思却强调指出商品生产只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一般形式”[10],而不是生产的实质。马克思特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其发展的形式上);不是产品,而是剩余产品。”[11]如果把商品生产说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那么我们对什么是资本主义将会毫无理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是这种情况,仅仅理解了商品经济一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定有任何理解,不会理解它为什么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实际上,商品经济也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生产一般形式”;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他们的发展,这是商品经济本身所根本不可能显示出来的。(www.daowen.com)

3.商品生产不仅不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它还起着掩盖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作用。马克思着意揭露了这一点。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等价交换关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假象,他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12]不仅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交换只是一种掩盖本质关系的表面现象,全部商品交换都是如此。马克思说:“在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总体上,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13]商品交换关系不过是掩盖深层本质关系的假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利用这种假象,宣扬资本主义的平等和自由。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他们说:“有些人错误地把这种表面关系,把这种质的形式化,把资本关系的假象看作是资本关系的本质本身,因而试图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说成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一般关系,以此为这种关系辩护并抹杀这种关系的特征。”[14]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指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最大量的、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时,才从未作过“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这样的概括。相反,马克思总是强调商品生产所以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特点决定的。他说,“社会劳动时间在商品价值上作为决定要素起作用的一定形式,是同劳动作为雇佣劳动的形式,以及与此适应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的形式有关的,因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商品生产才成为生产的一般形式”[15]

商品经济不可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当然地它更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不过在现阶段,公有制下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还要借助于商品等价交换的形式来实现,这样,等量劳动互换这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关系就被商品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人把商品关系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关系的一个认识上的根源,二者的真正关系只能通过理论的研究揭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排除了生产资料这种物的条件对分配关系的影响,公有制下的等量劳动交换关系比商品等价交换关系是一种更进步、更平等的关系,把商品关系说成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关系,就把一个巨大历史进步抹杀了,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应当指出,说商品关系是一种表层关系,并不是说它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是多余的,可要可不要的,商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所要强调指出的,是必须科学地规定它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指出它是整个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浅层次水平上的关系,它不反映社会主义深刻的本质关系,而是这一本质关系的外部表现形式。这一形式要从属于最深层的本质关系,为它服务,适应它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运行原则。

我们当前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机制,并不是把它从表层关系变成深层的本质关系,这种强调,正如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所讲的,是为了“要消除过去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济体制中的弊端”,恢复商品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全民所有制范围来说,商品经济是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利用来为增强企业活力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