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计划和市场机制的兼容性在社会主义下的经济运行中的探讨

计划和市场机制的兼容性在社会主义下的经济运行中的探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下的经济运行问题主要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我们首先从一般抽象理论上说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结构上说明二者的兼容。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要素就是供求变动、价格波动、竞争。可见,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功能上有一致的方面,然而二者的矛盾也很突出,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界限决定的。市场机制还易造成经济运转的不稳定性。

理解一个社会的内部结构,是理解运行的基本前提,运行机制就是这个结构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联系中的运动规律,如何通过不断地运行来维持和发展结构。

社会主义下的经济运行问题主要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等量劳动互换和等价交换这一对本质关系在运行层次上的表现,是本质关系的具体实现。

我们首先从一般抽象理论上说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结构上说明二者的兼容。

任何一个社会为要维持自身的存在,都必须把社会劳动、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领域,以便生产出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产品;任何一个社会为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都必须实行时间的节约,以便以同样的劳动耗费生产出日益增多的产品,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时间节约和按比例分配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规律。这一共同规律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但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对劳动时间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安排,一种是迂回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时间节约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是生产的自然规律,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具体形式无关;有计划发展规律和价值规律则是生产一般规律在不同形态下采取的具体形式,它们也同样是客观规律,但不是生产的自然规律,而是经济规律。两个规律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同一内容所表现的形式。实现这两个经济规律的机制是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既然等量劳动交换关系从全社会范围来说还只能通过商品的等价交换实现自己,这两个机制就有可能不存在对抗性的矛盾,而有可能兼容在一起。但这也绝不是说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不同于在本质利益关系上所表现的那样。在那里之所以存在根本对立,是因为等量劳动互换和等价交换所要求的物质利益的内容根本不同;而在这里,两种机制要达到的目的,所要实现的内容则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形式。

既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商品经济之间对立的利益关系能够通过商品关系(社会中介)来实现,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也就成了必然,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也就必然同时发挥作用。

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具体发挥作用时,会不会发生矛盾?如果有矛盾,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决呢?

计划机制是实现有计划发展规律的经济机制。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这一基本矛盾必然带来的弊病——生产无政府和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者消费水平相对低下所导致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提出把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集体占有,对社会生产实行自觉的计划管理。社会主义公有制赋予国家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代表全社会管理全部生产资料,管理企业全体,推动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围绕着一个共同目的而按比例地发展。国家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计划管理上,制定整体发展目标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这是实现有计划发展规律要求的最基本的机制。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机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是通过市场上多角的竞争确立起来的,这种多角的竞争是在两个不同的范围里进行的:一个是生产同种商品范围内的竞争,它使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平均化为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竞争迫使他们按同一市场价格出让自己的产品;另一个是不同种商品范围的竞争,即部门间的竞争,它使市场价格平均化为市场价值,即在不同种商品之间建立起符合它们的抽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价关系。前一竞争起着促进节约劳动时间的作用,后一竞争则起着在不同生产部门分配社会劳动的作用,两种范围的平均化过程,都是通过价格的波动完成的。促使商品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要素就是供求变动、价格波动、竞争。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以企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获得最大利益为目的。由于每个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只有符合其他生产者的需要,同时又是社会平均的劳动耗费,才能实现其价值,获得相应的利益,为了私人利益,生产者自然要关注市场,尽量节约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加以利用。计划机制作用的目的之一也是如此。国家制订和组织实施计划,是为了能够掌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另一作用就是调节生产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通过竞争驱使在各部门间流动,最终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这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计划机制是为实现按比例发展规律服务的,它的目标当然是资源在社会主义经济各部门之间达到优化配置,使各部门协调发展。可见,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在功能上有一致的方面,然而二者的矛盾也很突出,这主要是由市场机制的界限决定的。

市场机制对关系全局性、长远利益性资源的合理配置难以发挥作用。如果说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话,那也正如资本主义发展过程那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代生产力这样迅速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时期,企图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重大资源的合理配置,无异于自取灭亡。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可能自觉地按照生产规律分配资源,放弃这种努力而迷信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难说是科学的态度。考察一下日本和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史,是不无益处的。在那里,国家对经济的强有力干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是短期的,因为市场主体所关心的不可能是全国范围的长远利益,其重点很自然地在利润的赚取上,并且追求获利周期的最短化。就我国当前的情况看,与这种机制相吻合的恰好是那些价高利大的一般加工工业,而不是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那些投资多、见效慢、周转期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计划机制则不然。制订和组织实施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全社会的管理中心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总代表,其短期行为受到了强大的约束,它能够也应该使其行为长期化,因此,在计划机制导向的资源配置中,比较容易避免产业的轻型化发展,使国民经济在强大物质基础上协调运行,而不至于出现众多的瓶颈产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

市场机制还易造成经济运转的不稳定性。例如一些重要产品,生产周期长,而需求弹性却很小,这种产品即使其价格猛涨也不可能立即把足够的商品提供到市场上来,同时,需求也不会因价格的上涨而相应地明显缩小;如果发生相反的情况,其价格大幅度下跌,需求也不会因之增加多少,而供给也不能做出立即缩小的反应,这类产品只要稍微出现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情况,就会导致该商品价格的急剧下跌或上涨,造成市场的激烈动荡。农产品就属于这一类产品,市场机制在这里也与计划机制发生冲突,二者作用的方向发生偏差。在计划机制下,有计划地严格调控这类产品的生产,调节供给适应需求,目的是谨防其冲击市场。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农产品这类产品市场的特点,都对农业的发展采取了一定市场组织、限制生产、财政补贴或价格干预等措施,从宏观上加以管理或控制,缩小市场供给及价格波动的幅度,以保证农民收入和生产的稳定性。我们在1984年获得农业丰收后,由于没有认识到市场机制会引起的价格波动,采取了与支持相反的措施,促成了以后连续几年的农业生产滑坡,这表明,市场机制在这里不能自动地去实现计划的要求,且会违背计划的初衷。

就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来看,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否完全一致呢?实际上也不尽然。在这里,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往往表现出滞后性,在这些产品生产上,往往出现另一个极端,只有市场上出现了过度的供求不平衡时,才会在价格上得到反映,然后方才影响到企业生产方向的调整,可这时生产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浪费。这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显然也违背了计划经济的原意。

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不一致,还表现在一些市场机制不起调节作用、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例如,保持生态平衡、消除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涉及整个社会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的事情,单个企业在市场机制的支配下不可能考虑这一类问题;计划则不然,在安排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项目,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必须把这一类问题考虑在内。市场机制在这里不能配合计划机制达到计划所规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它可能起着相反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经济运行的层次上考察,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之间尽管存在矛盾,但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所要实现的目标,即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是一致的,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兼容在一起。那么二者的兼容方式和相互地位如何呢?(www.daowen.com)

在社会主义阶段,全民所有制存在双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这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主体的双重化,即国家和企业。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而且是总体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计划机制无疑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机制,市场机制从总体说则只能是为实现计划的意图服务。我们这样说绝不是忽视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而是力图精确弄清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摆正各自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纽带,找到计划机制过渡到市场机制的中介环节。这个中介环节就是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的组织和调控,特别是国家制订的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既然国家是经济运行的主体之一,而且是重大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国家就处于主导地位,是经济调节的主体。国家的调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订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一定时期的产业政策;确定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结构,使其合理化和逐步高级化;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安排基本建设规模和消费基金规模,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运用各种手段保证正常的经济秩序,使整个再生产协调高速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市场机制主要是围绕计划规定的任务发挥作用。市场本质上是盲目无政府的,它不可能自动实现计划所规定的目标,但是,加入国家力量对市场的调控之后,就有可能避免市场机制的缺陷,发挥其竞争带来的高效优势。在这里,国家计划不是市场自发活动的消极反映,也不能只把计划看作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补充,更不能看作是各个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做出的个别计划的简单汇总,在这里,计划成为发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合理的产业政策是市场机制实现计划机制要求的关节点。产业政策的目标是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正确的产业政策只能这样来制订:在深刻把握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按照生产发展的自然规律,按照生产本身的运动规律来制订,而不是主要根据市场行情。如果主要根据市场行情,把市场上的自发活动看作是国家经济决策和计划的依据,就体现不出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也就模糊了。

国家把制订好的产业政策输入市场,变成各种市场信号,刺激市场主体做出反应,市场机制也就反映了计划机制的要求,做到了为实现计划目标服务。我们认为,这就是国家调节控制经济,把计划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真正含义。

当然,为了实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宏观调节系统。首先,要有能体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决策体系。计划的科学性是国家正确调控经济的根本前提,计划必须正确反映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规律,主要指时间节约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其次,要有一个能够协调各种经济杠杆,综合配套运用的调节体系。为此,必须转变国家职能,改革国家机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并不单是社会主义本质利益关系所要求的,这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为了避免交易费用的昂贵超过经济活力带来的益处,国家作为社会管理中心,理应担负起协调经济发展的责任,至于协调能达到什么程度,则因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别。

这样,通过国家的调节,主要是产业政策的导向,计划和市场兼容在一起了,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合作者:侯孝国)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7页。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26页。

[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