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论探析

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钱纳里的标准模式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等提出了“标准产业模型”理论。通过实证,钱纳里等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如果综合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资源禀赋和贸易结构的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结构变化就是“标准产业模式”。它是对统计意义上结构变动的一致性的描述,反映的是统计规律。

服务业对经济结构变动的理论探析

(一)现代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库兹涅兹模式

西蒙·库兹涅兹总结了现代经济增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人均产值持续增长、人口加速增长、生产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结构变化,他特别强调指出三点:一是工业化过程,“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二是城市化过程;三是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在居民消费、资本形成、政府消费之间的分配,以及在这三大类用途的各自细目之间的分配都发生了变化”。库兹涅兹通过总结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实际就是经济结构的全面变化,它决不仅仅只是一场工业革命,它实际上同时又是一场农业革命和以交通通讯为主要代表的服务业的革命。在资源的流向上,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也不完全是向工业部门的单一流向,反而服务业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的劳动人口更多。他通过细致的历史分析认为,“工业化”过程并不表现为劳动力以向工业转移为主,相反,是以向服务业转移为主。

综合库兹涅兹的结论是: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在工业部门,就静态来看,制造业(含水电)平均占全部总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为30%—35%之间;交通通讯业占7%—9%;建筑业为6%—7%。就动态来看,矿产业和建筑业与资源禀赋和需求密切相关,没有明显的趋势,而“至少在总值方面,并在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方面,制造业是经济中迅速成长的主要行业”。交通通讯业是总产值和劳动力总数中进展最快的行业,而由于它们的生产率提高也最快,因而它们的价格也下降最快。在服务部门,就静态来看,商业金融是最大的部门,约占全国总量的14%—15%;其次是个人服务业,占总量的约10%;再次是政府部门,占总量的7%。

对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越来越多,而同时劳动生产率却不变或下降的现象,库兹涅兹解释如下:第一,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对服务的中间需求扩大。“商品生产的区域性集中和生产单位规模的扩大使产品地方化,并迫使生产不顾最终消费者的地域性分散和需求时间的差别,而以一定的节奏进行。当较高水平的消费者平均收入增加了对劳务,尤其是零售贸易的要求时,贸易、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讲在集中固定的生产和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明显地加强了。”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的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限制的大规模工业生产能力极大地减少了资源对生产的制约,反而市场的扩展对生产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于是将分散的市场与集中的生产联结起来的商业和金融业就变得格外重要。第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生产系统的越来越复杂导致中央政府监督和调节作用的加强”,同时,“政府对劳力消费需求(警察、卫生、公共保健、教育及其他)大大增加”。第三,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服务的最终需求也会增加。“消费者平均收入的增加加强了对娱乐、教育及其他专业服务的需求;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商品使用的扩大意味着对劳动力密集的修理及服务行业需求的巨大增加。”“总之,商品生产和与对不同的服务具有不同需求收入弹性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极大地加强了对服务部门产品的需求,其中许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钱纳里的标准模式

世界银行专家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等提出了“标准产业模型”理论。通过实证,钱纳里等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如果综合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资源禀赋和贸易结构的话,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的结构变化就是“标准产业模式”。它是对统计意义上结构变动的一致性的描述,反映的是统计规律。为了说明这个统计规律,钱纳里等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1)各国生产技术的相似性;(2)各国国内需求的相似性;(3)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似性。

钱纳里的标准模式是用一个拟对数线性方程拟合截面数据做出来的,根据分析,钱纳里将样本分为三组:大国、初级产品出口型小国、制造产品出口型小国。通过回归分析,钱纳里得出这样一些结论:第一,大国的工业化速度高于小国,工业比重的高峰值约为37%;第二,资本形成(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大国显著,但在小国则影响甚微;第三,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条件下,三种不同的规模或贸易结构的国家的产业结构很可能趋同,或者是一种“回归”趋势;第四,就历史数据与截面数据的对比看,历史上发达国家农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快于截面数据;第五,除了贸易结构外,国内最终需求的构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六,结构对平均模式的偏离及平均增长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总体上,就中期而言均衡增长与否不构成快速增长的充分或必要条件”。

在劳动力转移方面,钱纳里的发现是:(1)“典型就业模式反映出,在结构转变的大部分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存在着滞后现象,与此相应,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较慢”;(2)“工业就业的增加远远低于农业就业的减少,因此,劳动转移主要发生在农业和服务业之间”。

应当指出,虽然钱纳里的“标准产业模式”在我国影响较大,但他所强调的多样性却没有被我国经济学者高度重视。实际上,钱纳里的研究中,对多样性的重视与对一致性的重视是一样的。他说:“然而,不同国家的结构转变决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因为结构转变要受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初始条件以及它所选择的发展政策的影响。”“对制订政策来说多样化的原因是同样重要的,因为它们导致了不同国家最优战略的不同。一些经济学家把生产转型具有的统计上的一致性解释为所有国家必须以同样的工业化速度实现增长。更准确的理解应当是,在什么时候工业化以及在哪个部门工业化有着很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在确定转型的程度时,重要的是既要了解一般趋势也要了解多样化的原因和程度。”

(三)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理论(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西方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工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工业,而是“新工业”;虽然生产活动中服务的成分将增加,但服务的发展是以实物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和目的,而不是人们的生产活动重心将由实物部门转向非实物部门,实际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才起主要作用。这里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工业生产将变成“服务密集”,即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因素,这实际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另一种则认为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将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即服务的生产将走向产业化。

1.产业服务化理论

产业服务化理论认为,尽管需求最终决定生产,但在需求结构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由于制度、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方式也会出现重要变化。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产品还是生产组织都变得越来越精巧和个性化,由此对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些对服务的需求乃产生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因此主要体现为中间性补性服务。这是指:①直接作为工业企业的中间投入;②作为商品需求也不断体现为中间性服务和互补性服务交换过程的一部分的流通和金融服务;③与新生产结构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的形成所需要的服务;④对整个生产体系进行空间上协调和规制所需要的服务。这四点构成与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相联系的“新服务经济学”的核心。尽管在概念上他们称自己的理论为新服务经济学,他们的理论中服务实际上是依附于工业生产的,仅起“中介”或“补充”作用,换句话说,强调的是工业生产的中心地位。

对于工业与服务的关系,他们的主要论点是:第一,商品与服务是互补的,商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同时意味着对服务需求范围和种类的扩大。第二,生产者服务是服务业增长的最强劲和最主要部分。某些服务由于可以标准化而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工业化,这些服务业因而可以达成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率。即从技术层面看,这些服务业具有工业的特点。第三,在新的社会制度结构(主要是城市化)中对企业的“高级服务”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些论点看出,生产方式虽然日益“服务化”,但这些变化无非是商品本身生产过程的组织或技术的变化,或者是由于商品生产的复杂化所引起的对服务需求的增加。总之,服务是围绕商品生产展开的。

2.服务产业化理论

服务产业化理论认为,西方经济中服务业发展过度,已经超出了工业生产能力所允许的范围。由于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缓慢,它变为一种障碍,阻碍着整体生产率的恢复和提高,因此,服务业的产业化便成为新资本积累和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些学者对服务业增长基本持否定态度。服务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服务业将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并且成为更人性化、更集体化的职业,从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实际假定了物质财富生产无限制地增长或物质财富无限丰富的前提条件。一旦物质财富领域的生产增长受到限制,服务业必会表现为过度的发展,物质财富的生产可以支持服务业不断地扩张的假定是不能成立的。有些理论家走到了服务经济理论的反面,认为服务业,尤其是政府和公共服务,是一种“组织成本”,认为剩余成本的扩大损害了投资收益,进而引发资本主义的积累危机。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斯托法斯认为美国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与过度扩张的服务业的生产率停滞有直接关系,他认为美国经济越来越多地将资源用于与生产无关的行为调节和解决内部冲突上。这些理论观点在英国日本都有不同的版本。英国的“非工业化”理论出现得较早,主要原因也是英国的制造业下降较早、英国经济增长放缓较早。日本也出现过所谓“产业空心化”理论,其理论观点的核心基本也是将制造业在经济中比重的下降看成对经济增长不利的因素。为此,这些经济学家认为,要解决经济危机、提高现代经济的生产率,改变服务业的生产率滞后困境最为重要。他们主张对服务业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改造。

服务业的产业化问题就是将服务生产制造业化,这首先要求将服务业的生产、市场推广客户服务标准化。对于一些所谓“社会基础成本”的服务业在提高它们的效率的同时要削减它们的重要性,如政府部门、公共医疗和社会成本性的行业如律师等。服务产业化和提高服务业效率的基础是新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工业化理论”重视服务业生产率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实际把服务业看做了一种未来的工业。

“产业服务化”与“服务产业化”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20世纪80—90年代服务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应该看到,各国服务业内部结构是不一样的,在服务业借助信息技术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的国家如美国,其经济增长就比较健康、稳定;而服务业产业化不足,经济结构向信息化转变不充分的国家如日本则经济一直停滞。美国现代经济既可以说是“服务化”经济,也可以说是“信息化”经济,信息技术不仅改造了服务业使之基本实现“产业化”,信息技术同样改造了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技术。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中的服务业的生产率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个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产业化的特点是明显的。当然有一些服务业并不能“产业化”,因为这类服务业根本无法“标准化”,并且需要人与人的直接接触,如医疗、教育等。总之,“服务产业化”和“产业服务化”现象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工业与服务业实际上是互相渗透的,既有“产业的服务化”,也有“服务的产业化”,都表现为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它们的变化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