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上梳理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多种理论视角下的减贫功能;同时从政策文本出发,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央和民族省区两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和引导策略。从多案例的质性分析结果上看,在中央和各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族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合作组织,广泛分布于各个产业领域,并确实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多种积极作用,如促进了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产业化,带动了农村剩余闲散劳动力,等等。但是,其减贫增收效应如何,农民对其有怎样的评价,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地区减贫事业,需要我们更进一步予以量化考察。
当前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减贫绩效。例如,刘俊文(2017)以2014年中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数据库中山东和贵州两省3县60村5891户农户为样本,考察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行为对贫困农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果,并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入社的关键性因素;张俊等(2015)通过实证调查,得出当前我国合作社的总体运营绩效处于中等水平的论断。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减贫绩效方面,韩乔亚等(2014)通过对黔东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民合作社虽然存在合作社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明显、民族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但是在发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产品产业化经营、提高民族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民族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成效显著。此外,柏振忠等(2017)分别从科技扶贫、产业扶贫、赋权机会、内原动力及内外协同等方面分析了合作社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方式,同时从增进合作组织精准扶贫绩效的视角出发,建议进一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资金互助组、对社员贫困度进行分类等措施;于海茹等(2016)则建议推进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电商化省级,快速破解冷链物流建设不完善、销售渠道较单一、技术手段与技术人才空缺等问题,以增进其扶贫绩效。但是从研究者掌握的文献来看,采用定量方式全面考察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减贫绩效的研究并不太多,由此导致所提出的很多建议也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而本研究的核心目的正是为了考察专业合作组织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和价值,因此拟就该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本部分研究拟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从“精准性”的角度,对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绩效评价。众多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我国扶贫思路不断趋于精准化后的理性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天然的贫困户识别功能,因此本研究首先将就这一特征进行调查,即通过调查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贫困农户的瞄准性,以考察其是否秉承了包容性理念,精准地将贫困农户带入农业产业化队伍。
第二,从“益贫性”的角度,对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绩效评价。有众多成果从多个视角论述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减贫机理和增收途径,益贫性成为新的扶贫方略下吸引农户的最大亮点。因此本研究也将对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益贫效果进行定量测量,以考察其在何种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增收减贫,以及减贫中呈现出哪些重要特征。(www.daowen.com)
第三,从“满意度”的角度,对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绩效评价。学者指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最大特点在于直接面向个体农户,在国家扶贫资源和贫困农户间架起了桥梁;还有学者指出,服务农民和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一起,共同构成合作组织发展的三大重要内容模块。这就意味着,从减贫视角出发,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减贫效应究竟如何,最终还是应该交由其直接受众,即参与农户来评价。因此,本研究拟以农户为调查对象,了解其对合作组织在多维贫困上的满意度评价,并探索提高其满意度的具体路径。
三种视角的绩效评价全部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具体调查方案、调查发现和调查结果如下文所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