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减贫机理探析

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减贫机理探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是民族地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做法成为将精准扶贫工作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结合的典型示范。随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不断有学者分析其对农户减贫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本章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即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厘清专业合作组织减贫效应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发挥其在民族地区减贫事业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减贫机理探析

贫困是民族地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多年来,贫困地区农户和当地基层政府不断探索各种减贫增收路径,路径之一就是形成农户合作机制,改变个体农户单打独斗的农业经营方式。以研究者在调研中了解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化程度低,没有特别突出的自然资源,只有几类水果还称得上亮点。2013年,几位当地农民共同筹资3万多元组建了金秋糯米柚合作社。2015年,也就是合作社成立后仅两年,合作社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约3900万元,社员人均增加收入3万多元。迄今,合作社的部分会员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水果专业户、水果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能人。合作社为社员和当地农村带来经济活力。贵州省桐梓县自2014年起采用联户合作生产模式,在扶贫工作基础上,组织养殖大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生产,统一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障碍销售困难,其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点:一是提供物质保障,如基础设施、技术和资金等;二是明确规则,即规定联户中贫困户的比例,以及明确贫困户产权和收益分配比例。这种做法成为将精准扶贫工作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结合的典型示范。

减贫增收已经成为基层政府推动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力,合作制度被认为具有天然的“益贫性”;在一项针对基层政府的调查中,当被问及“为什么要推动农合组织发展”时,487份调查问卷中,407人将原因归于“促进农民增收”,比重为84.8%,远远高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其他选项。随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我国的实践发展,不断有学者分析其对农户减贫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本章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即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厘清专业合作组织减贫效应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发挥其在民族地区减贫事业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撑。(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