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献,主要体现为两类。一是来自各地的发展报告。这类文献占据了所有文献的较大比重,它往往以个体合作组织为研究样本,总结其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目的是加强示范宣传。这说明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必要将其成长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二是从学术研究的视角,以民族地区为特定范围,考察其合作组织发展中的特殊问题。总体来说,第一类文献给本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第二类文献虽然数量较少,却更有研究的参考价值。
从研究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相关主题的研究类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民族特色。
一是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特色和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阐明了民族地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有学者认为,西部省份应立足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通过组建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深度开发加工特色农产品资源,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最终促进西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孙筱(2015)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阐述了专业合作组织在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及牧民增收中的主要作用。
二是结合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践,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例如,学者任梅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在通过农牧民合作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供给不足、管理者与成员的专业素质偏低、运行机制不规范和农业专业技术薄弱等问题,这是其生产要素供需矛盾的直接表现;同样的问题,在石河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也类似存在。还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新疆伊犁葡萄产业化发展中缺乏宏观规划指导,扶持资金不足,标准化技术也难以落实到位,在产品品种结构和品牌化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合理问题。造成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当地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www.daowen.com)
三则从公共管理视角,对民族地方政府如何推进当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做出了探索。侯淑霞等(2015)运用统计工具分析,验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政府介入的正效应,同时也发现了政府作用失衡现象,说明政府作为需要改进;胡晶晶(2014)考察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农专业合作社发展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希望政府进一步协助合作社规范运营,并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差异化助推;张梦(2015)探讨了贵州石漠化地区如何利用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户发展生态产业集约规模化发展,并以毕节、关岭为样本,分析了石漠化强度对当地合作组织发展的挑战,以及政府和农户的责任;李明辉等(2017)结合云南省建水县清江柑橘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认为应该引导以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民组织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维护基层稳定。
总体看来,专门研究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学术类文献还不多,相对于实践进程来说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减贫扶贫等方面的作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本书力图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促进更多更有效的合作组织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