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迁移模型(图2-6)认为,延伸评价是母品牌好感和态度迁移的结果,有两个可能迁移路径。一种是直接迁移的过程,可以用刺激的泛化和同化来解释,品牌态度是母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一种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母品牌名称出现时,就会引起消费者一定的情感体验。当消费者对品牌信息加工的参与性较低的通过直接条件反应机制的直接迁移机制。另一种路径是间接迁移的过程,可以用类化和图式理论来解释。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新个体被认为归属于一个目标类别,与目标类别相联系的态度就会转移到这个新个体上去。当参与性较高时,消费者先体验到原品牌与延伸品牌之间的相似程度,然后才有可能迁移的间接迁移机制。
图2-6 情感迁移模型
联想网络记忆模型揭示了信息在相关节点间的传递,节点间的关联特征影响信息在节点间的传递,节点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发生信息传递的可能性就越大;节点间的相关程度存在非对称性,导致信息传递的可能性在节点间非对称。在市场营销领域,学者们依据该模型提出了品牌的联想网络理论(John et al.,2006;Keller,1993和2003;Aaker,1991),都指出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并不局限于品牌本身,而是由品牌名称联想到的一切事物,包括产品、代言人、供应商等,联想的结构及强度是某一品牌信息能否被回忆、进而影响消费者反应和决策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消费者并不是孤立地认识品牌,而是给予品牌相关的一系列事物对品牌产生整体的认知和评价。
联想需求模型(Bhat等,2001)的出现晚于情感迁移模型,该模型认为决定延伸产品评价的主要因素不是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好感度或延伸产品与原品牌产品之间的拟合度,而是原品牌的品牌特定联想在延伸产品领域被需要的程度。品牌特定联想是一个品牌与竞争品牌相区别的特征或利益点。当一个品牌的特定联想同时也是消费者需求的延伸产品利益点时,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评价较高。模式联想需求模型适用于母品牌知识较丰富、介入程度较高的消费者行为模式。
Broniarczyk&Alba(1994)认为品牌特定联想对延伸评价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
情感迁移模型与联想需求模型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首先在迁移的内容方面,情感迁移模型认为是消费者对原品牌的正性的态度从原品牌转移至延伸产品上,而联想需求模型则认为是原品牌的特定联想转移至延伸品牌上。此外在评价形成的过程方面,情感迁移模型认为延伸评价是情感迁移的直接结果,拟合度对情感迁移起到了调节作用,而联想需求模型则认为延伸评价是在特质迁移完成之后消费者对延伸品牌具有的特性总体评价的结果。(www.daowen.com)
BhatS等(2001)曾试图将情感迁移和联想需求两个评价模型进行整合,他们假设在品牌延伸评价中,既有品牌好感的整体迁移,又有品牌特定联想的加工。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情感迁移只发生在抽象概念的品牌延伸上,有些品牌的特定联想对延伸评价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雷莉,王谅,夏齐等(2005)认为情感迁移模型适用于原品牌知识较概括,涉入程度较低的消费者行为模式,而联想需求模型则能更好地理解原品牌,知识较丰富,为涉入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延伸评价行为。
Bhat&Reddy(2001)认为品牌的情感与属性联想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Czellar(2003)将品牌态度的组成分为两类: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所谓认知成分系指品牌知识,其定义为在消费者记忆中,与品牌产生产品相关以及非产品相关的联想。因而消费者的品牌态度转移可以有两种途径以产品属性的方式转移和以品牌情感的方式转移。
杨宗欣(2005)建立的模型(图2-7)的横坐标为原品牌知识取回程度,其受到原品牌与品牌延伸之间的契合度、原品牌的使用经验和涉入程度三个因素的影响。纵坐标为消费者的专家程度,当消费者是专家时,相较于新手有更多的关于特定产品知识、产品使用知识与个人知识,而这将会影响评估的过程(杨宗欣,2005)。
图2-7 品牌属性与情感转移路径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