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魏家沟的擀毡子巧匠:李氏兄弟

魏家沟的擀毡子巧匠:李氏兄弟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把擀毡子的手艺人称为毡匠。我们大队魏家沟生产队有一李氏大户,老哥三个,老大李耀臣、老二李耀荣、老三李耀明,他们是方圆几十里地出了名的擀毡子巧匠,每年的夏天和春末秋初的农闲季节里就开始做他们的手艺活。李氏兄弟无论在本村或是在外村擀毡子,毡房里都会有很多孩子看热闹,大人们没事的时候也会到毡房里欣赏他们的手艺。

魏家沟的擀毡子巧匠:李氏兄弟

把羊毛、牛毛、驼毛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黏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一到二公分厚的毛垫子,俗称毡子。用牛毛擀制的毡子叫牛毛毡,用羊毛擀制的毡子叫羊毛毡,还有用驼毛擀的毡子叫驼毛毡,用混毛擀的毡子叫杂毛毡子。人们把擀毡子的手艺人称为毡匠。我们大队魏家沟生产队有一李氏大户,老哥三个,老大李耀臣、老二李耀荣、老三李耀明,他们是方圆几十里地出了名的擀毡子巧匠,每年的夏天和春末秋初的农闲季节里就开始做他们的手艺活。活多的时候在家里做,活少的时候外出找活做,每到一处借用生产队的两间闲房子便开始了他们的营生。这老哥仨不但能擀毡子,还能擀制脚上穿的毡疙瘩、毡袜子,头上戴的毡帽头,讲究人戴的毡礼帽,还有当作绳子用的毡带等等。

弹羊毛是擀毡子的头道工序,弹羊毛的弓子是他们必备的工具,长约五尺,木制的弓背,弓背用料很讲究,桑木最好,一是结实,二是韧性好,三是弹性大。弓弦一般用驴皮的,也可用羊肠的,驴皮的更好一些,经久耐用,羊肠弓弦比驴皮弓弦的弹性和韧性都要差一些。他们把粘在一起又黄又脏的羊毛用这张大弓弹开,弹蓬松至棉絮状,这是个很累的技术工种。弹毛时把毛放在摊床上,用木头做个摊床架子,架子上面放上竹帘子,竹帘子的缝隙能把从羊毛中弹下来的尘土和杂质漏下去。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毡匠们巧妙地把大弓用一根绳子吊在房顶上,大弓距地面的高度在一米三左右,弹毛时左手扶大弓,右胳膊的大臂上拴着一根皮绳子,皮绳子另一头拴在弓锤上,右手负责扶住弓锤,靠右大臂来拉动弓锤,用弓锤使劲拨动弓弦,在近百米远的地方,就能听见弹羊毛的房间里发出“噔、噔、噔”的声响。羊毛弹好后,地上铺一个擀毡子的竹帘子,用一个竹撒子把弹好的羊毛均匀地弹散在竹帘子上,根据毡子的规格来确定竹帘的大小,根据毡子的薄厚来确定摊散羊毛的多少,把羊毛散完后,用嘴(后来用喷壶)往羊毛上面均匀地喷上一层热水,再用竹帘紧紧地把喷过水的羊毛卷起,然后往卷着羊毛的竹帘卷上面均匀地浇开水。两人或三人(洗条毡二人,洗炕毡三人)坐在一把长条椅子上,把毡带的一头拴在长条椅子腿上,几个人擀毡子就拴几根毡带,把卷着羊毛的竹帘卷子放在毡带上,擀毡子的人抓住毡带的另一头,同时用脚把竹帘蹬到前面,然后手拉毡带将竹帘卷拉回,就这样反复地蹬拉,直至把水挤干,再均匀地洒上开水,再蹬拉,这样重复地浇水、蹬拉、挤干,约十遍,这个过程叫水洗。这样做一是为了洗净毛里的杂质,二是通过水洗蹬拉把毛紧紧地黏结在一起,三是增加毡子的白度。在水洗过程中先洗宽,后洗长,然后把毡子边随时弄整齐,凹进去的要向外拉一拉,凸出来的要向里挤一挤,最后擀出来的毡子四边齐整,薄厚均匀,整体挺拔。李氏兄弟无论在本村或是在外村擀毡子,毡房里都会有很多孩子看热闹,大人们没事的时候也会到毡房里欣赏他们的手艺。

一般单人条毡的规格长两米、宽八十多公分,用毛十三斤左右。擀毡子的工钱按羊毛的重量计算,每斤毛的加工费,在七十年代需要一元二角左右,一床羊毛毡子工本费需要四十来块钱。我参加工作时,我们单位有一百多块羊毛毡子,是搞野外勘查作业时用的,比起李氏三兄弟擀的毡子质量差了许多,四个边没有他们擀得齐,薄厚没有他们擀得均匀,密度没有他们擀得密度大,整体的感觉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www.daowen.com)

那时除了特殊贫困的人家以外,家家都有一两块毛毡子,最讲究的人家有一块炕毡,常年铺在炕上不下架。除了羊毛毡还有牛毛毡,虽然比不上羊毛的好,但是一般人是弄不到牛毛的,那时只有大畜饲养员和牛倌能有机会弄到牛毛,他们不用花钱,只要在春季牛脱毛时手勤快一些即可,饲养员在早午晚喂牛时用毛招子在牛身上把毛招下来,一个春季能攒五六斤毛,两年就能擀床牛毛毡子。

毡子主要是睡觉时铺的,有时来了尊贵的客人白天也要铺在炕上,撑撑门面,让客人坐在毡子上。接人用的马车、驴车的车厢上也要铺上一块毡子,坐上去要舒适一些。毡子不但能御寒还能防潮,所以蒙古包里的地面上都铺一层毡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