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统小戏演出,令人难以忘怀

传统小戏演出,令人难以忘怀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唱评剧,当地人称唱小戏。六十年代基本都由大队评剧团演出,谁请的戏班子谁管饭。评剧团一个剧目能演很多年,一年又能演很多遍,在三队演的剧目到五队、七队、九队还演,看戏的在三队看完到五队、七队、九队还看这出戏,去年看这出戏,今年还看这出戏,真是百看不烦,百看不厌。

夏锄结束,庄稼地里的农活告一段落,从春种到夏锄忙碌了几个月的人们需要休整一下。这时,生产队要放几天假,大队、生产队或几个生产队联合请个评剧戏班子唱几天戏,少则三四天,多则五六日。当时最大的娱乐活动就是唱评剧,当地人称唱小戏。请戏的名目很多,谁家有大喜之事要请戏祝贺,许愿的要请戏还愿,有讨子还愿的、除病还愿的、消灾还愿的、求雨还愿的,大多是纯娱乐型请戏。费用有大队承担的,有生产队承担的,有几个生产队联合承担的,也有个人承担的,总之谁请戏谁花钱。六十年代基本都由大队评剧团演出,谁请的戏班子谁管饭。生产队请戏班子按家吃派饭,唱戏的挣工分。

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处比较宽敞的露天地,是专门用来唱戏的。唱戏时用又粗又长的木杆子和木板子搭一个大戏台子,然后用大帆布棚上,不但遮阳,还能避雨。戏台子靠后有一道幕布,演员们化好妆都要在幕布后面候着,该谁演出谁出场。戏台子两边分别坐着鼓乐队手,比如司鼓的、打镲的、拉二胡的、拉板胡的、吹喇叭的等等,有的一人操着几种乐器。幕布后面还坐着一个神秘的人物——提词的,他坐在一个凳子上,前面有个方桌,手持一本戏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台上唱戏的如果忘了唱词,他在台后及时把唱词提示给演员。如果是现在就更好了,演员耳朵上可以戴个耳麦。

开始唱戏的那天,主持人要有一个开场白,说明请的戏班子是哪里的,是谁花钱请的,请戏的缘由,然后报戏名。这天,看戏的人们老早地拿个小板凳、玉米皮编的坐垫、破皮子做的垫子去占地方,能够抢到前几排位置的沾沾自喜,坐在前面不但听得清而且看得清。看戏的也不能太寒酸了,要炒点瓜子、炒点豆子、炒点棒子粒,拿点水果蔬菜,比如杏、樱桃、沙果、黄瓜等,边看戏边吃点闲食,时不时地给左邻右舍也抓上两把。拿一瓶子凉水,口干了喝上两口,感觉很惬意。除了自带些闲食,戏台底下也不乏卖闲食的,比如杏、樱桃、沙果等。卖瓜子的也不用带秤,装瓜子的口袋里放一个茶碗,一毛钱一碗。中老年人是真喜欢看戏,小孩子们看戏是小,玩耍凑热闹是大。大姑娘小伙子们,把压箱底的衣服拿出来穿在身上,到戏台底下显摆显摆,吸引一下大众的眼球,看戏是小,寻开心是大。那时,没有钟表,很难确定具体的开演时间,所以在开演前半个小时,击鼓、打镲、打锣也叫开同(开场),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告诉人们演出即将开始。评剧团一个剧目能演很多年,一年又能演很多遍,在三队演的剧目到五队、七队、九队还演,看戏的在三队看完到五队、七队、九队还看这出戏,去年看这出戏,今年还看这出戏,真是百看不烦,百看不厌。演悲剧时,年龄稍大一点的观众,第一遍看到伤心动情处情不自禁地哭,看第二遍、第三遍还擦眼抹泪地泣。(www.daowen.com)

这项娱乐活动对农民来说也是一件大事,表面看来是唱戏,而戏外的活动往往比唱戏更重要,借着唱戏的引子办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事。出嫁的闺女,要以此为由,把闺女接回娘家住几天看看戏。那时出嫁的闺女,不像现在回娘家这么频繁,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受传统的礼教束缚,回娘家的时间很少。娶了媳妇的男人要把岳父岳母接来看戏。有没过门媳妇的人家更不能错过机会,要把没过门的媳妇也接来看戏,给男女双方提供见面、接触的机会,创造条件,加深感情。三亲六故也是被请来看戏的对象,如姑父、姑姑,舅舅、舅妈,姨父、姨母,干亲,朋友等,表面是看戏,实际也是亲戚走动、亲朋交流、拉近关系、情谊回报的过程。除了看戏,三亲六故们互相之间聊聊天、唠唠嗑,交流着各地各家的大事小情。出嫁的闺女回来看戏,自家和亲朋好友老邻旧居还要请到家里吃顿饭。那时农村的娱乐活动非常单调,没有电视电影到后来才有还极少,过年时扭秧歌,夏秋时节唱几台小戏,这就是最大型的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