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提倡封山育林、育草,六七十年代只提倡封山育林,所谓的封山育林就是划定区域,禁止打柴、放牧和破坏植被的各种活动。封育区确定之后,在封育区的边缘埋上木制或石制的标牌,一是作为封育标志,二是明确封育区界限,三是起到宣传警示作用。那时我们生产队在封育区的边缘埋的都是长约两米、直径约二十公分的圆木,一头埋在地下,另一头削成三棱锥形,在三个平面上用红漆分别写着“封山育林”“禁止砍柴放牧”“违者严厉处罚”等字样。与此同时,在生产队部张贴封山育林公约,确定专兼职护林人员。
人们在经过一次次尝试后发现,不但树木能有效地拦截降雨,而且蒿草也能拦截降雨,草多草密的地方效果会更加明显。不知是政府的号召,还是大队的统一组织,从那时起,每个生产队都建立了一到两处封山区,大队也在大石洞子、大阴坡、敖包山等三处建立了封育区,而我们生产队则在砬同子沟建立了封育区。
一处兔子不拉屎的石质山地,经过几年的保护,封育区里的草长到半人多高,草的品种也多了,树木也随之长了起来,如平榛、山杏、榆树等。雨水到了那里也真的减缓了速度,部分雨水渗到地下,减少了地表径流,人们真正认识到封山育林、育草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办法。草长得少的年份和极端缺柴的时候,对封育区进行开山(就是有计划、有时间、有组织到指定的封育区内进行打草、砍柴),开山砍柴时有专人监督,只能打草不得砍树,这项活动都在秋冬季进行,秋季打草,冬季砍柴,开山结束后再封起来。
通过封山,恢复了原来的林草植被,原来的光山秃岭,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风刮山石阴森森的可怕怒吼声不再出现,只有微风吹树叶、花草发出的沙沙响声。小鸟又回来了,在这里搭窝筑巢,繁衍后代,组成一个个幸福的“小家庭”,过着“小康”一样的生活,它们欢快地唱着、跳着。野鸡、沙鸡、嘎啦鸡在这里发出咕咕的鸣叫声,向它的异性伙伴发出阵阵的求爱信号。兔子在这里奔跑着,狐狸在这里出没,就连多年不见的狼也时不时在这里露上一面。(www.daowen.com)
有人不禁要问,那么好的效果为什么不都封上呢?甭说都封上,就是多封一些也做不到。那个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几百只羊、几十头牛、几十匹马、几十头驴和骡子,社员也饲养着驴、骡、羊等,它们得活着,这几百张嘴都要吃东西,还有二百来人的做饭、取暖用柴等。那时烧柴没有可替代的,不像现在有钱拉点煤取暖,买点煤气做饭,用电饭锅焖饭,买点熟食等,省去了很多烧柴,那时全靠烧柴做饭、取暖。
本人认为,时至今日封山育林育草,封沙育林育草,仍然是土壤贫瘠的大山、远山、高山、石质山地及沙化土地快速恢复植被的好办法。投资只需造林费用的百分之几,而且林草种类丰富,容易形成良好的生物链条,达到植物类型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