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我们村是个山村,绝大多数耕地都在南北山坡上,坡地不保水不保肥,甚至每年的地表熟土也要冲走一些。为了把坡地变为平地,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修水平梯田。在每年的秋季,把庄稼收割完拉进场,关上场院门,大队就开始组织修梯田。为了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把九个生产队的劳力集中到某一个生产队修梯田,人们把这种形式叫做“修梯田大会战”。任务是按照每个生产队的劳动力数进行分配的,地块整齐的按照生产队的排序从梁根往梁上排,地形复杂的就采取抓阄的形式来抽取地块,抽哪修哪。一年完成一到两个生产队的梯田建设任务。各生产队一律三自,即“自办伙食(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记工分”。
那时候人们对水平梯田的认识还是蛮高的,因为在同样的年景、种植同样的作物、采取同样的管理措施,梯田的收益要比没修梯田前的坡耕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所以队长和社员们对修梯田没有抵触心理,人们争论的焦点是先给哪个生产队修。凡事都有个先后,如果大队领导们没有私心,排序的问题也不是个问题,让大家没有意见的办法他们是有的,比如用抓阄的办法来决定先后次序,队长们肯定无话可说,社员们也会口服心服。可偏偏就由大队领导们主观确定,恰恰还从大队领导所在的生产队开始,有很多生产队长和社员们有意见,认为大队领导有私心。不管怎样有意见,最后还是要按照大队领导的意见办。好在那时候的生产队长很听话,不但服从领导,而且回去还要做社员的思想工作。
每年修梯田大会战开始的时候,大队都要召开一次生产队长会议,把大队班子商量的意见通报给各生产队,主要是确定修梯田的地点、分摊任务、开始时间、质量要求等。
到了“开战”那天,各生产队都不含糊,社员们早早地带上铁锨、扁担、抬筐、镐头、拍板等,扛着一面鲜艳的红旗,到了山上将红旗插在制高点上,九个生产队加上大队的那面红旗,十面红旗迎风招展,甚为壮观。人们的说笑声,工具、石块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山坡上人欢马叫,人们早已把谁先谁后的问题抛在脑后,在指定的地块开始了紧张的劳作,人们争先恐后、争分夺秒比着赛干得热火朝天。队与队之间也在比速度、比干劲、比质量。有的生产队为了加快进度,把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几岁的小半桩子也动员到山上。社员们起早贪黑想着早一天完成任务回去打场。那满场院的庄稼可是社员们一年的收获,生产队长更是心急火燎,怕下秋雨庄稼返潮不好打,又怕粮食着湿变质没法吃,也怕征购粮卖不上价。
大队干部也亲临会战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督察员,也当质检员,有时还当“战斗员”。他们随时掌握各生产队的进度、质量,发现哪个生产队质量差、进度缓慢,便及时要求采取改进措施。发现速度快、质量高的,就随时组织现场参观,将好办法加以推广。
距会战现场最远的生产队有七八里路,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步行,早晨步行出,晚上步行归,下工时把工具寄存在附近的社员家。中午个人带饭或就近找户人家办伙食做顿饭。给哪个生产队修梯田,就由哪个生产队提供开水和办伙食的烧柴,有时还给提供点青菜。
六七十年代我们那里修的都是水平梯田。田埂高一米半到两米不等,梯田的宽度视耕地坡度的大小而定,坡度越大梯田越窄,坡面不太复杂的缓坡地,梯田可适当宽些。梯田的长度因地而宜,田埂越高说明原坡面坡度越大,动土量就越大。梯田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梯田地面的水平度和田埂的坚固度及埂面的光滑度。修梯田筑埂时人们为了把埂面拍实、拍光,还特制了长一百五十多公分、宽十五六公分的木头拍板,专门用来拍打埂面。这个活既是个力气活又是个技术活,为了使田埂坚固,筑埂时有专门在埂上踩土并负责修理田埂曲直的,所以筑埂的人一定是个巧人、能人。修梯田一般都在耕地上进行,所以在筑埂和平整田面时要把地表熟土刻意地堆放在一边,用生土筑埂和平整田面,待田面平整后再将熟土均匀地回填在田面上。(www.daowen.com)
梯田修好后,还要把梯田装饰一下,在梯田埂的立面上用白灰书写振奋人心的口号。例如,“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抓革命,促生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等,这些口号大多是毛主席语录。半个秋季的时间,一片山地变成了整整齐齐的水平梯田,远远望去很是壮观。
五十年代末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在狼窝掌上修筑了三十亩高标准的水平梯田,亩产粮食达到了七百斤,堪称奇迹。在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制定一个《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黄河以北粮食亩产要达到四百斤(称为达纲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粮食亩产要达到五百斤(称为过黄河),长江以南粮食亩产要达到八百斤(称为过长江)。位于黄河以北的山西省大寨大队,水平梯田粮食产量亩产达到七百斤,让国家领导人看到了新希望,于是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全国各地农村掀起学大寨的高潮,学大寨人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的精神,学大寨人修的高标准水平梯田,学大寨人在青石板上建良田、创高产。那时候在老百姓心目中,学大寨就是学修梯田,修梯田成了学大寨的代名词。
据史料记载,梯田起源于古代,阪田是梯田的雏形,距今三千多年。梯田修筑历史悠久,世界各地均有。梯田分四种类型:一是“水平梯田”,沿着山的等高线每隔一定的宽度修筑田埂,并把田面整平,形成水平的阶梯农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保水、保土、增产效果较好的一种;二是“坡式梯田”,在坡耕地上隔一定的距离沿等高线修筑田埂,埂内地表不加平整,仍保留原有坡度,也称顺坡梯田,利用田埂保土蓄水;三是“隔坡梯田”,梯田与自然坡地一并设置,即上一阶梯田与下一阶梯田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山坡地,既不平整也不种植,作为下一级梯田的集水区;四是“反坡梯田”,梯田田面坡向与山坡坡向相反,田面微向内倾斜形成三至五度的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土能力。
查阅资料才偶然发现,实际我们村原来的坡耕地上的荒界子都属“坡式梯田”,这些梯田可能在开垦耕地时,人们就把梯田的埂筑上了,但是后人不了解这个过程,也不认为这是梯田,也不知道它的来源,所以就把这些“坡式梯田”统称为坡耕地,把那些梯田埂子统称为“荒界子”,人们以为那些荒界子都是自然形成的,实际那些荒界子都是先人在耕作时修起来的,以减少水土流失,只不过没有进行田面平整。由于这些田埂修筑时间久远,田埂的背风面风积了很多熟土和粪肥,那些“荒界子”凭着土壤肥沃、通风透光良好的生长条件,长满了杂草、灌木,甚至零星的榆树杨树等。每到立秋后,庄稼收割前,人们都要把“荒界子”上的杂草割下晒干,作为冬春季节牲畜的饲草。细想,先辈们很会利用土地资源,做到了农牧结合,农牧互补。
现在看到的各生产队一坡一岭的水平梯田都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和七十年代初期修建的。从那时起才有了真正的水平梯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有利于耕作,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