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坯是用土和瓤秸和成泥,再用土坯的模具托制成型,晾干后即可使用。土坯模子分两种:一种是长方形的,用四块厚一点五公分、宽五公分的木板制成一个内边长三十六公分、宽十八公分的长方形木框,作为托长条土坯的模具。另一种是方形的,也是用四块厚一点五公分、宽五公分的木板制成一个内边长、宽各三十六公分的正方形木框,作为托方形土坯的模具。人们把托坯的模具称之为坯模子。
托坯的工具很简单,一个坯模子(托方形坯用方形坯模子,托长条坯用长方形坯模子)、一张铁锨、一个水盆即可。托坯用的材料:黄土或黑土,黄土最好,黏性大,托出来的坯结实。一般用压碎的莜麦或小麦的秸秆(莜麦瓤子或小麦瓤子)做瓤秸。
托坯一般在春秋两季雨水少的时候进行,以防土坯未干就被雨水给浇坍了。托坯的方法也不复杂,为方便、省事、省力,最好选择一处有土源、有水源的平地作为托坯场地,托坯前先把地整平。把土和瓤秸混拌在一起和成泥,泥不能太稠更不能太稀,太稠抹坯时费力抹不动,太稀了托出来的坯易变形不爱干。托坯时两人为一组,一个供泥的,一个抹坯的。抹坯的把坯模子平放在地上,供泥的用铁锨把泥盛到坯模子里,抹坯的用手把泥抹平,重点是把四个角要压实抹好,坯的四周要和坯模子一样平,坯的中间要向下凹一些,这样垒墙时好用,砌出来的墙比较稳定,墙体坚固不走形。坯抹好后取下模子,用水盆里的水把坯模子的内壁刷一下,这样托出的坯四边既光滑,又容易脱模。托坯看似是个力气活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实则不然,会托坯的和出来的泥稀稠适度,瓤秸适量,搅拌均匀,锄泥时一锨泥正好托一块坯。有时或稍多一点,但宁多勿少,泥多一点抹坯的会把多余的泥捧出来放在下一块坯的位置上,如果少了,锄泥的还要再锄一次。待土坯晾到七八分干,把坯立起来用破菜刀把坯底沾的土清理掉,晾一下坯底,坯底晾干后把坯集中到一起码成垛。码垛时把坯横着或横斜着立起来,一层一层垛好,不能平码,平码会把坯压坏。托坯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力气活,庄户人常说:“托坯打墙,活见阎王。”
土坯是我们那地方搭房盖屋常用的材料,除此之外,土坯还有很多用途。
如用土坯垒房子的山花尖:打房子墙框时到山花尖处,墙太高扔土太费劲,打墙的人便停下来,留着用坯垒,比土打墙方便、省力还牢固。
用土坯垒箅子墙:人们盖带柁的房子一般不用土打箅子墙,大多都用土坯垒,土坯墙比土打墙薄,显着房间秀气,屋子宽敞。
用土坯搭炕:把长条坯横着立在炕厢上面垒出炕洞,再用方形大土坯搭在上面,做炕面子,土坯炕面子虽然比石板炕面子热得慢一些,但热得时间长,且温度适中,不至于凉、热温差过大。(www.daowen.com)
用土坯垒仓子:在五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外间屋靠着北墙都垒个土仓子,用来装粮食呀,装谷糠等。有的贫困人家里屋打不起柜子,也要垒土仓子装东西用。讲究一点的和有点条件的,仓子上面做个木头盖子。生产队的仓库里为了装粮食也盘了很多土仓子,只不过比个人家的土仓子要大一些,因为盛的粮食多,所以仓子的底和帮都是用两层坯垒起来的。
用土坯盘(垒)锅台:那时农村住户的外间屋都有一两个锅台,人口多的盘两个锅台,人口少的盘一个锅台。这些锅台都是用土坯坐着泥垒起来的。
用土坯搭碗架子:过去每家每户锅台后都有一个土坯搭的碗架子,用来放餐具和炊具等。简陋的搪板是用木棍或向日葵秆子代替,上面再抹一层泥,豪华一点的搪板是用木板做的。碗架子上面还要用坯和木棍搭个盖并用泥抹上,只留一个侧面,放取餐具。
用土坯砌筑圆仓:集体经济时期,每个生产队都有几个圆仓,用来装粮食。大生产队有三四个,小生产队也有两三个,个人家也有建圆仓的。由于圆仓的墙壁是圆的,没法用土打墙,所以都用土坯垒。
在没有砖的年代,土坯就是砖的替代品,但比起砖来它还是逊色了许多,它没有砖的硬度,怕水、易碎、抗压力小、光洁度差,但它的制作过程比起砖来也简单了许多,它对土质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它不需窑烧。在那个经济、技术落后的年代,土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