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住人的屋子要放些装饰品,人们称之为摆设,这些摆设大多都与日常生活有关,所以摆在屋子里的东西和墙上挂的挂件大多数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
住人的屋子(卧室)家具也比较简陋,北面一般放一口三节红堂柜,没有红堂柜的盘个土仓子放粮食和杂物。讲究的人家柜前放一个春凳。春凳比柜略短一点,凳宽四十多公分,高约四十五公分。其制作工艺比较讲究,春凳两头各有两条腿,腿的左右挨着凳面板镶着镂空的围板,距地面二十来公分高有两根横撑,横撑上有一块搪板,搪板上放鞋。春凳主要用来坐人,搪板上放鞋不返潮,它既是一件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件摆设。山花墙那面有的摆一口小两节柜,更多的家庭什么也不摆,到六十年代末,姑娘订婚流行向婆家要一对木箱子,结婚后用来装些新衣服及私人物件等。两个箱子长期上着两把锁头。箱子一般摆在里屋门对过的山花墙面,为了防止箱子受潮,箱子下面还要做一个木架子,木架的前面通常挂上一块花布帘,有钱的人家把箱子架直接做成橱柜。现在看似一对很简单的木箱子,在当时可是一件值钱的家当。在那个年代,手工制作箱子工序十分繁琐,做箱子的板,要用柳木或杨木,而且要用干木料,如果是买落房木(旧柁、旧檩木)等,还要请木匠破板、刨光、开榫、黏结、组装,然后用腻子把箱子外面抹平,用砂纸搓光,刷两到三遍红油漆,最后还要刷一到两遍清漆。正面有红堂柜,侧面摆着一对红箱子,视觉效果很好。南面(靠窗户那面)搭炕,一是采光好,二是暖和,三是能把锅台和炕连在一起,在做饭的同时也把炕烧好了,省柴、省事、方便。
在红堂柜子上面的北墙上,有的家庭挂一幅大镜子,有人叫挂镜也有人叫墙箅子。挂镜由四块镶着框的玻璃组成,当中的一块是水银镜,宽七八十公分,高一百一十多公分,四边镶木框。这块镜子的上头有一块长七八十公分,宽二十多公分,四边镶木框的玻璃,上面写着几个大字,类似对联的横批。水银镜子两边各有一块与水银镜子等高,宽二十多公分,四边镶木框的玻璃,上面写着一副对联。“文革”前的对联如,上联:文章西汉两司马,下联:经济南阳一卧龙。或者,上联:欲高门第须为善,下联:要好儿孙在读书。“文革”时如,上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下联:五洲震荡风雷激等。上边横着的玻璃书写横批。有的上边和两边的长条玻璃也是水银的。有了这件摆设,感觉屋子亮堂了许多。还有的人家挂六扇镜,由六扇高约一米、宽约二十公分带框的水银玻璃镜组成。每个镜框上面都安着一个挂钩,六块镜子一块挨一块地竖着挂在屋内的山花墙(东屋东墙或西屋西墙)或北墙上,水银玻璃上画着彩色的花鸟鱼虫,还有婀娜多姿、身着长裙、肩担花篮的美女,有的写着诗句,增添了屋内的美感和文化色彩,也增加了房间的亮度。靠着红堂柜的南边上方,在东西墙上各钉上一个大钉子,再到供销社买一根比屋子开间稍短一点直径两三公分粗的竹竿,竹竿两头拴上细绳挂在钉子上做手巾竿,用来搭手巾,有时也用来搭衣服,挂一些较轻的东西,这个竹竿子几乎家家都挂。
墙上不挂镜子的,除了贴年画还挂一些镶着照片的镜框,贴着大人或学生的奖状(奖励证书)、毕业证书等等,有的把结婚证也贴在墙上。用这些来装饰美化屋子,感觉屋子不那么空荡荡的,还有点文化气息。
除了墙上挂的和贴的还要在红堂柜子上面摆上东西称作摆设,稍早一些的家庭,在红堂柜子上面放一块横镜也叫柜戳,一块长宽各八十公分左右的水银玻璃,周围镶着木框,戳在一个木制底座上。底座长约九十公分、高十几公分。底座上有的雕刻着各种图案,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漆涂上各种图案。这面镜子一是为了照人,二是显得房间亮堂。前面说的挂镜是后来才有的。红堂柜北面的东西两侧,摆着一对帽盒(用薄木板做的圆形容器),大的直径约四十公分、高约四十公分,小的直径约三十公分、高约三十公分。小帽盒放在大帽盒的上边,是用来装帽子的。挨着帽盒摆着一对高六十来公分,直径约二十五公分的白底带有蓝色图案的敞口瓷制插掸瓶,是用来插鸡毛掸子的。挨着插掸瓶还摆着一对高三十多公分,直径约二十多公分的带盖瓷茶坛,据说是用来装茶叶的。我看茶坛对北方人来说只不过是和插掸瓶配套的一种摆设而已,不过这个瓶子也没闲着,里面也装了一些精粮细面等。这两样东西很少是自己买的,一般都是女主人结婚时娘家陪送的,说明娘家当时的经济状况还很不错,也有的是祖上传下来的。(www.daowen.com)
也有很多家庭没有摆上面说的几样东西,但红堂柜的上面也没闲着,摆上一排瓶瓶罐罐,如酒壶、酒盅、酒瓶、玻璃瓶、茶壶、茶碗、梳妆镜、梳妆匣子等,把这些东西摆在了红堂柜子上面当摆设,总比光秃秃的好看些,就是穷到这份上也没忘了审美。那时候装东西的容器特别少,盛液体的容器就更少了,所以人们把喝过的酒瓶和其他玻璃瓶要留下来,留着装豆油、打火油、打散装酒或装一些液体性的物品。后来供销社也卖大玻璃瓶子,有三斤装的类似普通酒瓶子形状的,有类似手雷形状的,每个售价三元钱。人们把这些装液体的瓶子摆在柜上做装饰品感觉也很好看。
炕分两头,挨着锅台的叫炕头,另一头叫炕梢。人们习惯把枕头、毡子、被子、褥子和暂时不穿的棉衣垛在炕梢,称之被垛。讲究一点的人家,在被垛的外面要罩一个单子或罩一个线毯子,显得屋子整洁。那时姑娘相亲也要看被垛的大小,以被垛大小来判断这家的贫富。那时的夫妻枕很有意思,又长又高,长足有九十公分,高二十来公分,枕头两头的堵头是方的,是用两块长宽约二十公分的花布或绣花布做堵头,当中用一块长约九十多公分,宽约八十公分的黑布缝制而成。每对夫妻都有一个这样的枕头,这种枕头都是夫妻共枕的。其他家庭成员都枕单人枕头,由于没有枕巾,又不能做到及时拆洗,时间长了黑枕头上挂了一层厚厚的放着亮光的油泥。垛被垛时用枕头打底,枕头上面依次是衣服、被子、褥子、毡子等。后来人口少的、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炕梢放一个小衣柜,把行李和衣服都放在小衣柜里,屋子显得干净、利落。
在炕头那面的墙壁上,距炕面六七十公分高处挖一个高三十来公分,宽二十多公分的长方形通透的洞做灯窝,是放煤油灯和火柴的地方,一灯二用,里外屋兼顾,黑天做饭用得更多些。后来有了玻璃,人们把灯窝扩大了许多,在灯窝处的外屋墙面上安块玻璃,既不透风又能解决里外屋照明问题。灯窝的上面挂着厚厚的一层灯烟子,时间长了不清理,灯烟子就像倒立的小山峰一样,有时候夜间点灯时一不小心把灯烟子碰下来,弄得满身满被褥都是黑的,因为灯烟子含油脂所以很不好洗。
这就是五六七十年代,小村农民家庭的屋内结构设置和屋内摆设。在当时看来很实用,也很合理,有的虽然土气但很人性化。什么时代说什么话,什么时代穿什么衣,什么时代用什么工具,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对当时人来说很难超越,因为它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用新的代替旧的,用先进的代替落后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跟不上社会进步步伐的自然被淘汰。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到时机无法超越,当时机成熟时也无法阻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