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村民住房现状与分布

村民住房现状与分布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村,户与户之间的住房,虽然不像前边所说差距那么大,但也分三六九等。土房一般都是两间,是盖不起大房的人住的,那时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和搬迁户住这种房子,也有的家庭暂时不具备盖好房子的条件,先盖两间土房临时住几年,待有条件再盖好房子。那时,村里的社员几乎都住三间房,五间房的只有两户,有六间连脊房的也是住两户人家。

村民住房现状与分布

人有穷富之分,生活条件有高低之分,这些差距更多地表现在住房方面。有的虽然叫房,实际是个窝儿。有的则是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现在城里也是如此,没钱的住边缘地段、楼层差的、小面积的、简装修的,条件好一些的住好地段、好楼层、大面积、精装修的房子,富翁则住别墅、豪宅。在我们村,户与户之间的住房,虽然不像前边所说差距那么大,但也分三六九等。

 所谓土房,就是房子所有的墙都是用土打起来的,没有立柱没有梁,在墙的顶端搭上檩子,檩子上面铺上大树枝子笆条,有的用盾子笆(把高粱秸秆捆成捆,也叫盾子),笆上面抹上泥。这种房子墙体特别厚,打墙时窗户口上、外屋门口上、里屋门口上的位置各放一块方木过梁,在过梁下面刨窗口、门口。这种房子很少有里屋门,仅在里屋门口挂一个帘子,用来挡烟、保暖、御寒。因为屋子小,窗户自然就小了许多,进到屋里又闷又黑像钻进了窑洞似的。这种房子的防水,一般都是用黄土泥抹房顶,然后在抹好的黄土泥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盐,也有用麦秸、莜麦秸苫房的,冬天保暖夏天隔热。土房一般都是两间,是盖不起大房的人住的,那时我们村有几个光棍汉和搬迁户住这种房子,也有的家庭暂时不具备盖好房子的条件,先盖两间土房临时住几年,待有条件再盖好房子。

 这种房比土房多了两架柁(梁)和四根柱子,所以也叫土木结构房。三间房二梁四柱二十一檩,每间房七根檩子,也有二十七檩的,即每间房九根檩子,前后檐用七十二根长约七十公分,宽、高约六公分的长条方木(也叫连檐橛子)封上,周围土打墙,屋里的两个箅子墙是用土坯垒起来的。东西屋开间为二百七十到二百八十五公分,中间屋开间为三百一十八公分,跨度为四百八十到四百九十五公分,外墙厚三十六公分,箅子墙厚(用坯垒)二十公分。坯垒的墙,墙体比较薄,不像土打墙那么厚那么蠢。由于有梁有柱子比土房坚固了许多,空间也大一些,比土房也秀气了很多。连檐橛子房一般都是三间,个别也有四间五间的,用的笆条和土房的差不多,防水更多的是用麦秸子和莜麦秸子苫房,个别户也有用黄土泥撒盐的,那时村里有七八成的户都住这种连檐橛子房。到七十年代初,时兴用水泥瓦做防水。

 这种房也叫四梁八柱房,即三间房用四根大梁,八根柱子,十五根檩子,一百四十四根椽子(从房檐到房脊用两根椽子对接),如果用通椽(从房檐到房脊用一根椽子),用椽总数则是七十二根。两个外山墙也有柁和柱子。柁上面搭檩子,檩子上面搭椽子,椽子上面铺笆条。两个山墙和前后檐墙用土打,屋内两个间箅墙一般用土坯垒,类似现在的框架楼,即便把房子的墙都拆掉,房子也不会倒塌的。笆条一般有木板笆,还有用废旧木头劈的条笆,椽子与椽子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所以用板笆和条笆都可以,用这种笆条房顶看着干净秀气。这种房子的防水一般都用小青瓦瓦房,后来用水泥瓦、矸子瓦和陶瓷瓦。椽房造价高,外形美观大方,村里只有几户人家住这种房子,除了一户是新盖的,其他几户都是上辈留下来的老房子。这些住户都是经济条件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的。

那时,村里的社员几乎都住三间房,五间房的只有两户,有六间连脊房的也是住两户人家。三间房一般都是东西屋住人,中间屋(外间屋)南面做厨房和过道,北面盘仓子。四间的为套间,五间和六间的都要开两个外屋门(入户门)。外屋门(入户门)都设在外间屋南墙的正中间,一般有一副朝外开的风门子,风门子的下半截用木装板,上半截有窗棂糊窗纸,也有用半截风门子的人称半门子,白天用来挡猪鸡。外屋门口的里面有一副朝里开的用一寸厚木板做的板门,板门里面有门插关,夜里关上板门,插上门插。在板门外面有加锁的设置,家里没人时,可将门锁上。冬季在风门子和板门之间还要挂一个棉门帘子,用来挡风御寒。

窗户都是正方形的,一般窗户长宽各一百零八公分,大一点的窗户长宽各一百二十六公分。那时小村住户的窗户有两种:一种是上在窗口里边的,分上下两扇,也叫呱嗒嘴子窗户,上扇往里向上开,可挂在屋顶上,下扇可摘下,但一般不摘。窗户棂很小,约十公分见方,由于窗户棂小,屋子显得比较暗。另一种是上在窗口外的一扇大窗户,窗棂大些,横竖都是六个棂,每个棂一般长宽各二十公分左右。由于窗棂大,屋子显得比较亮堂,开窗时用一个“丫”形木棍把窗户支起来即可。窗户外面糊窗户纸,早些年糊的全是毛头纸,后来人们为了亮堂、美观,改糊白纸了,但是白纸没有毛头纸有韧性,到了夏天就会崩口子,有时不注意也会把窗户纸弄破,窗户纸破了也要打补丁,一个窗户打十几块补丁是常事。到了冬季要溜(糊)窗户缝,即把窗口和窗户框的结合处用纸条糊上防止漏风。

纸糊的窗户,再点一盏煤油灯,用不了多久屋里的那面窗户纸上就挂了一层黑黑的油灰。为了观察院子里的情况,就在窗户纸上戳个小洞,后来有了玻璃,人们想办法弄块小玻璃固定在窗户上,那时玻璃奇缺,有的就把旧梳妆镜子上的水银刮掉,糊在窗户的中下方,再后来玻璃不那么紧缺了,人们到供销社买一块40公分×40公分的玻璃(正好占四个窗棂),用板条和铁钉把玻璃固定在窗户上。盖新房时直接在窗户的中下方打一个玻璃框,把玻璃镶嵌在玻璃框上,玻璃比原来大了许多,屋子也亮堂了许多,院子里的情况坐在炕上就能一目了然。

那时候冬天冷,屋子潮气大,夜里窗户纸里面挂一层厚厚的霜,早晨做饭时屋子变暖,风刮窗户纸,霜雪一片一片地从窗户纸上往下落。玻璃里面不但挂霜,有时还结一层薄冰,自然呈现出各种图案。透过光线你会看到,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悬崖峭壁,有的像冰川雪地,有的像森林,有的像大树,有的像芭蕉,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抽象画……各种图案汇集在一起,千姿百态,美轮美奂,好似画家经过深思熟虑构思而成的精美作品。这些图案有时还会把你的思绪带入到那种意境中,勾起你很多遐想,久久不愿离开。当阳光照射在玻璃上,屋子温度升起来的时候,玻璃上美丽生动的图案随着冰霜的融化而消失,心里总在想,这些画面将永远消失了,内心感到几分惋惜。

到了夏天,下雨时如果刮西南风,一两分钟的时间,窗户纸就会被雨淋得稀烂,雨水会直接流到炕上,这时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里,人们都要冒雨到屋外用盖帘、菜板等物在外面挡上窗户,再用木杆顶住,不然的话雨水会被刮进屋里流到炕上。(www.daowen.com)

那时房子装修简单,里外墙面用黄土掺麦糠和[huó]的泥抹两遍,第一遍粗抹,用泥把墙面找平,第二遍细抹,把墙面抹光。后来经济条件逐渐好转,人们开始在住人的屋子用高粱秆吊顶,用报纸、白纸、毛头纸、蜡花纸等把屋子糊一遍,干净、美观又保暖。窗台一般都是泥抹的,少数人家窗台上放块木板做窗台面。

那些年,庄户人家整天为自己的房子操心,下大雨时院子里的水排不出去,担心雨水泡了墙根脚,下雨刮大风时,担心把墙体淋湿了,最担心的是房顶漏雨,房顶一旦漏雨人没处待,东西没处放。用黄土泥抹的房顶,遇到暴雨很快就会被冲刷掉,雨水渗透屋顶。若遇到连雨天,那就更惨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下,接雨的盆子满屋都是,有时连墙体都浸湿了很大一截。草苫房稍好一些,如果几年不维修也会漏雨。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越怕下雨雨越多,而且还经常连雨天,一连就是三四天,有时五六天,到处都是水坑,水坑的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泡。下雨时屋顶一堆一堆地往下落土,抬头一望见天了。由于大多是老房子,且年久失修,雨下多了,墙体倒塌的、房倒屋塌的事情时有发生,院墙倒塌更是常有的事,所以住破旧的房子除了遭罪还很担心,没有安全感。那时一场大雨或一次连雨天过后,村里人都会忙碌起来,有的补院墙,有的修缮房。

那个年代,盖几间房子很不容易,需要筹措资金、筹措材料、筹措粮食、办理相关手续等。首先要向公社写一个盖房用地的申请报告,写明盖房缘由,盖几间房,打算在哪盖,需要多少土地等等,如果是翻盖旧房这道手续就免了。盖房所需木材也要申请,写明盖几间房子,所需柁几根,所需檩子几根,所需柱子等其他用料多少。那时一般是不批盖椽房的,因为那要伐好多小树。待批复下达后,按着批准的数量和指定的地点伐树,有时批的数量不够,生产队长还会让偷着多伐几棵树,钱虽然照付,但省去了审批这一关。那时候盖房子的户几乎都超伐树木,但是无人举报,因为每家每户都要盖房子,只是早晚的事,村人们除了怜悯之心,也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还有盖房子用的辅料如笆条、打墙用的瓤秸、抹墙用的麦糠等,也都要提前和生产队长沟通。

盖房免不了要用生产队的大车,拉运木料、土石等,要提前和生产队长打招呼,还要和大车老板子约定好。盖房用粮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盖房时来帮工的人都要管饭,粮食不够用要提前向生产队长提出借粮申请,写明所借粮食数量、种类等。盖房用工,集中用工比较多的是打地基、立架(上梁)、打墙、上笆泥等,还有一些专业性的零活,生产队长都会大开绿灯的。盖房要尽可能避开雨季,躲开农忙季节,一般在春播后开始,夏锄前完成主体,剩下的都是一些零活和木工活。

盖房子,宅基地不掏钱,用生产队的树木不掏现钱,余钱户用生产队欠的工分钱来顶,只是走一下账即可,缺钱户给生产队打欠条。弄笆条时生产队长指定地点,自己镩树一般不收钱。瓤秸生产队定价很低,象征性地定价,记账不收现钱。用车生产队不收费,用户拨给大车老板子几个工日即可。用工除了木工,其他力工一般都是帮工。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购置干木料做门窗等,盖房用的铁活、小材小料等,雇用木工工钱,买肉、买菜等。虽然开销不大,但有很多人家也是盖不起房子的。盖房子除了筹措材料和资金以外,操心、受累也是非同小可的。我在敖汉工作时,听到一句调侃的话:“你跟谁有仇,你就撺掇谁盖房子,即使死不了也得扒层皮。”可见盖房子有多艰难,特别是在那个缺料少钱的年代,更是难上加难。

小村的房屋全都坐北朝南,三五间房一处院,一户一院,每个院落大约四至七分地。五间房的院落一般都在七分多地。地势低房地基高的,在房子前沿墙的前面垒一个两米多宽的月台,高度视房地基的高度而定。院子中间有一条道,院道两边一边一个小菜园,也有院道和小菜园各占一边的。绝大多数人家院门朝南开,有个别人家院门朝东或朝西开,走伙胡同

按照房子的朝向可分为以下几种:坐北朝南的为正房,坐西朝东的为西厢房,坐东朝西的为东厢房,坐南朝北和正房同样高的为倒座子房,坐南朝北比正房小的叫门房,正房两侧盖的两顺水小房叫耳屋子,正房两侧盖的一顺水小房叫偏厦子,在院子的四面都盖大房子的叫四合院

五六十年代,房屋的结构既简单又比较统一,住的房子如果是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屋住人,人口少的住一间,一般住东屋,西屋放粮食或其他闲杂物品。如果是有儿媳的两代人,东西屋都要住人,一般长辈的住东屋,晚辈的住西屋,这种长[zhǎng]东少[shào]西的住法可能是源于古代皇室。古代皇室的东宫为正宫,是皇后的住所,西宫为嫔妃寝室,古书曰:“西宫者何?小寝也。”所以就有了住房长东少西的说法。中间的屋子(外间屋)一般是走廊和厨房,挨着北墙盘土仓子,多在南墙正中开入户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