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象从少到多
财务管理是随着筹集资金的出现而产生的。大约在15—16世纪,在地中海一带的商业城市里,商业活动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由公众出资成立的商业组织。当时的筹资对象仅限于一些富有的王公大臣,筹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也没有正规的组织者。财务管理的职能只是筹集资金和简单的分配,也不设专门的财务管理者。因此,那时财务管理的对象是那些筹集到的资金——用来购买设备和原料的货币。
到了19世纪末,工业革命的成功、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引起资金需要量的增加。筹资作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的运营中越来越重要。财务管理职能也从企业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有的企业还设立了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者开始考虑如何以低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企业有哪些资金来源,如何分配利润等问题。资金成本在这一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财务管理指标。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的《公司财务》一书中阐述了企业的筹资问题,提出了资金成本这一概念。随着金融市场的兴起,筹资方式增多,发行股票和债券成为企业主要的筹资渠道。金融中介,如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对象。于是,股票、债券作为虚拟资本,在这一时期也成为财务管理的对象,并在会计账簿中出现。这样,财务管理的对象从资金扩展到虚拟资金(股票和债券)。
19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经济普遍不景气,有的公司甚至面临倒闭,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政府开始对企业进行监管,于是财务管理也随之转向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的对象也从那些虚拟资本扩展到企业日常运营所需生产资料和资本。另外,由于管理会计在这一时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也成了财务管理的重点。企业内部资金的耗费和会计中的一些资产类账户引起财务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实物资产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洛弗(W.H.Lough)在《企业财务》一书中提出企业财务管理除了筹集资本以外,还要对内部资金的周转进行控制。当时,英国、日本的财务管理学者也十分重视资本运用问题。1922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Accounting:anIntroductiontoFinancial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生产成本也开始受到重视(胡玉明,2004)。美国罗斯(T.G.Rose)在《企业内部财务论》一书中也特别强调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管理研究的中心这一说法。这样,财务管理从只管理资金的筹集和分配发展到管理资金的筹集、应用和分配,也就是从资金循环的两个环节发展到三个环节,注重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周转。
2.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www.daowen.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多元化经营。因此,投资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点,建立了一系列的投资分析评价的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在这一时期,财务管理中资金的运用被分为两部分:企业内部的资金运用和企业外部资金的运用——投资。企业对外投资,是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于是用来衡量收益的资金报酬率这一概念在这一时期出现,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在19世纪末提出的资金时间价值在这一时期备受关注。这样,资本的耗费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企业资本的流动延伸到企业外部,财务管理的对象从企业内部运用的资本扩大到企业外部投资对象运用的资本。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财务管理进入跨国财务管理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更加复杂,尤其是通信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国际市场向企业敞开大门,跨国公司发展迅速,财务管理也随之变化,从管理本国资金发展到管理多国资金,投资、筹资都开始国际化,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延伸到国外资金。
3.从有形到无形
20世纪90年代后,市场竞争的发展从以规模取胜发展到以速度取胜。尤其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以无形资产为中心地位的资本结构的形成改变了企业资产的结构,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收益的决定因素。财务管理从传统的财务资本管理转向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