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理进步的动力优化策略

管理进步的动力优化策略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从科学管理的诞生到管理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化解冲突是科学管理诞生的缘由和管理科学进步的动力。其化解的方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是从“管理层的角色”研究开始的。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被认为是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的经典之作[1],他创建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化解一种冲突,那就是美国要“保持领先地位与管理能力”之间的冲突。

管理进步的动力优化策略

TRIZ原理是从已有的发明专利中利用统计学原理归纳出来的,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演化的一般规律性。同样的,如果借鉴TRIZ理论,也需要从已经发生的管理科学的演变历史,特别是在各个时期所发生的创新中,归纳出带有一般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规律性不仅能为现在的创新提供思路,而且对未来管理的发展具有预见性。

纵观从科学管理的诞生到管理科学不断进步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化解冲突是科学管理诞生的缘由和管理科学进步的动力。

下面从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的管理科学中的一些创新成果来论证化解冲突是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化解“劳资双方冲突”产生科学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起源于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其化解的方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于是,就诞生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如果泰勒不是从这样的路径去探索化解“劳资”双方矛盾的方法,而是从如何调整双方的分配关系出发,那么他可能就是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政治家了。

德鲁克曾经说过:“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层也是一个独特的领导群体。我们不再讨论‘劳资’之间的关系,而开始讨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资方的责任’以及‘资方的权利’等字眼儿已经从我们的词汇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管理层的责任’以及‘管理层的特权’”(德鲁克,2007)。”因此,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是从“管理层的角色”研究开始的。

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被认为是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的经典之作[1],他创建这门学科,也是为了化解一种冲突,那就是美国要“保持领先地位与管理能力”之间的冲突。德鲁克认为,当时的美国“已经站在巅峰”,要保持现有地位,“只有超人一等的管理能力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绩效,才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进步,防止我们变得贪图安逸、自满而懒散”。

2.化解“绩效与规范模式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权变理论

在权变理论产生之前,人们倾向于采用由管理学家或者成功企业所推荐的“规范模式”去取得相应的绩效,但结果并不总是遂人愿。由芙丽特(Mary Parker Follett)和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等人建立起来的组织系统观念为人们研究组织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但是,这种宏观的模式过于概括性了,显现出了应用于极其复杂的环境中的不适应性。因此,在他们之后,弗里蒙特E.卡斯特(Fremont E.Kast)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James E.Rosenzweig,1976)又提出了组织的权变——系统观念。权变理论是从化解“绩效与规范模式”之间的冲突的角度,将环境变量引入管理系统,即在组织方面,不存在“全能的”原则和结构,成功的组织建构往往依赖于组织模型与环境的要求协调一致。

3.化解“库存量减少与缺货损失增加之间的冲突”产生了JIT生产模式

近40年来,流行于市的先进的管理理论或者模式,大多首先产生于日本,如精益管理、企业文化等。这些管理科学中的创新成果,都是从化解冲突开始的。典型的如JIT(Just inTime,准时制)生产模式。JIT生产模式就是要化解“减少库存量就会增加缺货损失”这一冲突,也就是要突破传统上的一个假设,达到一种新的现实:减少库存量,甚至实现零库存也不增加缺货损失。

978-7-111-48412-7-Chapter04-1.jpg

4-1 经典库存量决策模型

如图4-1所示,它是一个经典库存决策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库存费用随库存量的增加而升高,而缺货损失随库存量的增加而下降。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所对应的库存量就是总成本最低的所谓最佳库存量。

如果突破一个假设,使缺货损失曲线变为与横轴并行并与之重合的直线,那么这两条线的交叉点就变为原点,因此最佳库存量就变为0,总成本也变为0。由此,创新就产生了。(www.daowen.com)

日本成功地应用了产生于美国的工业工程的原理,并成功地创造出了其独特的精益管理模式。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化解“技术创新能力与降低成本”之间的冲突;从高层次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化解在日本表现更为突出的“资源与欲望”之间的冲突,认为节约是应该永远追求的。

又如,20世纪80年代风行于管理学界的企业文化,产生于要化解“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国际市场”之间的冲突。因为进入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已经学到了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和管理成果,但它的技术创新能力还落后于美国。如何与美国竞争国际市场?创造日本在企业文化方面的优势成为弥补技术创新能力劣势的一种有效途径。

4.化解“可靠性增加与成本上升之间的冲突”产生了6σ管理模式

6σ[2]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摩托罗拉公司。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摩托罗拉公司运用6σ管理模式使其产品质量提高了10倍,从而在1988年荣膺极负盛名的马尔科姆·鲍德里奇(Malcolm Baldrige)国家质量奖。

除了摩托罗拉公司以外,国外还有诸如通用电气杜邦等企业,运用6σ管理模式塑造出良好的管理水平并由此带来丰厚的利润,而国内的宝钢格兰仕澳柯玛和海南航空等企业也曾通过6σ管理模式成长为明星企业。

6σ管理模式的产生,就是要化解“增加可靠性就会增加成本”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要突破这样一个传统的假设。

这个关系与前面的图4-1是类似的。

5.化解“满足个性化需求与成本上升之间的冲突”产生了MC生产模式

MC(Mass Customization,大规模定制)生产是根据每一个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定制产品的一种生产模式(Margaret,1996;Beaty,1996)。这种生产方式把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牺牲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进而能够争取到更大的客户群,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地位。

传统观念认为,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就必须要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通过提高生产品批量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盈利。而定制化生产则要求产品多样化,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这必然就无法实现大批量生产。这就是在“降低产品成本”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冲突。而按照传统的管理原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大批量生产,而它又与满足个性化需求相冲突。于是,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创新,首先在于突破了传统的一个假设:就对控制产品成本而言,定制与大规模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要突破这种假设,变“替代”为“有机融合”,需要借助于新的技术和手段。因此,大规模定制要以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来看,也是在于不断地化解冲突,从而促成了经济学的不断发展。

首先从经济学的诞生来看,化解“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而产生了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关于“有限的资源与无穷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冲突,化解这个冲突,就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所有内容。

再以后是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供需之间的冲突”而产生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学派);还有,化解“凯恩斯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而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