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析

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内容,与本书要研究的管理创新的内容是有区别的。下面将陈伟所归纳的技术创新的四种类型和本书对管理创新类型的两种分类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本书对管理创新类型的划分和本书的研究对象。表1-1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分类对照表1.2.4.3 研究对象的界定综上所述,本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变革创新,也包括原始创新,同时,还包括点、局部和系统性的创新。

本书的研究对象及其分析

要明确本书所研究的管理创新,还需要首先明确创新内容与划分创新的类型。前面已经给出了熊彼特的创新的五种情况,它们描述的是创新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内容,与本书要研究的管理创新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而关于对创新类型的划分,早在十几年前,国内就有学者曾经做过(陈伟,1996),当然,针对的也是“技术创新”。不过了解这种分类,对明确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义的。

1.2.4.1 技术创新的四种类型

陈伟把创新分为四类:

(1)结构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能够塑造产品、市场、企业和用户之间新的联结方式。其突出的特征是新产业的创造以及老产业的重塑。结构性创新往往是技术突破所导致的,一般来说,这类创新要求一些独特的组织环境

(2)空缺创造式创新。使用新的技术概念形成新的市场联结方式是结构性创新的实质,而使用现有的技术打开新的市场机会则是“空缺创造式”创新的核心。在某种情况下,空缺创造式创新只涉及较小的技术变化,因此,对生产系统和技术知识的影响是渐进的,但它的商业利益也可能是巨大的。

(3)渐进性创新。前两类创新是显而易见的,相比较而言,渐进性创新不容易被觉察,但它对产品的成本和性能的累进性效果可能是巨大的。渐进性创新会对产品特性产生显著的效果,不仅加固和强化了生产能力,同时也加固和强化了企业、顾客以及市场中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结。这种效果常常能够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根本性创新。它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或技术。根本性产品创新包括全新的产品或采用与原产品技术根本不同技术的产品,如计算机和晶体管收音机等。根本性工艺创新是指以全新的方式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虽然大多数根本性创新仍然应用于现行的市场和顾客,但是它们会造成现有技术和生产方面核心能力过时。

上述四种分类中对创新的分类是针对技术创新而非管理创新,而且所针对的对象是产业而非单个企业,尽管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在决定一个产业结构、行为和绩效方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上述四种分类对管理创新的分类具有启发作用。

1.2.4.2 管理创新的类型划分

借鉴上述分类方法、并借鉴已有的关于对管理创新的分类方法,可以按两类标准对管理创新进行分类:①按新颖性程度(也称创新程度)分类;②按作用的范围,即创新所影响的范围的大小分类。这两种分类方法具有交叉性。

(1)按创新的新颖性程度划分,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变革创新和原始创新。变革创新对应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所谓相对创新;原始创新对应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所谓绝对创新。

(2)按创新作用的范围划分,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点、局部和系统性(结构性)的创新。点是企业系统的要素;局部是企业系统的子系统或几个子系统的结合;系统即指涉及企业的整体。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在已有的关于管理创新研究的成果中经常出现的方法,尽管有时说法略有不同。例如,按照李必强(2003)的说法,企业首创某种新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并且通过了时间的考验,就是绝对意义上的创新,也称为原始创新;若企业变革旧的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采用已有的先进管理模式或管理方法,便是相对意义上的创新。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笔者提出来的。之所以提出这种新的分类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企业管理创新发生的不同路径。它也构成了企业管理进步的不同路径。因为国内一些学者的理论(如席酉民的和谐管理理论)总是试图从企业系统演化(优化)的角度来描述企业管理进步的路径。这里系统演化的结果对应于系统性创新。但是,依笔者看来,系统性创新只是创新的一种类型,而点和局部的创新更多见。也就是说,更多的情况是点和局部创新的累进形成了企业系统性创新。因此,本书的研究同样关注点和局部的创新类型。

所谓点的创新,是指发生在某种生产要素或者某个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例如,人力资源要素从过去的强调专业化发展到现在的追求“一岗多能”和“一人多岗”。

所谓局部的创新,是指发生在企业的某个局部或者专业职能领域的创新。例如,发生在营销领域的从4Ps组合发展到4Cs组合和4Rs组合等。

所谓系统性创新,是指发生在整体企业系统上,对整个企业管理产生影响的创新。例如,业务流程再造(BPR)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

下面将陈伟所归纳的技术创新的四种类型和本书对管理创新类型的两种分类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说明本书对管理创新类型的划分和本书的研究对象。

(1)关于结构性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结构性创新可以是相对创新,也可以是绝对创新。这一点是与技术创新不同的。按照上面关于结构性创新的描述,“结构性创新往往是技术突破所导致的”,但对于企业管理而言,造成结构性创新的效果并不一定需要“技术突破”——就是在管理上的绝对创新,采用已有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可以做到。例如,企业实施了ERP工程,就可以达到结构性创新的效果。

但有一点需要强调指出:技术上的突破往往是管理创新的前奏。因为如果没有技术上的突破,许多管理创新的成果都不可能出现。例如,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包括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如大规模定制、大规模连锁超市等。

(2)关于空缺创造式创新。它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就是相对创新。

(3)关于渐进性创新。它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可以是相对创新,也可以是绝对创新。但它是属于点和局部的创新。例如,精益管理是典型的渐进性创新;客户关系管理也是典型的渐进性创新。

(4)关于根本性创新。它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就是绝对创新。

下面是已有的技术创新分类与本书所作的管理创新两种分类的对照表,如表1-1所示。

1-1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分类对照表

978-7-111-48412-7-Chapter01-1.jpg

1.2.4.3 研究对象的界定(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本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变革创新,也包括原始创新,同时,还包括点、局部和系统性的创新。

本书特别关注变革创新,研究成果也更直接地有助于变革创新。因为从绝大多数企业应用的角度来说,变革创新更具有意义。当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原始创新更具有意义。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有变革创新就够了,原始创新更多地属于国际上那些产业领导者或者卓越的企业和学术领域。

前面已经提到,本书的写作是受到了TRIZ理论的启发,同样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借鉴TRIZ方法。TRIZ的创始人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1984)根据创新程度对发明性问题进行了等级划分。他按照五个等级对40000个专利作了分类,给出了各类专利所占的比重(Terninko J.etal,1998),如表1-2所示。

1-2 发明问题的等级

978-7-111-48412-7-Chapter01-2.jpg

从表中可以看出,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发明问题(前三个等级)占到所有发明的95%,而真正需要突破性概念、技术以及新的发现来解决发明问题的(后两个等级)只占5%。

此外,本书的研究适用于大多数企业的变革创新,并不是像TRIZ中所说的是“对于选定的原理,通过不同的实现方法使其理想化”,而是把已知的原理应用于尚未应用此原理的对象,则对于这个特定的研究对象而言就是创新。

如果一个企业成功地应用了一个新的原理,而这个原理在其后得到了普遍应用,则这个新的原理就是原始创新的成果。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说,“蓝海”[4]只属于极少数的企业,大多数企业总是在“红海”之中。但是,红海中总有胜者。并且,无论是从盈利水平,还是从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增长的指标衡量,红海中的胜者并不比蓝海中的胜者差[5]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本书为什么按照创新的作用范围对管理创新分类呢?这是因为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学者侧重于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系统性创新”[6],而本书作者认为,点创新和局部创新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是更经常发生的,而且,它们也是企业实现系统性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过程积累,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此外,本书中的管理的内涵不仅是技术层面上所涉及的结构、流程、操作等内容,还涉及哲学和理念层面的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因此,本书中所论及的管理创新是一个泛意义的管理创新。但本书只研究企业管理创新,而不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以及一些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创新。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给出一个最为重要的概念,即什么是管理创新。

国内很多学者都对管理创新的概念做过讨论。例如,陈劲(2004)曾经提到,创新理论产生的方式可分为逻辑推论型和高度概括型两大类。前者是根据少量试验结果或仅凭原有理论作出的合乎逻辑的推论;后者是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作出的概括性总结。显然,通过逻辑推理及高度概括得到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一种新的资源整合范式,就是管理创新。但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所采取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并不需要基于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已有的管理科学成果大多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采用已有的管理科学成果向一种状况的转换也应该视为创新,而且是创新的主要途径。它也符合大多数人对管理创新的定义。

陈劲将管理创新定义为:能提高组织资源配置效率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他提出管理创新至少应包括下列五种情况:

(1)提出一种新的可行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

(2)设置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一个新的组织结构的诞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创新。

(3)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方法。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更好地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

(4)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综合性的管理范式,是企业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

(5)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指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和规则。制度的变革会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出发,在参照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理创新给出如下定义:引入或者建立一种比原来更优越的、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构成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一种新的运营流程,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和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手段等。

简单地说,管理创新就是引入或者发明一种更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方法和手段。

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创新的有效性。创新是有成效的,也就是创新能够实现价值——无论是狭义的商业价值(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还是广义的社会价值(如增加了消费者福利、对环境有所贡献等)。这就是“比原来更优越”的含义。

(2)强调是“新”的。这里“新”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对意义上的“新”,即创新活动的主体是新的,过去从未应用过,而无论其他企业是否曾经应用过,此即对应于相对创新;二是从未有企业应用过,此即绝对创新。

(3)创新内容的广泛性。创新内容涵盖所有可能影响企业绩效(价值)的因素,大到企业战略、小到一个岗位的操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