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叶起源地的自然环境探究

茶叶起源地的自然环境探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很多学者研究后提出的茶叶起源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在很多文献中都被描述为一块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令人望而却步的“瘴疠之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管窥”历史上的云南生境,尤其是茶树起源的那些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湿热河谷地区和开发较少的原始森林中的“小生境”。

茶叶起源地的自然环境探究

虽然今天的云南凭借相对宜人的气候、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动植物类型,成功打造出了“七彩云南”的整体形象,成为很多外地人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但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云南的很多地区却并非适宜人类生存发展之地,很多地区还是著名的烟瘴之乡。尤其是很多学者研究后提出的茶叶起源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在很多文献中都被描述为一块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令人望而却步的“瘴疠之地”。不仅有众多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活跃其间的各种野生动物,而且在澜沧江等江河的湿热河谷地区,还广泛分布着瘴气、疟疾伤寒鼠疫、痢疾、霍乱、瘟疫等传染性或地方性疾病。后者的存在,不仅给世代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当地民众带来了很多困扰和威胁,同时也使偶尔涉足这些地区的外地人鲜有生还的可能,成了他们的“畏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尽管经过后世开发,这些地区今日已经成为云南境内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物产丰富的地区。

在历史上云南不适宜人类居住且令外人望而生畏的众多原因中,“瘴”可以说是分布范围最广、尤其令人“谈虎色变”的。“瘴”是在我国古籍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模糊笼统的称谓,指的是人们接触含有“瘴毒”的气体或者液体之后引起的地方性疾病。就其存在形态而言,“瘴”有呈气体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瘴(瘴气),也有以液体形式存在于水中的瘴(瘴水)。因为气态的“瘴”对人体的危害非常迅速,也是人们认识最多、传播最广、令人最恐怖的,所以“瘴气”在文献和史籍中就成了“瘴”的代名词。

瘴的出现与有毒致病的有机化合物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献中的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人烟稀少、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缓慢、气候炎热潮湿等原初自然条件保持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经常生长着含有某种毒素或者可以分泌出一定毒素的生物,它们散发出的有毒气体或液体可以损害人体的器官组织,或者经过某种生化反应之后,可以形成一些毒性更大更强的气体或者液体,破坏人体的正常机能和健康状况,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同时,这些地区生长的动植物死亡后的霉变腐烂过程中,可以形成尸胺(1,5-二氨基戊烷,亦称戊二胺)和腐胺(1,4-二氨基丁烷,亦称丁二胺)等化合物。诸多原因形成的众多致病有毒物质往往以气态和液态散布在山谷、河流等低洼、潮湿的地带,在闷热、潮湿、空气流通不畅的条件下,进一步积累后可以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构成严重危害。加上毒素之间相互融合与反应的概率极高,使其毒性变得更强烈。

结果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些越是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受较少干扰的湿热地区,瘴气的毒素就越浓烈,人们感染瘴气的可能性就越大,受到的伤害也越严重。而“瘴”危害事迹和“瘴疠之地”的传播,又进一步阻隔了人类踏入其中的步伐,进一步减弱了人类在这些地区的活动,减弱了人为改造的力度,加剧了“瘴”的积累。(www.daowen.com)

虽然在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南方湿热地区的开发的背景下,全国范围内瘴气的分布至明清时期已大大缩小,对人们的危害程度也逐渐减轻。[29]但由于云南境内高山峡谷造成的阻隔和开发的困难,瘴气仍是云南部分地区非常严重的地方病,严重影响了“瘴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如清人张泓《滇南新语》就记载云南东南部的广南府“地少霜雪,山多岚雾,三时瘴疠,至冬始消”,西南部的南甸、干崖、盏达、陇川、勐卯一带也是“无地无瘴”。潞江流域的瘴气更为夸张,“潞江边阻瘴烟狂,山怒水恣回旋□。鱼虾肆恶喷毒涎……妖风卷雾作山堆,飞鸟偶过化成灰。三月四月瘴烟起,新来客尽死;九月十月瘴烟恶,老客魂亦落。去年之客死如梭,今年之客来更多……天茫茫,诉不理,去滔滔,潞江水”。[30]这里所说的“新客”指的是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由于他们之前从未接触过瘴气,体质上很难同即使是刚刚开始的瘴气抗衡。九月十月间“谷槎瘴”肆虐的时期,就连本地的“老客”也难逃瘴气的“魔掌”,谚语“谷子黄,病上床,闷头摆子似虎狼”已对此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即使是政府大规模开发西南边陲之后,瘴气的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都“大不如前”的清末民国时期,瘴气也是摆在中央政权和汉族移民前的一道屏障。如李根源《滇西兵要界务图注》记载,即使是土地肥沃、每年种两季的张凤街,也因为“气候炎热,瘴毒甚烈,暑天,汉人不敢居住。街上汉、夷杂处,有二百余户,商场繁盛……驻防军一百名,给养亦便,惟中瘴死者甚多”。[31]还有傣族居民长期生活的勐卯地区,“暑天,汉人不敢居住……所属村寨六七十寨,汉人寥寥,不及十分之一。多为僰夷,其人与木邦、暹罗同种……四山野夷五十余寨”。[32]民国时期生活在瘴区周边,到瘴区营生的工匠也往往要在瘴气发作的季节离开瘴区,返回自己家中。

瘴气之外,严重影响云南开发和民众生活的还有疟疾,直至建国后仍极为流行。根据统计,驻云南部队1950—1952年间,共发生疟疾130873例,占部队总人数的50%。又据1954年的不完全统计,云南全省疟疾就有413817例,年患病率达到了237.8例/万人,病死1102人。[33]由于人体感染瘴气之后出现的症状非常类似疟疾和伤寒,很多时候瘴气也被人误以为是疟疾或伤寒,后两者也可能被认作瘴气,所以上述对疟疾感染者统计数字中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管窥”历史上的云南生境,尤其是茶树起源的那些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的湿热河谷地区和开发较少的原始森林中的“小生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