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马古道的文化循环效应

茶马古道的文化循环效应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本书的研究将把茶马古道及活跃其上的物资贸易重新放回包括茶叶产区和消费区的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的生境之中,在茶叶等物资引起的“文化的循环”中,通过对茶叶等物资的表征、生产与贸易的关联、认同的产生和相关规制等问题的解构,梳理出茶马古道于历史和今日滇藏川地区多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的文脉化效应。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29页。

茶马古道的文化循环效应

笔者认为,由茶叶流通构建起来的茶马古道就像牵牛花一样,根植于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文脉土壤中,借助于已有的商脉不断延展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延伸或转变着商脉的走向,在滇藏川地区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庞大商脉网络。这个网络的形成,不仅进一步加速了已有的物资交换和流通,也为这一地区文脉的贯通和滇藏川地区从社会文化上融入更广阔区域奠定了基础。而文脉在这一地区的贯通,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润之后,滇藏川区域的多元经济政治均在其无形的影响之下呈现出了文脉化的趋势,为滇藏川共同体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本书的研究借用旅游学的地脉、商脉、文脉概念,构成一个人类学的分析框架,将整个文本贯穿于其中进行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试图回答滇藏川地区究竟是如何在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的问题,一方面试图归纳今天的茶马古道旅游在滇藏川文脉背景下呈现出的符号化特征。

费孝通提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之后,学界已经从若干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论证和阐释,但今天看来这些论证的说服力却不尽如人意。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认同固然是“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根基之所在,而不同地区和族群之间物资贸易的进行,无疑又是他们彼此心理认同产生的重要来源,社会文化交往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他们顺利融入“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方式。遗憾的是,关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是如何完成的,仍很少有学者从族群之间,尤其是边疆族群同中原族群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进行研究。鉴于此,本书的研究将把茶马古道及活跃其上的物资贸易重新放回包括茶叶产区和消费区的滇藏川地区的地脉、商脉的生境之中,在茶叶等物资引起的“文化的循环”中,通过对茶叶等物资的表征、生产与贸易的关联、认同的产生和相关规制等问题的解构,梳理出茶马古道于历史和今日滇藏川地区多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的文脉化效应。

【注释】

[1]李旭:《茶马古道的民间性及其经济、文化双重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2]李旭:《茶马古道的民间性及其经济、文化双重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3]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4]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6]费孝通:《代序:民族研究——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与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李旭:《西南古道的民间性及其经济、文化双重价值》,《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8]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5。

[9][英]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琳达·简斯、休·麦凯、基思·尼格斯著,霍炜译:《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3年。

[10]木霁弘、陈保亚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1]木霁弘著:《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29页。

[12]周重林、凌文锋:《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文化符号》,《中国文化遗产》,2010.4。

[13]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4]刘承华:《园林城市的文脉营构》,《中国园林》,1999.5。

[15]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沿海新潮》,1996.6。

[16]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17]李华、谢远云、张序强、董雪旺:《五大连池地方文脉要素与旅游业发展》,《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0.16。

[18]范业正:《区域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研究》,中国科学地理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19]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牟红、罗永刚、张兆福:《现代策划思想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经济师》,2003.6。

[21]章尚正、陈杜娟、朱小莉:《屯溪老街的地脉、文脉、商脉优势及其旅游开发》,《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22]桑秀云:《蜀布邛竹杖传至大夏路径之蠡测》,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1本10分册,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4]任乃强:《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5]江玉祥:《古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简论》,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6]罗开玉:《从考古资料看古代蜀、藏、印的交通联系》,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7]罗开玉:《从考古资料看古代蜀、藏、印的交通联系》,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罗开玉:《从考古资料看古代蜀、藏、印的交通联系》,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29]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邓廷良著:《西南丝路:穿越横断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31]《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的第一版作者未能亲见,此为第二版第4页的相关表述。

[32]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等:《“茶马古道”文化简论》,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33]李旭:《茶马古道》,载《雪域文化》,1993年秋季号。

[34]木霁弘著:《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5页。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31页。

[35]陆韧著:《高原通途——云南民族交通》,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6]陶德臣:《外销茶运输路线考略》,《中国农史》,1994.2。

[37]陶德臣:《大西南茶叶运销路线考》,《农业考古》,1997.2。

[38]谢兴鹏:《漫谈北川的茶马古道》,《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39]郑治民:《初探普洱市境内茶马古道形成、分布及现存遗迹》,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0]张梅:《生民通边——又叙思茅澜沧茶马古道》,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1]任海芬、杨政翠、张漪:《茶马古道南涧境内线路初考》,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2]徐学书、喇明英、缪永舒:《四川茶马古道的路网体系及其文化价值》,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3]李林辉:《从吉隆县发现的文物,谈古道吉隆线路》,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4]杨曦:《从藏东石棺墓材料看西藏东部与川西、滇西北地区的文化通道》,载《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

[45]邓启耀著:《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46]曾庆芳著:《凤庆鲁史——山背后的茶马驿站》,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47]木霁弘:《茶马古道与鹤庆》,《鹤庆》,2005.2。

[48]张文:《剑川:茶马古道上的千年重镇》,《中国西部》,2005.9。

[49]陶宏:《“茶马古道”上的盐务重镇——盐井乡》,《中国文化遗产》,2005.5。

[50]高发昌:《茶马古道上的嶍崆古镇》,《版纳》,2005.5。

[51]杨永平:《鲁史:滇西茶马古道上的明珠》,《传承》,2009.1。

[52]陈丹:《茶马古道边贸重镇——亚东》,《中国西藏》,2007.1。

[53]徐仲林:《邛崃——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中华文化论坛》,2008.S2。

[54]康力、杨怡:《沙溪: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中国审计》,2003.2。

[55]木霁弘:《茶马古道的起点?》,《影响力》,2006.10。

[56][英]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琳达·简斯、休·麦凯、基思·尼格斯著,霍炜译:《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3年。

[57]周重林、杨海潮:《“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报告》(内部资料)。

[58][日]藤泽义美著,徐启恒译:《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原文载《历史教育》1957年第5卷第5期,译文原载《南亚与东南亚资料》1982年第2辑,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59]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60]任乃强:《中西陆上古商道——蜀布之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61]季羡林:《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饶宗颐:《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4年6月,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62]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中国藏学》,2002.3。

[63]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9。

[64]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8。

[65]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蚕桑茶叶通讯》,2009.1。

[66]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2004.4。

[67]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的早期形态研究》,《思想战线》,2006.2。

[68]陈保亚:《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69][美]艾梅霞(Martha Avery)著,范蓓蕾、郭玮、张恕、张行军译,《茶叶之路》,中信出版社,2007年,第6页。

[70]参见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6页。

[71]参见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6页。

[72]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73]王治来著:《中亚史》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69页。

[74]童恩正:《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75]汶江:《历史上的南方丝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76]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77]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50页。

[78]桑秀云:《蜀布邛竹传至大夏路径的蠡测》,《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1990年。

[79]饶宗颐:《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1990年。

[80]童恩正:《略谈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1990年。

[81]江玉祥:《古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简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1990年。

[82]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83]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0页。

[84]何昌祥:《从木兰化石论茶树起源和原产地》,《农业考古》,1997.2。

[85]陈椽编著:《茶业通史》,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37—38页。

[86]转引自[唐]陆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87]转引自[唐]陆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45页。但中华书局1983年5月影印出版的清人王念孙著、钟宇讯整理的《广雅疏证》中不见该条记载。

[88]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概略》,《农业考古》,1991.4。(www.daowen.com)

[89][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49页。

[90]陈兴琰著:《茶树原产地——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91]阮殿蓉编著:《普洱茶再发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92]参见王晓燕、李宝刚:《20世纪茶马贸易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93]参见王晓燕、李宝刚:《20世纪茶马贸易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94]梅原郁:《青唐的马和四川的茶——北宋时期四川茶法的变迁》,《东方学报》,1973.9。

[95]参见王晓燕、李宝刚:《20世纪茶马贸易研究综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96]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97]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2004.4。

[98]申旭:《茶马古道与滇藏川印贸易》,《东南亚》,1994.3。

[99]方国瑜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第781—782页。

[100]蓝勇著:《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101]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102]陈一石:《清代滇茶业述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3。

[103]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思想战线》,2004.4。

[104]解乐三:《庆正裕商号回忆录》,《云南文史资料选辑》(9)。

[105]施次鲁:《福春恒的兴起发展及其没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9)。

[106]杨克诚:《永昌祥简史》,《云南文史资料选辑》(9)。

[107]马泽如:《云南原信昌商号经营概况》,《云南文史资料选辑》(16)。

[108]张相时:《云南恒盛公商号史略》,《云南文史资料选辑》(18)。

[109]陈鹤峰:《同庆丰天顺祥简史》,《云南文史资料选辑》(28)。

[110]马伯良:《云南回族商业巨擘兴顺和号》,《云南文史资料选辑》(29)。

[111]马伯良:《云南永义昌号》,《云南文史资料选辑》(29)。

[112]姜一鹏:《我所知道的吉庆祥》,《云南文史资料》(49)。

[113]陈汛舟、陈一石:《滇藏贸易历史初探》,《西藏研究》,1988.4。

[114]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该书2008 年4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内容基本不变,增添了部分彩照”后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再版。

[115]王志芬:《普洱茶的兴盛与近代云南马帮》,《农业考古》,2003.4。

[116]马存兆著:《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7]薛祖军著:《大理地区喜洲商帮与鹤庆商帮的分析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8]刘云明:《清代云南商人资本的运动》,《云南社会科学》,1996.2。

[119]刘云明:《清代云南境内的商贾》,《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2。

[120]刘云明:《试析清代云南商人的群体整合》,《思想战线》,1996.2。

[121]李旭著:《遥远的地平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李旭著:《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2]李旭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中华书局,2009年。

[123]周智生:《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24]周智生:《历史上的滇藏民间商贸交流及其发展机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3。

[125]周智生:《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西藏研究》,2009.10。

[126]周智生:《云南商人与近代中印商贸交流》,《学术探索》,2002.1。

[127]贾大全:《川茶输藏与汉藏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1994.2。

[128]方国瑜著:《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第7页。

[129][日]藤泽义美著,徐启恒译:《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原文载《历史教育》1957年第5卷第5期,译文原载《南亚与东南亚资料》1982年第2辑,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0][日]藤泽义美著,徐启恒译:《古代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滇缅路为中心》,原文载《历史教育》1957年第5卷第5期,译文原载《南亚与东南亚资料》1982年第2辑,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1]饶宗颐:《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4年6月,45本4分册,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2]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3]汶江:《试论道教对印度的影响》,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4]史占扬:《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四川民族初探——四川东汉崖墓文化中的民俗和宗教》,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35]龙建民、唐楚臣:《南方丝绸路与西南文化》,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1990年。

[136]木霁弘、陈保亚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37]木霁弘、陈保亚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138]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六人1990年7月至9月对滇藏川“大三角”地区进行了完整徒步考察,在考察成果《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概念,六人也因此被人称为“六君子”。

[139]木霁弘、陈保亚等:《“茶马古道”文化简论》,载《文化·历史·民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0]木霁弘:《茶马古道文化》,载《西南文化之旅特刊》,香港理工大学,2004年。

[141]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73—114页。木霁弘、胡皓明:《茶马古道上的文化特征》,载《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2]木霁弘、胡皓明:《茶马古道上的文化特征》,载《第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3]陈保亚:《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纪念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考察和命名15周年》,《科学中国人》,2005.12。

[144]向翔:《茶马古道与滇藏文化交流》,《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145]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西藏研究》,2002.4。

[146]熊燕:《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今日民族》,2006.11。

[147]周云水:《人口流动与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以西藏察瓦龙乡为例》,《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

[148]周云水、魏乐平:《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1。

[149][英]戴维斯著,李安泰等译:《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锁链·19世纪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云南社会状况及民族风情》,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0]和匠宇、和铹宇著:《孤独之旅: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和他在云南的探险经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1][美]斯诺著,李希文等译:《马帮旅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2]中国工合组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是由国际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发起并得到宋庆龄大力支持的一个工业合作组织,旨在帮助中国发展民间工业,增强生产自救能力。

[153][俄罗斯]顾彼得著:《被遗忘的王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4]陈渠珍著:《艽野尘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5]参见马玉华:《20世纪上半叶民国政府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

[156]参见王建民著:《中国民族学史》(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29—242页。

[157]《云南文史资料选辑》(52),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8]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9]李绍明:《近30年来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三星堆文明·巴蜀文化研究动态》(内部资料学术交流),2009年。

[160]王清华、徐冶著:《西南丝绸之路考察记》,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161]川滇黔十一市地州政协《今古生辉南丝路》编委会主编:《今古生辉南丝路》,德宏民族出版社,1998年。

[162]杨燕、卜湘玲:《“茶马之道”考察组启程》,《云南日报》,1990年8月3日。

[163]根据木霁弘、陈保亚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2003年,附《“茶马古道”考察队步行考察路线图》。

[164]木霁弘、陈保亚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10页。

[165]木霁弘著:《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5页。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31页。

[166]木霁弘著:《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7]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168]参见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

[169]杨福泉著:《西行茶马古道:滇藏之路探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0]陈保亚:《茶马古道:世界屋脊的终极征服——纪念茶马古道徒步考察和命名20周年》,《科学中国人》,2010年06期。另见《茶马古道:征服世界屋脊的文明通道》,http://www.21cbh.com/HTML/2011-2-16/3OMDAwMDIyMDY3OQ.html。

[171][美]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凡译:《石器时代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14—221页。

[172][英]格雷戈里著,杜杉杉译:《礼物与商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173][英]格雷戈里著,杜杉杉译:《礼物与商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174]参见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7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

[176][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7]M.Freedman,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London: Athlone Press,1966.

[178][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