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海中堡溪大变革:治理成果显著,宰相故里换新颜

宁海中堡溪大变革:治理成果显著,宰相故里换新颜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堡溪水系,俗称东仓溪,是宁海县四大水系之一。我更对尚书第、宰相家的故里未能根治水土流失,深感责任重大,从而坚定了不怕艰辛,协助局长治理好东仓溪水土流失的信念。有了大量调查实据,在局长指导下,我听取各方意见后,为东仓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编制了五年规划。宰相故里的天地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中堡溪胡陈防洪堤防洪堤改建成为抗洪的屏障。

宁海中堡溪大变革:治理成果显著,宰相故里换新颜

钱天镇

1982年初,为贯彻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和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会议精神,我跟随县水利局局长季正洪来到宁波市17个贫困乡之一的东仓乡(现已并入胡陈乡),对中堡溪流域的水土流域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艰苦调查。

中堡溪水系,俗称东仓溪,是宁海县四大水系之一。发源于茶山东麓牛料岗,海拔756米,主流长14公里,流经8个村,在胡陈入胡陈港(已建成海港水库)出海,流域面积78.7平方公里。这条溪流域内,有个上宅村,系唐代殿中侍御史兼吏部尚书叶裕、南宋丞相叶梦鼎的故里,民间有“唐代尚书第,宋朝宰相家”之说。

宰相家之说,让我回想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绍兴市还有大禹陵,让我无限敬仰和深受鼓舞。我更对尚书第、宰相家的故里未能根治水土流失,深感责任重大,从而坚定了不怕艰辛,协助局长治理好东仓溪水土流失的信念

调查中,我跟着局长同行,踏勘了东仓溪,看到了这样一幅情景:14公里长溪流防洪堤弯弯曲曲,形如驼背者,矮小又破旧。溪床中淤积的泥沙石隆起,犹如十月怀胎的孕妇,行洪受阻,极易发生洪水灾害。我们又顺着溪流走向,跋涉至流域上游发源地,偏僻高山村——岙里王村,爬上白岩山岗,只见山坡上一片黄土,没有一棵树,天一下雨,泥沙石俱下,淤积在溪床中。看了荒凉的高山岗,又去访农户,当地有句民谚:“东仓穷在山上,苦在水。”山民们说:“山区田地少,收入低,吃粮难,砍林种番薯是为了填饱肚子。”听了山民的话,我们意识到东仓溪水土流失症结之所在。

有了大量调查实据,在局长指导下,我听取各方意见后,为东仓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编制了五年规划。规划蓝图里,上游封山育林,恢复已破坏植被;防洪堤裁弯取直,加高加固,清除溪床泥沙淤积;对低洼海塘地进行开沟排水,播种春粮,解决山民口粮不足的问题;在溪床沿岸修建蓄水池,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规划在东仓乡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5年的共同艰苦努力,终于如期实现了。人患治,水利兴。宰相故里的天地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崭新面貌。1989年11月,浙江省水利厅在东仓溪召开了现场会,省、市、县各级领导看到黄土荒山成了一片绿色海洋。溪流上游原来被砍光树木的5500亩山坡,实现了封山育林,绿化造林。沿溪流域内2850亩荒山栽上苗木,披了绿装。

低洼海塘地成了山民们的“粮仓”。山民投工胡陈港水库建设,分来3000余亩海塘地,因地势低洼积水而不能种春粮,经整治,开凿了2050米塘内排水沟、430米引水沟。排除积水后,天旱时可从山上引水灌溉,使低洼塘地播种春粮,耕种第一年就收获粮食25万斤,啃红薯的山农,兴高采烈地吃上了雪白麦糕(馒头)。从此,山农再也不愁缺粮了,再也不用上山毁林开荒啦!低洼海塘地排除积水后,塘内种植棉花平均亩产也从19.5公斤提高到71公斤,实现了百斤棉,大幅度地增加了山民们的收入。(www.daowen.com)

中堡溪胡陈防洪堤

防洪堤改建成为抗洪的屏障。在旧溪道中,新建了长7050米、高2.5米、顶宽4米的防洪大堤,原来驼背形堤坝变成了一字形新大堤。清除溪床中淤积泥沙石4500立方米后,溪水清澈见底。新建了7处蓄水塘坝,既可滞洪,又可灌溉,显著提高了农田抗洪、抗旱能力。

1988年7月30日,东仓溪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一天一夜降雨量为298毫米,山洪暴发,溪流上新建的7000多米防洪堤,却无一处漫顶决口溃堤,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广大群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地说:“人民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

沿溪农田抗洪抗旱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平均亩产也实现了超千斤,从水土流失整治前的365.5公斤,提高到整治后的571公斤。沿溪350亩被洪水冲毁的溪滩地也恢复了生产,种上黄桃柑橘,收获第一年总产值就有100余万吨,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原载于《宁波水利六十年纪念文集》,2009年)

钱天镇(1934—2019) 历任宁海县水利局秘书股副股长、股长,工程管理所所长等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