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半岛,是天台山向东海延伸出去的余脉,开始的形状就像很多分开的手指,一条一条手指缝,经过逐步的围垦造田,现在成了一个拳头,手臂在宁海,拳头就是象山。
在象山县人民政府驻地前200多米的地方,有一条街叫“羊行街”,这条街就是最早的海岸线。这条街的特点是什么呢?北边房子的地基是黄土(山土),南边房子的地基就是海涂泥。所以,象山在古时候是没有平原土地的,都是山坡地,山坡下面就是海。
象山县城建制是在唐神龙元年(705),到现在有1300多年了。建制后,象山开始了围垦变迁发展。南面南庄大碶头有个水闸,闸门就是唐朝时瑞龙寺和尚用山里的大树做的。
宋代时,有一位县太爷把这个碶闸改建成了条石,还写了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做官要为老百姓做事。到了明代,围垦发展到门前涂,一直维持到清代,其间也有多次损毁和修复。象山人为了开拓发展空间,就是向海征地,将一条条手指缝围起来,形成分散的平原,平原之间都是山隔开的。唐朝时围到手指1/3的地方,清朝时围到手指2/3的地方,现在的围涂呢,已经围到手指尖了。
象山降雨量很不平衡,旱的时候可能2个多月都不下雨,水多的时候,特别是梅汛期,每天都要下雨,而台汛期的雨量更大。但象山地形特殊,“源短流浅”,雨水从山顶流到海边,也就是十几公里,由于没有存水的地方,一下子就流到海里,很快就泄掉了,导致人畜饮水、农田灌溉等方面的水短缺问题很大。(www.daowen.com)
我刚到象山的十几年就是造水库,第一年是修仓岙水库,第三年修平潭水库,第五年修溪口水库,还要兼管一个区的面上水利工程。每天靠两条腿在乡下跑,从山上水库到海堤,中间的河道都参与过。先是从基层做起,后来挑起技术担子,勘察测量、设计施工,最后竣工验收,所以象山的山山洼洼我都用脚步丈量过。那个时候,没有大型机械,土是靠人工挖的,运输工具就是手拉车,压土靠全县唯一的一辆苏联产履带式拖拉机,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有了河南洛阳产的“东方红”拖拉机。农闲的时候,老百姓全部上工地,例如溪口水库建造期间,工地人数最高峰的时候有7000人,平时维持在200 —300人,有时农忙就没人了,就这样一直修了好多年。
总之,一个是干旱,一个是台风,象山的水利工作始终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开展。我们造水库、围海涂、筑堤坝,不断地改造生存环境。
象山受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台灾。从太平洋方向过来的台风,经台湾,向北影响浙江、江西、福建,向南影响广东。因为象山地形是突出去的,三面环海,海岸线又很长,几乎每年要经受台风,而且冲击力也大,号称“抗台前哨”。我自己总结了下,叫“一年两台,三年两灾,六年一毁”,小的台风不会有灾,但六年基本上就会出现一次大的破坏性台风,这是台风破坏强度、频率的大概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