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网:无线数据交换的新时代

移动互联网:无线数据交换的新时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电信研究机构WAP论坛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协议接入互联网,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访问采用WAP的网站。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通过无线接入设备访问互联网,能够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是计算机领域大型机小型机、个人电脑、桌面互联网之后的第五个技术发展周期。

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尽管移动互联网是目前IT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之一,然而业界并未就其定义达成共识。这里再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百度百科中指出: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和MID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应用层包括休闲娱乐类、工具媒体类、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

独立电信研究机构WAP论坛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数据交换。中兴通讯则从通信设备制造商的角度给出了定义: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能够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互联网,广义的定义是指用户能够使用手机、PDA或其他手持终端以无线的方式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来接入互联网。可以看到,对于通信设备制造商来说,网络是其看待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切入点。

MBA智库同样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协议接入互联网,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则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访问采用WAP的网站。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论坛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无线智能终端,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互联网提供的应用和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即时通信等,保证随时随地的无缝连接的业务模式。

认可度比较高的定义是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给出的: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该定义将移动互联网涉及的内容主要囊括为三个层面,分别是:(1)移动终端,包括手机、专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和数据卡方式的便携电脑;(2)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包括3G、4G甚至5G等;(3)公众互联网服务,包括Web,WAP方式。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

上述定义给出了移动互联网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用户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3G网络,4G网络,WLAN,WiMax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还产生了大量新型的应用,这些应用与终端的可移动、可定位和随身携带等特性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位置相关的服务。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1)终端移动性:通过移动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一般都处于移动之中。

(2)业务及时性: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身或其他终端的信息,及时获取所需的服务和数据。

(3)服务便利性:由于移动终端的限制,移动互联网服务要求操作简便,响应时间短。

(4)业务/终端/网络的强关联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服务需要同时具备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和运营商提供的业务三项基本条件。

移动互联网相比于传统固定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实现了随时随地的通信和服务获取;具有安全、可靠的认证机制;能够及时获取用户及终端信息;业务端到端流程可控等。劣势主要包括:无线频谱资源的稀缺性;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性;移动终端硬软件缺乏统一标准,业务互通性差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是多种传统业务的综合体,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业务的延伸,因而产生了创新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1)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例如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商品条码并进行比价搜索、重力感应器和陀螺仪确定目前的方向和位置等等,内嵌在手机中的各种传感器能够帮助开发商开发出各种超越原有用户体验的产品。

(2)创新的商业模式:如风靡全球的App Store+终端营销的商业模式,以及将传统的位置服务与SNS、游戏、广告等元素结合起来的应用系统等。

(三)移动互联网的架构

1.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移动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也会是在应用、网络和终端多层面的融合。为了能满足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和业务模式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中要具有接入控制、内容适配、业务管控、资源调度和终端适配等功能。构建这样的架构需要从终端技术、承载网络技术以及业务网络技术各方面综合考虑。如图5-4所示为移动互联网的典型体系架构模型。

图5-4 移动互联网的典型体系架构模型

(1)业务应用层:提供给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应用,这些应用中包括典型的互联网应用,比如网页浏览、在线视频、内容共享与下载以及电子邮件等,也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特有的应用,如定位服务、移动业务搜索以及移动通信业务,比如短信、彩信、铃音等。(www.daowen.com)

(2)移动终端模块:从上至下包括终端软件架构和终端硬件架构。

·终端软件架构:包括应用App、用户UI、支持底层硬件的驱动、存储和多线程内核等。

·终端硬件架构:包括终端中实现各种功能的部件。

(3)网络与业务模块:从上至下包括业务应用平台和公用接入网络。

·业务应用平台:包括业务模块、管理与计费系统、安全评估系统等。

·公共接入网络:包括接入网络、承载网络和核心网络等。

从移动互联网中端到端的应用角度出发,又可以绘制出如图5-5所示的业务模型。从该图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型分为5层。

图5-5 移动互联网端到端的技术架构

(1)移动终端:支持实现用户UI、接入互联网、实现业务互操作。终端具有智能化和较强的处理能力,可以在应用平台和终端上进行更多的业务逻辑处理,尽量减少空中接口的数据信息传递压力

(2)移动网络:包括各种将移动终端接入无线核心网的设施,比如无线路由器、交换机、BSC、MSC等。

(3)网络接入:网络接入网关提供移动网络中的业务执行环境,识别上下行的业务信息、服务质量要求等,并可基于这些信息提供按业务、内容区分的资源控制和计费策略。网络接入网关根据业务的签约信息,进行网络资源动态调度,最大程度地满足业务的QoS要求。

(4)业务接入:业务接入网关向第三方应用开放移动网络能力API和业务生成环境,使互联网应用可以方便地调用移动网络开放的能力,提供具有移动网络特点的应用。同时,实现对业务接入移动网络的认证,实现对互联网内容的整合和适配,使内容更适合移动终端对其的识别和展示。

(5)移动网络应用:提供各类移动通信、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特有的服务。

2.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与传统移动通信的融合体,其服务体系也是产生于上述二者。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型如图5-6所示。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主要包括三大类:

(1)固定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基础。

(2)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使移动通信原有业务互联网化,目前此类业务并不太多,如意大利的“3公司”与“Skype公司”合作推出的移动VoIP业务。

(3)融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特点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2.0业务、移动位置类互联网业务等,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

图5-6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